企業如何實現網絡化
在實現企業網絡化的過程中,我們會麵臨許多問題和機遇。企業管理者必須能夠應付設計和創建企業網絡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1.企業網絡化引出的問題
我們已經認識到由於網絡設備和標準的不兼容性所產生的一係列問題。除此之外,在企業網絡建設過程中,我們還將麵臨另外六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信息係統的管理控製失靈;組織改變的需求;設計企業網結構的複雜性;確保網絡安全的困難;確保網絡可靠性和管理的難度以及客戶機/服務器模式的隱含成本。
(1)信息係統的管理控製失靈
早在七八十年代,數據和軟件大都局限在大型主機中,並由傳統的信息係統部門來統一管理。隨著台式計算機和網絡的出現,最終用戶成了一種自主資源,它能夠集收集、存儲、傳播和軟件等強大的計算機功能為一體。
台式計算機應用所麵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對最終用戶創造性和工作效率的全麵管理和控製上。首先,如果允許最終用戶自行選擇係統的軟、硬件,就有可能導致企業整體混亂和成本居高不下;其次,雖然最終用戶運用台式計算機工具能夠非常便利地創建自己的應用和文件,但要想確定數據存放位置並確保同一條信息(如:一個產品號)在整個組織中保持一致性卻變得越發困難,因為用戶開發的應用可能會造成軟、硬件的不兼容性。但同樣令專家頭疼的是信息資源的過度集中控製和管理,又將會抑製最終用戶獨立創造性的發揮,還會使其確定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有所減弱。
(2)組織改變的需求
企業計算機網絡化具有改變組織權力、利益和資源分布的潛力。台式計算機網絡改變了企業現有的信息擁有權、自主性和利益,權力的分散化帶來了組織文化和組織結構的改變。當企業計算機網絡成為重新構造企業使之更具活力時,如果蘊涵在組織上的問題不能被完全解決,那麼企業計算機網隻能給組織帶來問題或混亂。
(3)設計企業信息技術結構的複雜性
在我們設計一個企業信息技術基礎結構時,無論是從事業務還是從事技術設計的人員都將麵臨兩個重要的與之相關的選擇,即是采取將數據和程序保留在主機上的集中控製功能,還是采取分散功能。主機在管理和處理大量數據方麵技高一籌,但對於讓最終用戶方便地存取數據方麵仍顯不足;而台式計算機和工作站,由於具有其友好的圖形界麵、提高工作效率的軟件以及獨立的處理能力,而獨具魅力。很多公司覺得在主機上運行大型聯機事務處理係統其投資是比較經濟有效的;也有些公司得出推斷,認為脫離主機的獨立係統是最好的,他們更青睞於開發客戶機/服務器模型的新係統。
經驗表明,相對於集中式控製而言,如果數據非常固定(如產品規格),采取分散的數據存儲往往效果比較好;反之,對於那些非確定性數據(如銷售數據),采取集中數據存儲效果會更好。因為保存分散在各站點上的非確定性數據並確保其完整性,可能是非常困難的,同時代價也是高昂的。當同一數據被分布到許多不同地點時,為確保該數據在一台計算機上被更新的同時,所有其他計算機上的同一數據也被更新,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4)確保網絡安全的困難
在那些廣泛應用網絡技術實現信息係統的組織中,安全問題是最重要的。網絡為最終用戶、使用計算機的人以及偷竊者們,提供了訪問各站點和偷竊或修改網絡數據的機會。此外,由於用戶可以同時訪問多個具有不同安全係統的計算機(他們的客戶機加上一個或多台服務器),因此會使訪問變得異常複雜且嚴重地妨礙用戶工作效率的提高。
(5)確保網絡可靠性和管理的難度
實踐證實,信息係統技術和企業數據管理在分布式環境下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因為它缺少一個獨立的中心站點來進行管理。網絡技術目前尚未成熟,而且非常複雜。網絡本身具有多層次的交互協議用於複雜的各層次應用上,而由於企業計算機網絡對於不同版本的操作係統和網絡管理軟件往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有些應用需要專門的版本,因此要想使大型異種網絡的所有組成部分一起協同工作,並管理得如預想的一樣流暢將是很困難的。
分布式企業網隨著共享數據的站點數量的增加,更加難於管理,可靠性也將降低集中式的資源更為可靠,對於具有多站點共享數據的大型企業其管理和資金更加有效分布式的計算機將增加網絡的複雜性那些在主機和小型機係統上應用的監視係統、監測工作負荷及幫助確定硬件購買的輔助工具和指標,往往不能適用於分布式的客戶機/服務器環境的工作。用於管理分布式網絡的工具目前還很不成熟。便於操作且適用於係統配置、係統運行、係統備份與恢複、係統和應用軟件的保護與升級、係統容量的規劃及瓶頸的確定等這些重要係統功能的工具還比較缺乏。適宜於客戶機/服務器網絡專用的監視工具還不能像主機或小型機係統那樣成功開發或久經考驗。
由於在上述工具尚未被實際使用之前,客戶機/服務器係統較已建立的主機係統呈現出更快的發展勢頭,所以我們在脫離主機開發必要的應用之前應該慎重考慮。事實上,決定一個應用的哪些部分應該置於客戶機上,哪些適於放在服務器上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用於劃分應用的工具尚不成熟。
(6)客戶機/服務器模式的隱含成本
當我們采用客戶機/服務器模式認為能夠節省投資是一種迷人的誘惑時,許多企業已經發現由於無法預測的因素,他們所預期的節省並不能成為現實。由於微機有效的低成本所帶來的從硬件上節省的費用,往往被網絡與係統管理所需的附加勞力和時間帶來的年運行費用居高不下所抵消。因此缺乏合適的工具,因此管理集異種硬件、軟件為一體的分布式係統確實需要高昂的資金投入。
係統先期投入的費用包括規劃網絡、最初的硬件和軟件購置、物理位置的準備(如電纜和電線的鋪設),以及通信網絡的布線、安裝硬件軟件和人員培訓(變為客戶機/服務器模式的信息係統特別需要增加信息係統專業人員以及最終用戶的培訓費用)。而後期的年運行費用包括軟、硬件的維護、通信費用、係統和網絡管理及網絡問題的解決等費用。另外,據研究估計,運行一個大型微機網絡的費用與一個支持同樣用戶數量的主機係統相比,可能比後者多300%。
對分散的客戶機/服務器係統進行評價與控製的最大困難在於伴隨這一係統而來的隱含費用。這些係統有可能導致知識工作者工作效率的降低。企業需要高薪聘用一些專業人員承擔網絡維護、數據備份、技術問題解難和軟、硬件安裝,以及軟件更新等任務,這樣可能會使企業在係統服務上投入的資金過高。然而,一些潛在的費用甚至會更高,知識工作者們在執行技術任務中所投入的時間是無法計量的,因為並無法真實的體現雇用他們的價值。美國斯坦福的顧問小組經過五年的研究之後,得出結論認為:支持一個客戶機/服務器用戶五年的費用約需4萬~5萬美元,大大超過了支持一個主機終端用戶的費用。其中最大的費用支出就是開發、操作和支持費用。
然而企業計算機網由於其隱含費用的存在,其成本計算可能會變得比較困難,收益的計算就更加困難。我們怎樣計算企業與客戶、供應商及協作團體之間進行通信的經濟價值呢?怎樣衡量分析家能夠獲得重要數據並做必要的分析所產生的效果呢?正像我們在本章前麵所闡述的那樣,客戶機/服務器平台給我們的直覺是這種新的商業環境比老的主機環境更好,因為它把權力更多地分散到基層,更加受歡迎;因為個人運用一台網絡台式計算機就能更好地控製自己的工作;因為網絡計算機允許團體緊密地配合工作;還因為網絡化的組織比完全依賴集中式的主機顯得更加靈活。隻有時間和企業的經驗才能使我們得出有關企業計算機網效益更加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