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龍舟

劃龍舟是我國一項曆史悠久、深受城鄉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1984年5月16日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辦了全國首屆“屈原杯”龍舟比賽。

龍舟競渡不僅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而且這一水上競技活動早已傳至國外,成為飛越國界的中華民族瑰寶。

劃龍舟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關於龍舟競渡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最多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公元前278年)。屈原是楚國人,因憤於楚國政治腐敗,首都又為秦兵攻破,他自歎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因此於5月初五自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無限惋惜,紛紛駕舟去拯救他,逐漸形成了劃龍舟的風俗。我國曆代還有不少關於劃龍舟的傳說,有說是迎接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的;也有人認為是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的;也有一說是越王勾踐為了滅吳雪恥,用貌似娛樂嬉戲的龍舟競渡來訓練水師,以迷惑吳王夫差,免除他的猜忌。

現代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節的曆史教育》等論著中,揭示了龍舟競渡的真正起源。他認為,劃龍舟早在四、五千前就作為圖騰崇拜的儀式而產生了。以龍為圖騰的民族,為求得圖騰的庇護,便一年一度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儀式。人民把各種食物裝入竹筒或裹以樹葉,投入江中供龍取食;劃著龍形獨木舟在水上競渡給圖騰神取樂,後來,隨著社會的進化,圖騰崇拜日漸消亡,但龍舟競渡這種史前圖騰社會遺俗,卻保存了下來,並將其與紀念屈原聯係起來,恰好反映了人民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熱愛與緬懷。甚至連考證出龍舟競渡起源的聞一多先生,也讚同保持有關紀念屈原的傳說,並認為這些傳說包含著“天上的智慧”和深遠的意義。

龍舟競渡的盛況已不僅僅隻限在我國才能見到。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也有劃龍舟的習俗。新加坡在旅遊促進局、人民協會和體育理事會的努力下,於1978年6月11日舉辦了第1屆新加坡龍舟賽。

1978年香港舉辦了國際龍舟賽,亞、非、美、歐、大洋洲許多龍舟隊參加了比賽。比賽中競爭非常激烈,有時僅以一根龍須之差決定勝負,因此不得不靠終點攝影機來裁決。1983年6月19日,順德縣首次派出全部由農民組成的龍舟隊,赴港參加國際龍舟比賽,一舉奪得兩項冠軍。

1984年6月10日,第6屆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舉行。在生力國際龍舟錦標賽中,廣東東莞隊和廣東順德隊戰勝了群雄,分別獲得第1名和第2名。在同一天舉行的香港市政杯龍舟賽中,冠、亞軍分別為廣東順德隊和廣東東莞隊奪得。

目前、亞、美、歐、大洋洲不少國家的賽龍舟活動方興未艾。近年來,在美國東西兩岸、澳大利亞的悉尼、前聯邦德國及英國都曾舉行過龍舟比賽。有人預言,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舉行世界性的龍舟比賽。

龍舟競賽規則

國家體委於1964年公布了《龍舟競賽規則》(試行草案)。《規則》共分二章。第一章是有關裁判員的人數和職責;第二章是比賽通則。現將第二章的有關內容介紹如下。

比賽項目 (一)1000米直道競速;(二)4000米直道(或直道往返、繞標往返)競速;(三)民間競賽可根據當地條件改變距離及人數,還可采用定時競遠等傳統競賽項目。

器材、人數及比賽規則 (一)小型龍舟:長15.50米(不含龍頭、龍尾),寬1.10米,重1.2-1.3噸。規定人數: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二)中型龍舟:長21米(不含龍頭、龍尾),寬1.20米,重1.5-1.6噸。規定人數: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30人。

運動員必須身體健康,並能遊泳200米以上距離。報名參加比賽的龍舟數如超過航道允許容納數時,要進行分組預賽,優勝隊才能參加下一輪比賽(複賽或決賽)。同時起航的龍舟數,應根據水麵的寬度來確定,通常采用6條航道比賽。每條航道的寬度不少於10米。發令員發出“預備”口令(或響號角)後,參加比賽的劃手應將槳舉離水麵(舵手除外)。隻有聽到起航信號後,劃手才可劃槳入水。否則按搶航犯規處理。連續兩次搶航的龍舟,取消該場比賽資格。每組比賽的搶航總數不得超過三次。如在第三次起航時仍有搶航者,不管該艘龍舟是第幾次搶航,均取消其該場比賽資格。

龍舟本身任何部位到終點時,即算龍舟劃完全程。如龍舟上的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落水,沒回到船上,舟到達終點成績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