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忍讓代替激進
人的一生怎麼可能不遇上一點曲折,不被別人誤解?天下之大,哪能什麼利益、好處都被你占了去?不被理解的時候就覺得委屈,得不到好處,就抱怨命運的不公平,不思自己是否努力,隻是怨天尤人,是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的。遇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要豁達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時的不順利為念,應該看到社會的發展,什麼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呂坤在《呻吟語》中說:“你在冤屈的時候,心胸廣大,則無往而不泰然。”他繼而進一步闡述他的看法:“在遭遇患難的時候,內心卻處於安樂;在身處地位貧賤的時候,內心卻達到了富貴;在受冤屈而不得伸張的時候,內心卻是處於廣大寬敞的境界,就自然會無往而不泰然處之了。心底無私,天地自然寬。”
有了委屈、冤屈,自然要傾吐,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被委屈、不公正的待遇、不平的遭遇所困擾,無法解脫,什麼事都沒有心思去做,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不平遭遇之中,仿佛你是天下最悲慘的一個,這是不行的。麵對這一切,應該心胸放開,眼光放遠,不以委屈為念,正像古人說的,如果你視平川大路如溝壑縱橫,視身強體健為病痛滿身,視平安無事為不測禍福,那你還有什麼不平不能忍呢?豁達的人目光遠大,與世無爭,盡管別人得到的東西很多,給予我的卻很少,我也能忍,不去爭討。別人自視聖明,卻認為我愚笨,我也不去計較,依然能忍。優待別人而輕視我,我不看重待遇,同樣能忍。別人不能忍受,爭鬥引起大禍。我的心境淡泊寡欲,不怨恨也不憤怒。他強大而我弱小,應該看到強弱一定有它的原因;他興盛而我衰微,那也是盛衰自然有它的定數。人在很多時候能戰勝天的意誌,而天的意誌也常常能左右人。世態炎涼不定,而我的心境卻常如春天般溫和。
這裏反映了古人對待不平的態度。首先,人的一生中隨時可能陷於不平的境遇。要忍受自己所遇到不公平對待,心胸要寬廣,不去計較那些小事,而應自我完善。其次,既然知道自己遭受不平時心中難免氣憤,所以也應該能夠理解他人在遇到不平時的心態。三是要平等對人,不能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別人處於不平的境地,這是忍不平的另一個方麵。最後,作為一個統治者或握有一定權力的人,應該不因私廢公,以偏概全,執法要公允,不能枉法徇情。這也是不平之忍的內容。
人遇到不平,就會像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講的那樣:“一般來說,物體處在不平的狀態就要發出聲音。草木本來無聲,風吹就發出了聲音,水本來無聲,風吹就發出了聲音,金石本來也無聲,有人敲擊就發出了聲音。人們之所以要說話,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不平在心中,所以不得不出口為聲。”不平則鳴,這不是不能忍不平,相反是謀求消除不平的辦法之一。“鳴”也要有分寸,要鳴的是不平,這就有一個向誰“鳴”的問題,對於那些自以為他是天下最為公正的人去談這個問題,他會置之不理;對於明白事理的人去講,他才能幫助你消除不平。
有些人,不明白什麼是不平,什麼事情隻要有好處,他自己要得很多,而給別人卻很少。自己視自己為高高在上的聖人,卻把別人看作地位卑賤的蠢人。賈誼在他的一篇賦中說:“小聰明的人總是很自私,而卑賤的人總是以為自己很高貴。”這些都是不平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