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兼聽取代偏信
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用一位偉人的話說,世界上隻有十分狂妄的人,或者愚蠢的人,才會真地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要成功就要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聽是接受的前提,各種意見都要聽。如果閉目塞聽,諱疾忌醫,這就離危險不遠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是唐朝名臣魏征的名言。王符《潛夫論》也說過:“國家所以能得到大治,在於君主的賢明;國家所以發生大亂,在於君主的昏庸。君主所以會賢明,國泰民安,在於兼聽;君主之所以會昏庸,致使國家大亂,在於偏信。所以說,開明的君王一定是廣開言路,采納多方麵的意見,這樣他就會更加聰明。君王如果是偏聽偏信,就會越加愚昧了。”封建君主治理國家,日理萬機,隻有上下君臣之間相互溝通,才能聽到各種意見,集思廣益,兼聽政治得失,製定改善措施。
兼聽,即聽取各方麵的意見,貴在能納諫;納諫貴在能廣開言路。《晉書》卷三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晉武帝司馬炎在與右將軍皇甫陶討論問題時,皇甫陶卻與武帝發生了爭執。散騎常侍鄭徽上書武帝請求對皇甫陶治罪,司馬炎說:“正直忠誠的言論,正是我所希望聽到的。作為君主,我認為阿諛諂媚之人是國家的禍患,難道臣子與我爭論問題就想給他治罪嗎?鄭徽越職亂奏,難道是我的良臣嗎?”於是,立即罷免了鄭徽。然而,晉武帝從總體上說皇帝幹得不怎麼樣,納諫並非一向如此,善始善終。
唐太宗貞觀時期,李世民為鞏固政權,經常采取“求諫”的姿態,以廣開言路,樹立“直諫”、“忠諫”的風氣。對於敢於犯顏直諫的魏征評價極高:“魏征常常犯顏直諫,不許我做件錯事,這正是我所以很尊重他的原因。”
唐朝建國初期,由於曆經了多年的戰亂,加上天災,國庫空虛,民眾困苦不堪;邊防不能安寧,使初建的政權很不鞏固。李世民害怕重蹈隋朝的覆轍,而日夜焦慮不安。他從魏征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得到啟發,廣開言路,聽取各種意見,集思廣益,采取了進步開明的政策,終於在中國曆史上出現“貞觀之治”的空前盛況。史載:一鬥米隻值四五串錢,夜不閉門不會被盜;良馬遍野皆是;遠門旅行,也不用帶幹糧。人民得到休養生息,鄰邦異族前來歸降者達二十多萬。有人評價說:貞觀之治,是兼聽的結果。古人雲:“君明臣直”。在唐太宗時代群臣敢於進諫,批評朝政得失,這是由於唐太宗本人英明善於納諫的緣故。李世民善於兼聽,集思廣益,又鑒於隋煬帝敗亡的曆史教訓。隋煬帝為人剛愎自用,生性多疑。自恃聰明英勇,不把別人放在眼裏,以至於不施仁政,臣子與君王之間人情冷漠,不能相互協助。國內日益動亂而君王不能得知。最後,隋煬帝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慘局。據《隋書》記載:隋煬帝一向憎惡群臣進諫批評自己,說過:“有批評我的當時不誅殺,最終也不會讓他安身。”大臣蘇威想進諫又不敢,直到中午才獻上古文尚書。隋煬帝說:“你是在嘲笑我!”立即予以除名。肖禹諫阻討伐邁國,被貶為郡守;董純諫阻出遊江都,被賜死。於是,大臣屏息,人人自危緘口不言。隋煬帝直至喪國亡身還不悔悟。魏征進諫以隋代為戒,說隋帝不想天下的治安,不想國家的長久嗎?隋帝隻恃國家富強,不考慮後患,驅天下以縱其欲,一意孤行,為所欲為,遂以天子之尊,終於死於人民之手。這足為後代為政者的警戒。
兼聽,貴在從眾多意見中,善於采納最佳的方案。以此來判別是非曲直,切忌主觀臆斷。無數史實證明,有的君王兼聽而有所獲,有的兼聽而有所失;有的獨斷而有所成,有的獨斷而有所失敗。這裏就要看進諫者的品德和才能。兼聽君子的諫言就會有所成就,而兼聽小人的意見則會導致敗亡。這裏還存在著君主本人的品德修養問題,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君主對自己任用的臣子要能知彼,隻有了解臣下,才能從他們的諫言中吸取合理的部分,以供自己治國的參考。沒有這樣兼聽與納諫的精神,是不會治理好一個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