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擊潰聯盟的刺殺小分隊的時候,伊修托利軍俘虜了幾名地位很高的聖騎士,理查德並沒有下令處死他們,而是將他們交還給了聯盟。這一舉動並非由於仁慈,而是出於戰略的考慮——伊修托利軍起初要求用羅蘭的仇敵艾拉澤亞國王溫達姆.奧蘭德來交換他們,遭到了聯盟的拒絕——在西艾拉澤亞平原西部戰役之前,法王廳已經查明了溫達姆對羅蘭所犯下的罪行,並已經剝奪了其信徒的身份,但是教廷是不會和異教徒談條件的——然而要求用溫達姆交換戰俘隻是理查德的一個計謀而已,他很清楚教廷不會接受任何條件,否則將有損於教廷的威信。但是由於這幾名俘虜的地位很高,而且包括大賢者卡達爾的戀人——聖鎖鏈騎士團副團長迪莉西亞,所以法王廳必然會對此事進行謹慎的討論。
在法王廳進行討論的同時,伊修托利軍發動了整個戰爭中最為經典的一次閃擊戰。
六、克魯貝斯——伊斯閃擊戰,伊修托利軍擊破五城防禦,突入斯托加德境內
從地圖上俯瞰西艾拉澤亞平原的話,會發現平原的四周都是被雄山峻嶺所包圍,隻有兩處是例外——東方是炎之城塞所在的“星見之地”峽穀,西方則是山勢相對較緩的斯托加德王國——在斯托加德王國更北方是聯盟的聖都所在地米特蘭,而在斯托加德以東則散布著包括艾拉澤亞首都達拉然在內的五座大城市,達拉然西方約六百公裏處,是聯盟和伊修托利軍對決的戰場。在戰場和達拉然之間,是大片的農業作業區以及克魯貝斯、菲爾納和伊斯三座儲存著大量補給的農業中心。而屬於伊修托利女神的世界樹,則位於斯托加德更西方的雅赫維山脈中。
這樣,伊修托利軍要想完成開拓“神之道”這一任務,則必須穿越整個艾拉澤亞和斯托加德。因為數量尚處於很大的劣勢,所以伊修托利軍要絕對避免在開闊的平原上與聯盟展開正麵會戰——而西艾拉澤亞平原會戰之後,雖然在聚魔塔的幫助下,伊修托利軍能夠在防禦作戰中zhan有優勢,但是一旦伊修托利軍繼續向西挺進,離開了聚魔塔的作用範圍之後,聯盟一定會再次發動正麵會戰——隻要聯盟大軍能夠在西艾拉澤亞平原獲得足夠的補給,伊修托利軍就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
但是一旦聯盟大軍從西艾拉澤亞平原敗退,聯盟軍隊數量上的優勢將化為烏有——斯托加德地勢極為複雜,根本無法展開大兵團作戰——而且一旦戰場轉移到斯托加德,聯盟甚至連派出較大規模的部隊穿越斯托加德襲擾伊修托利軍後方都不可能。如何迫使聯盟大軍退出西艾拉澤亞平原,現在成為了伊修托利軍是否能成功開拓“神之道”的關鍵所在。
因此,盡管剛剛經曆了驚心動魄的西艾拉澤亞平原會戰,理查德仍然決定馬上組織兩千五百名寒冰皇冠騎士對儲存有大量補給的克魯貝斯、菲爾納和伊斯進行突襲——首先,使用聚魔塔的魔力發動大規模傳送方陣,將這些寒冰皇冠騎士直接傳送到克魯貝斯城中,趁守軍還未反應過來之際,直接焚毀補給,然後不作任何停頓,直撲位於克魯貝斯西方的菲爾納,在焚毀菲爾納的補給後再折向南方,強攻最後一座農業中心伊斯——這個計劃充分利用了伊修托利軍的優勢:一、路維斯聯盟並沒有掌握大規模傳送方陣的技術,所以難以預料到寒冰皇冠騎士會直接出現在自己的大後方;二、寒冰皇冠騎士的機動力遠遠高於聯盟的聖騎士,這樣在寒冰皇冠騎士既不會在突襲時遇到聖騎士的阻礙,又可以在撤退時安然甩掉追兵。
在西艾拉澤亞平原會戰之後三天,伊修托利軍的兩千五百名寒冰皇冠騎士在羅蘭的率領下發動了這次整個戰爭中最為著名的閃擊戰。
突然受到襲擊的克魯貝斯守軍亂作一團,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內即被擊潰,甚至連警報也沒來得及向聯盟大軍指揮部發出。我們可以從一個名為“緋紅”的遊吟詩人的詩句中體會出當時克魯貝斯守軍的驚恐程度:
大地的生靈,在痛苦中呻吟;
人類的命運,在血海中浮沉;
克魯貝斯在魔法之光下顫抖;
寒風中傳來了魔物的狂信...
焚毀囤積在克魯貝斯的補給之後,寒冰皇冠騎士在六個小時之後便到達了菲爾納,並在一個半小時後攻下了菲爾納並焚毀了全部補給。然後羅蘭便率領寒冰皇冠騎士向伊斯進攻——雖然伊斯得到了伊修托利軍突襲菲爾納的消息並做好了迎擊的準備,但是這仍然不足以抵擋羅蘭的進攻——如果不是恰巧在伊修托利軍攻城時,伊斯附近的山洪暴發,衝散了寒冰皇冠騎士的隊形的話——在大水延緩了伊修托利軍的進攻之後,路維斯聯盟剛剛動員完成的風暴獅鷲騎士團趕到了伊斯,羅蘭在聯盟的空軍打擊下,不得不退卻了。
但是羅蘭並沒有放棄進攻伊斯的打算,在得到了阿爾薩斯和己方空軍蝙蝠騎士的支援後,羅蘭決定在入夜後再對伊斯發動一次突襲——曾經有部下質疑這樣做是否有效,羅蘭給出了他那句著名的回答:“在戰爭中,精神和物質的比重是三比一。”
果然,聯盟的守軍沒有料到伊修托利軍會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再次進攻伊斯,而且由於風暴獅鷲騎士在剛剛升空後時受到了蝙蝠騎士的突襲,使得伊修托利軍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後,最終得以焚毀伊斯的大部分補給——代價是一千一百餘名蝙蝠騎士的損失,相對的,聯盟方麵隻損失了三百餘名風暴獅鷲騎士——聯盟的空軍確實優於伊修托利軍,在整個戰爭中,聯盟一直牢牢掌握著製空權。這一事實提醒人們,在戰爭中並不應該迷信製空權。
這次閃擊戰被稱做克魯貝斯——伊斯閃擊戰,它和之前的西艾拉澤亞平原會戰合稱西艾拉澤亞平原西部戰役。
克魯貝斯——伊斯閃擊戰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迫使路維斯聯盟無法繼續在西艾拉澤亞平原東部與伊修托利軍對峙,而且在於它動搖了聯盟內部某些人對這場戰爭的信心——在西艾拉澤亞平原西部戰役之後,聯盟內部對是否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出現了分歧,甚至已經有路維斯聯盟的國王向伊修托利軍秘密提供援軍了,這些援軍總數約六萬餘人,全部裝備白色的鎧甲。
在三座農業中心所儲存的補給被焚毀之後,聯盟不得不撤回西艾拉澤亞平原西部的五座大城市中。在得到伊斯戰報的當天,大賢者卡達爾就下達了撤退的命令,剩下的補給僅夠聯盟大軍維持一月,若是繼續在西艾拉澤亞平原西部與伊修托利軍對陣的話,也許會導致一場災難性的失敗。為了組織伊修托利軍繼續向西挺進聯盟方麵製定了一個依托西艾拉澤亞平原西部五城進行防禦的計劃——將聯盟大軍分散在五座城市中,這樣可以獲得足夠的補給,一旦伊修托利軍進攻其中某一座城市,該城守軍就依托城牆堅守,然後其餘城市則派出支援部隊夾擊伊修托利軍後方。這個計劃確實給伊修托利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由於伊修托利軍的數量不足,所以難於實施圍城打援之類的作戰行動,隻能集中所有兵力攻擊其中的一座城市——我個人認為如果此時聯盟用有足夠數量輕騎兵襲擾伊修托利軍後方的話,聯盟方麵甚至有可能依靠五城防禦拖垮伊修托利軍。
麵對聯盟近乎完美無缺的五城防禦體係,伊修托利軍吃足了苦頭,最後隻好決定每攻下一座城市便徹底破壞城防措施,以防被聯盟再次利用。據說理查德曾經苦笑著對羅蘭和阿爾薩斯說:“接下來的戰爭,謀略的用處就不大了,完全是雙方意誌的比拚了”
理查德說得沒錯,伊修托利軍在新式攻城器械的支援下,足足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擊破五城防禦,而代價則是寒冰皇冠騎士團團長羅蘭的陣亡(注一)。
接下來,雙方在斯托加德進行了長達六年的苦戰。
注一:
羅蘭是在進攻艾拉澤亞首都達拉然時陣亡的;也有一種說法是,羅蘭在攻克達拉然,殺死了仇人溫達姆之後便隱居山林了;更有一些遊吟詩人說羅蘭並沒有陣亡,十幾年後還在卡那多斯大陸出現過。但對於軍事曆史的研究者來說,最重要的便是達拉然一戰之後,寒冰皇冠騎士團的團長換成了阿爾薩斯,而且曆史學者也沒有發現任何在這之後羅蘭仍然活著的可靠證據。
七、伊修托利軍突破斯托加德,雙方在雅赫維山脈進行的最終決戰
斯托加德南北距離約為一千二百公裏,東西方向的縱深約為一千八百公裏左右,主要為山脈地形,海拔約為六百至以前千米之間,在東部與艾拉澤亞接壤的地區有少數的丘陵地貌,西方則有一片麵積大約為九十萬平方公裏的盆地,名為法赫多德王國,在法赫多德王國更西方,則是雄偉的雅赫維山脈,屬於伊修托利女神的世界樹即坐落在雅赫維山脈之中。
我在前麵的章節已經提到過,由於斯托加德多為山地,根本展開大兵團作戰,所以雙方在斯托加德陷入了漫長的拉鋸戰。伊修托利軍有一位寒冰皇冠騎士,曾在他的回憶錄中總結了在斯托加德作戰的經驗——在平原地帶,決定戰鬥勝負的是雙方士兵的訓練程度,在山地,決定戰鬥勝負的是士兵的對山地作戰的適應能力,而在丘陵地帶,指揮官的能力則對戰鬥的勝負有最大的影響——斯托加德的情況正好屬於第二種情況。
交戰雙方士兵的士兵的個體能力應該處於伯仲之間,雙方差距比較大的應該是部隊整體的機動能力——但是由於斯托加德複雜的地形,這種差距被大大地縮小了,所以雙方才在斯托加德進行了六年的艱苦戰鬥。
雙方在斯托加德進行的戰鬥,往往是規模在數百人左右的小規模作戰,而且這種戰鬥受到地形的影響太大——同樣的士兵,如果雙方所處的地形不同,結果也會完全不同——複雜的地形帶來的變數太多,處於有利地形的數十名士兵,往往能夠抵擋十倍於己的敵人。
這樣一來,雙方便陸陸續續在各處利於防守的地點修築了一些要塞或是據點,而雙方的戰鬥也大多是圍繞爭奪這些要塞或是據點進行的。往往圍繞一個比較重要的要塞,會進行長達數月的戰鬥,在戰鬥中這個要塞也許會數度易手,隻到某一方徹底失去反撲能力,戰鬥才會結束,而勝利的一方,也會付出重大的傷亡。
這種依托要塞進行防守的戰術,是大賢者卡達爾製定的策略,意在消耗伊修托利軍的數量與意誌——大賢者並不認為通過這種方法就足以擊退伊修托利軍,而隻是將其作為一種爭取時間的權宜之計。在對雙方的軍事力量進行了全麵的評估之後,卡達爾認為聯盟方麵目前的力量不足以保證戰勝伊修托利軍,而伊修托利軍亦不足以徹底粉碎聯盟的軍事力量,他已經意識到雙方隻有在世界樹決戰的時候才能徹底決出勝負,而在那之前,他必須用盡一切方法為己方在那場決戰中增加勝利的砝碼。
大賢者的應對方案是一方麵集中聯盟的全部力量準備世界樹決戰,然後利用斯托加德的複雜地形盡量拖延伊修托利軍前進的速度並消耗其數量。
卡達爾提出的世界樹決戰的準備方案中,最重要的要求便是集中全聯盟的力量訓練一批足以在世界樹決戰中壓倒寒冰皇冠騎士的精銳部隊,尤其是在機動力上——卡達爾是法王廳中第一個認識到寒冰皇冠騎士的機動力巨大價值的人——而寒冰皇冠騎士並不是在攻擊力或是防禦力上壓倒了聖騎士,而是通過機動力形成的“重量”一次又一次砸碎了聯盟的戰線。
而依托要塞進行防守的戰術,則是卡達爾用來拖延伊修托利軍前進的速度並消耗其數量的主要方法。這種戰術確實給伊修托利軍打來了很大的麻煩——在伊修托利軍攻入斯托加德的第一年,其戰線曾經一度停滯不前。阿爾薩斯的應對方法是圍困要塞並且切斷其補給,等待饑餓帶給聯盟守軍足夠的傷害之後,再攻取要塞,阿爾薩斯將其稱為“饑餓戰術”。
“饑餓戰術”在剛開始實行的時候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其原因就在於重裝備的寒冰皇冠騎士在山區無法全力發揮其機動力,而輕步兵由於戰力相對較弱,經常會被聯盟擊破其封鎖線,這時聯盟就會趁機向被圍困的要塞輸送補給。
直到伊修托利軍將重裝步兵投入封鎖作戰後,“饑餓戰術”才得以取得預期的效果。而將重裝步兵投入封鎖作戰則源於一次偶然事件——有一次十餘名伊修托利軍重裝步兵在山區迷路,受到近二百名聯盟步兵的進攻,本以為穩操勝券的聯盟步兵驚奇的發現,他們竟然追不上這些重步兵,伊修托利軍的重步兵在山區機動力幾乎不受影響——這十餘名伊修托利軍重裝步兵在山區的速度比聯盟的輕步兵還要快得多!
這次事件之後,在法師顧問團經過多次兵棋推演和士兵演習,在報告中確認己方重裝步兵在山區的優勢之後,阿爾薩斯便果斷地將重裝步兵投入封鎖作戰——具體做法是在輕步兵封鎖線後方配置重步兵機動中隊,一旦輕步兵戰線的某一點被突破,重步兵中隊即立刻進行支援。由於重步兵維持戰線的能力比輕步兵強很多,聯盟在也無法輕易突破伊修托利軍隊封鎖線向被圍困的要塞中輸送補給。聯盟的要塞守軍對這些擁有驚人平衡能力、給己方帶來饑餓與死亡的伊修托利軍重步兵恨之入骨,將其稱為“有八隻腳的蜘蛛怪物”。
於是,在這種“饑餓戰術”下,伊修托利軍用了六年的時間,終於緩慢而又不可阻擋地突破了斯托加德,在攻陷了聯盟的邊境城市伯日丁和伯日丁西方的中立國法赫多德王國之後,伊修托利軍終於完成了開拓“神之道”的任務。接下來,雙方在雅赫維山脈中進行了史稱“史上最長的黎明”的世界樹決戰。
由於發生在世界樹的決戰甚至已經涉及到神的生死,以人類的心靈已經無法容納這種衝擊,所以關於這場會戰的具體情形,反而沒有太多詳細的資料,或者說,詳細的資料已經被故意銷毀。在這裏,我們隻能根據伊修托利軍總指揮理查德的回憶錄《湮沒在時間中的真實》中的相關描寫,大體描述一下會戰的過程。
對於一個尚未和世界樹進行融合的女神來說,要想取得世界樹的認同,需要進行以下儀式——將自己的意識與靈魂都注入位於屬於自己的世界樹樹冠頂端,被稱為“靈魂之石”的法陣中,用三天的時間將自己的意識與與靈魂與世界樹進行融合——這個儀式被稱為“蘇生儀式”,進行過蘇生儀式女神便成為了新的最高女神。在這個儀式中,隻要“靈魂之石”法陣不出現問題,“蘇生儀式”便能夠順利進行,想要阻止“蘇生儀式”,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破壞“靈魂之石”法陣。
在抵達位於雅赫維山脈中的世界樹下後,為了保護“靈魂之石”法陣,伊修托利軍修築了一座直徑大約為十公裏的圓形城堡——“黎明之城”,並在這座城堡中部署了包括七千二百餘名寒冰皇冠騎士,約十萬名輕裝步兵,三萬兩千名重裝步兵,七十餘條白龍和四千隻蝙蝠騎士在內的近十五萬部隊。
而聯盟方麵,則投入了包括四千一百餘名聖騎士,五千名風暴獅鷲騎士,十二萬名步兵,以及十萬世俗部隊在內二十三萬部隊,其中應大賢者卡達爾的要求訓練的近一萬的路維斯女神近衛隊則是其中最精銳的部隊——而這些部隊確實也起到了預期的作用。
會戰的大體過程是這樣的——第一天雙方的戰鬥發生在“黎明之城”城門,聯盟在路維斯女神近衛隊中的攻城部隊支援下,順利按照原有的計劃在第一天便攻陷了城門;第二天,由於伊修托利軍派出的刺客成功刺殺了路維斯女神近衛隊中步兵部隊的指揮官,使得聯盟在第二天便將戰線推進到世界樹樹冠的計劃受挫,但聯盟還是在第二天午夜完成了原有的計劃;第三天在世界樹頂端的戰鬥則完完全全是一場混戰,經過三天不眠不休的戰鬥,雙方士兵差不多都失去了理智,完全是靠已經接近於瘋狂的意誌來支撐肉體作戰。
最後在聯盟就要攻到“靈魂之石”法陣之前的時候,伊修托麗女神的“蘇生儀式”儀式完成了,這場慘烈的會戰才得以結束。雙方在這場會戰中死亡的總人數接近於三十萬——根據伊修托利軍總指揮理查德的回憶,當時的世界樹就像是不斷從樹冠向四周灑落血液一般,將世界樹和整個“黎明之城”染成了紅色的修羅場。
在經過長達八年的苦戰後,伊修托利軍憑借著全軍上下高度的互信、良好的訓練、三人指揮小組和法師顧問團的出色指揮,再加上異常堅定的信念和不錯的運氣,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留給後人的,除了令人熱血沸騰的戰鬥、令人敬仰的英雄傳說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留給後人很多意味深長的啟示:
路維斯聯盟並非亡於伊修托利軍這一外患,而是亡於自身的內憂,這一點已經為人所公認,但是在之後的曆史中,為何又有無數國家重複了路維斯聯盟的命運?
理查德在近兩千年前就已經建立了參謀本部的雛形,而為何毛奇元帥建立現代參謀本部製度時,會被人們認為是毛奇元帥的原創?
在人們看到路維斯聯盟法王廳在西艾拉澤亞平原會戰前為了眼前的私利而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失去了擊潰伊修托利軍最好的機會,最後終於失去了全部利益的時候,一定會唏噓不已,但為何這種目光短淺的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比比皆是?
或許,伊修托利軍總指揮理查德回憶錄中的一句話能夠解釋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多少道德體係和思想體係經曆了被發現、被忘卻、被重新發現、被再次忘卻、過了不久又被發現這一連續過程,而每一次被發現都給世界帶來了魄力與驚奇,好像它們是全新的,充滿了智慧。之所以會如此,並不是由於人類精神的多產,而是由於人類的無知。”
或許,通過閱讀曆史,我們可以少重複一些前人已經犯過的錯誤,而這便是我撰寫這篇論文的目的——即使人類的命運陷入無法預測的螺旋,也強過一成不變的循環。
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