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能力:適應能力
適者生存,適者發展始終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則和鐵的定律。適應是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維持一種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狀態和發狀態的過程。因此,適應能力是成大事者健康生活,獲取發展的前提與基礎。
*融入他人,美不勝收
天上的雨總能融入地上的水中,雨滴淺起的是水沫煙霞,人間圖畫,它所以能與水相融,一則因為二者本性相同,二來是因雨滴從萬裏而來投奔水的懷抱,其心情之急切、性情之坦率,言辭之謙恭非他物所能比也。
如果你就是高空掉落下的雨點,你是要掉在水泥地上,魂飛魄散,還是要回歸家庭,溫馨幸福?你的思想,做法和性情決定了你的選擇。
但假如能與其他芸芸眾生同聲相求,那你定會融入其中,美不勝收。
成人這善,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乍聽起來似乎不太好聽,其實,我們這裏所說的“投其所好”,是取其積極的一麵,並不是無原則、無責任而去拍馬屁。與朋友們特別是真正的朋友相處,一般都不會涉及原則性問題,適當地“投其所好”以增進感情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為人都有一點“虛榮心”,所做的事都需要別人予以承認,所說的話也希望別人能聽,所以你為什麼不滿足朋友這點“虛榮心”呢?
古時的唐伯虎能詩善畫,也能作對聯,有一次,一個商人請唐伯虎為其寫一副對聯,唐伯虎知道這個商人是胸無點墨、見錢眼開的人,就提筆為他寫了一幅:
“生意如春風;
財源似流水。”
商人一看,麵有不悅之色,認為“春風”、“流水”沒有把發財的意思表達出來,要求唐伯虎另寫一張,提出要求,要有財源廣進的意思,句子差一點倒不要緊。唐伯虎略一思忖,於是提筆另寫了一聯:
“門前生意,好似夏天蚊蟲,輸進輸出;
櫃裏銅錢,好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這回商人才滿意了,提著對聯叩謝而去。
唐伯虎麵對的不是自己的朋友,而是一名商人,盡管所寫對聯中有點捉弄的意思,但商人的要求是表達出來了,商人高興而去,這是“投其所好”的效果,唐伯虎這樣做並沒有違反什麼原則性問題。
日常生活中,對待朋友,投其所好的內容很多。譬如,如果朋友喜歡讀書,你不妨偶爾送他幾本好書,如果朋友喜歡喝茶,你出差時不妨給他捎回一點來,這比給他黃金都令他高興……
“投其所好”要因人而異,對不同的朋友要采取不同的戰術。如講話吧,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須簡明扼要;與主人說話,就得用貼心的家常話打動他,與部下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上述所說,是指說話要有針對性,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這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投其所好並不就意味著要奴顏婢膝地去溜須拍馬。曆史上拍馬屁的人實在太多,並且其程度無人能比,挖空心思,揣摩別人的心思,這種拍馬屁的目的非常明顯,是取得別人特別是主子的賞識,從中得到好處。這裏,我們所說的對待朋友的投其所好,是指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讓朋友高興。給朋友以親切感,從而達到加深感情的目的。
察顏觀色,善解人意
如果你的上司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在工作上頗得心應手,單位內的人都認為他很有前途,但某一天他卻反常地顯出悲傷的神色來,這很可能說明他的家庭中出現了問題。
他雖不說出來,並且一直在努力地抑製,可總會自然而然地在臉上流露出苦惱的表情。對這位上司來說,這實在是件很尷尬的事,為了不讓部下知道,表麵上極力裝得若無其事。午餐後,他用呆滯的眼神望著窗外,此時,他帶著迷惑的神情的臉,已失去了朝氣。你對這種微妙的臉色和表情變化,不能不予以注意。你應由你所想象出來的事,找出領導真正苦惱的原因,並對他說:“科長,家裏都好嗎?”以假裝隨意問安的話,來開啟他的心靈。
“不!我正在頭痛呢,我太太突然病倒了!”
“啊?你太太病了現在應該好些了吧?真抱歉我一點不知道。”
“其實也不需要住院,醫生讓她在家中療養。太太生病後,我才感到諸多不便。”
“難怪呢!我覺得科長你的臉色不好,我還以為你有什麼心事,原來是你太太生病了。”
“想不到你的觀察力這麼敏銳,我真佩服你。”
他一麵說著,臉上一麵露著從未有過的笑容,此刻可以知道你成功了。在人性最脆弱的時候去安慰他,這才是當部下的人應有的體諒和善意。上司由於悲傷,所以在心靈呈現出較脆弱的一麵,我們更不應再去刺激他,而應當設法讓他悲傷的心情逐漸淡化。上司的苦惱,在尚不為人知曉前,自己應主動設法了解,相信你的這份善意,即便是“鬼”也會受感動的。
在中國古代,君臣相交,作為臣子必須時時處處體察好皇帝的微妙表情,否則一有不慎便有可能會引來殺身之禍。
乾隆皇帝一向對自己的文韜武略頗為自負。一年中秋時,他又召集群臣吟詩賞月,他提出要與紀曉嵐對句。並首先吟出上聯:“玉帝行兵,風刀雨箭雲旗雷鼓天為陣。”很有氣派。紀曉嵐站起身來吟道 :“龍王設宴,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作盤。”不僅對得妥帖,而且亦有一番氣派。乾隆聽了,剛才臉上得意的神氣黯然消失,有些不快。紀曉嵐一看他的神情,便已了然於胸:知道自己太鋒芒畢露。於是連忙解釋說:“主上為天子,幫風雨雲雷,任從驅使,威懾天下;臣乃酒囊包袋,幫視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不難看出主上好大神威,為臣不過好大肚子罷了。”紀曉嵐這樣自我解嘲,乾隆立刻露出得意之色。
這裏,紀曉嵐開始隻注意了對句,話一說出口,看到乾隆不快,忙又自我解嘲,才緩和了氣氛。可見,部下不僅要注意自己說話,還要注意觀察自己所說的話對上司引起的反應,並能隨機應變,這樣才能博取上司的好感。
馬屁要拍,虎須要捋
大家都喜歡聽恭維的話,這可能也是人之常情,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下麵就有一則這樣的笑話。閻羅王在古時候被人們奉為地獄大法官,具有極高的權威。有一天,閻羅王突然心血來潮,命令殿中的小鬼說:“你給我去人間抓幾個愛溜須拍馬,花言巧語的人來,我要把這些敗類通通扔到油鍋裏炸死。這種人在世上不務正業,成天花言巧語地去煽動別人,使得許許多多的人迷失本性,誤入歧途……好吧!你現在可以去了。”小鬼趕忙回應了一聲:“是!”就離開地獄,向人間出發了。過了一會兒,小鬼抓回來一個男人,閻羅王說:“怎麼這麼快!你沒抓錯人吧?”小鬼連忙回答說:“怎麼會弄錯呢?這種人實在太多了,隨便一抓就可以抓到,大人若是不信,可以查問他看看。”當閻羅王開始審問那個男人時,不小心放了一個響屁,臭氣衝天,那個男人靈機一動,很快地走到閻羅王麵前,恭恭敬敬地向他鞠了一個躬說:“噢!大王的屁響得多麼美妙啊!不僅聽起來是悅耳動人,而且那種像麝香和幽蘭般的芬芳更是令人陶醉啊!”閻羅王聽了,心裏非常高興,就說:“嗯!隻有你才了解龍體的尊重,我應該赦免你。喂!小鬼,這這個男人帶到內殿去,好好地招待他。”
那個男人跟在小鬼後麵邊走邊說:“你的相貌不凡,儀表也與眾不同,你頭上的兩隻角彎彎的像月亮一樣光滑美麗。還有你那閃著光輝的眼睛有如碧空裏的兩顆流星。啊!你將來一定會大富大貴!”小鬼聽了就停住腳說:“大王吩咐他們準備筵席,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準備好,你先到我們家喝杯茶,休息一會兒好嗎?”
短短的幾句話,卻讓這個人從地獄到了天堂。這則笑話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每個人都有驕矜的心理,就連閻羅王、小鬼這樣的也喜歡聽恭維的話。被抓去的那個人隻是因為說了些恭維的話,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受到了優厚待遇。
對待朋友適當說些恭維的話,能夠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如果你的朋友是們商人,你說他學問好,清廉樂道,他一定不高興,你應該說他才能出眾,紅光滿麵,想必要發大財,他聽了一定高興;如果你的朋友是位作家,你說他筆底生花,思路泉湧,大作反響強烈等;如果你的朋友愛好繪畫,你見了他的畫,不妨誇誇他妙筆丹青,畫技又大有長進了,他聽了一定會美滋滋的。
人人都愛恭維,隻要你的恭維話有分寸,不流於諂媚,你就盡情動用,這樣既可以加深友誼,又不損失什麼,何樂而不為呢?
大勇若怯
“大勇若怯”是說很有膽識的人表麵上裝作很怯懦,畏畏縮縮。這種表麵上的“怯”實際卻深隱著“大勇”。“大勇若怯”其實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才能,沒有遠大的目標和超人的膽略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
秦趙澠池會後,越王因為藺相如的出色外交才能和超人的膽識封他為上卿。廉頗很不滿意,他認為那是鼓噪口舌的小藝,比不上自己浴血奮戰的功勳大,所以屢屢對下人說:“藺相如乃雕蟲小技耳。我就是不服他,看不慣這般小人,我碰到他,一定朝他身上唾棄,羞辱於他。”
藺相如得知這些以後沒有勃然大怒,興師問罪,而是故意不與廉頗見麵以免傷了和氣。每當朝會時,他總是時時稱病不出。出門時也專揀偏僻的胡同,不願走大街。廉頗聽見了就越發狂妄了。
這天,藺相如外出歸來,真是“天涯何處不相逢”,恰恰與廉頗走了個對麵。廉頗一見大喜。命令馬夫,快馬加鞭,衝著藺相如直衝過去。
藺相如一見是廉頗的車子,急忙命令車夫趕緊躲避一旁,慌裏慌張,車子差點翻進路邊的水溝,很是狼狽。廉頗一見,不由得哈哈大笑,得意洋洋地趕著車從藺相如的車旁急駛而過。
藺相如的車夫們終於忍不住了,去找藺相如集體辭職。藺相如知道他們辭職的原因,後說:
“諸位,何必這麼斤斤計較呢?你們說,廉頗與秦王哪個更利害?”
“當然是秦王比廉頗厲害了。”
“既然這樣,我連秦王都不怕,難道會怕他廉頗嗎?我不是膽小鬼,可我不願與廉將軍爭位,‘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們倆鬧翻了,獲利的不是趙國,而是強秦呀,我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才不和他計較的。”
這些話不久傳入了廉頗的耳朵,廉頗雖然是個粗野武夫,卻也深曉厲害關係。他看到藺相如如此高風亮節,於是自動上門負荊請罪。
藺相如不計個人名利,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表麵上“怯”而“愚”,實則大勇且大智,終於感動了廉頗。二人遂成生死之交。
*順應時勢,人生三次大調整
當今社會,各種事物都是飛速發展變化的,因此深處其中的人也應用時度勢,順勢而變才能取得成功。在這裏我們可以曾國藩為例,雖然他並不處在我們這個時代,但從他的一生“三變”中,我們可以獲益頗多。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實際上是一種靈活辯證的處世態度和方法。因此,雖然他處世中勤於功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恪守仁義的其宗未改,但在做事為人的“形”上卻是一生三變。正是這“三變”蘊含了人們對他的褒毀。但不管怎樣,沒有這適時的“三變”便不會有他更大成功和名聲。
有記載說:曾國藩“一生凡三變。書字初學柳誠懸;中年學黃山穀,晚年學李北海,而參以劉石,故挺健之中,愈饒嫵媚。”這是說習字的三變。“其學問初為翰林詞賦,既與唐鏡海太常遊,究心儒先語錄,後又為六書之學,博覽乾嘉訓詁諸書,而不以宋人注經為然。在京官時,以程朱為依歸,至出而辦理團練軍務,又變而為申韓。嚐自欲著《挺經》,言其剛也。”這是說學問上的三變。
綜觀曾國藩一生的思想傾向,他是以儒家為本,雜以百家為用。上述各家思想,幾乎在他的每個時期都有體現。但是,隨著形勢、處境和地位的變化,各家學說在他思想中體現的強弱程度又有所不同,這些都反映了他深諳各家學說的“權變”之術。
曾國藩的同鄉好友歐陽兆熊曾經認為,曾國藩的思想一生有三變。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後則轉向了老莊的道家。這個說法大體上勾畫了曾國蕃一生三個時期的重要思想特點。
曾國藩紮實的儒家功底,是在做京官這個時期打下的。他用程朱理學這塊門磚敲開了做官的大門之後,並沒有把它丟在一邊,而是對它進行深入研討。又由於受到唐鑒倭仁等理學大師的指點,他的理學素養更是有了巨大的飛躍。他不僅對理學證綱常名教和封建統治秩序的一整套倫理哲學,如性、命、理、誠、格、物、致、知等概念,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進行了理學所重視的身心修養的係統訓練。這種身心修養在儒家是一種“內聖”的功夫,通過這種克己的“內聖”功夫,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他還發揮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張經世致用。唐鑒曾對他說,經濟,即經世致用包括在義理之中,曾國藩完全讚成,並大大地加以發揮。他非常重視對現實問題的考察,重視研究確決的辦法,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曾國藩對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的深入研求,是他這個時期的重要思想特點,而對於這一套理論、方法的運用,則貫穿了他整個一生。
太平天國起義後,曾國藩返回故裏,很快就組建了一支湘軍,在對待起義軍和管理湘軍的問題上,他的一係列主張措施表現的是他對法家嚴刑峻法思想的極力推崇。他提出要“純用重典”,認為非采取火烈般的手段不能為治。而且,他還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而得殘忍嚴酷之名,也在所不辭。他確實也是這樣做的,他設立審案局,對所捕農民嚴刑拷打,任意殺戮。他還規定,不完糧者,一經抓獲,就地正法。在他看來,儒家的“中庸”之道,在這個時候是行不通的。
他在1852年2月《與魁聯》的信中解釋說:我在公寓內設立了審案局,十天之內已處斬了五個人。世風不厚之後,人們各自都懷有不安分的心思,平時造謠惑眾,希望天下大亂而去作惡為害,稍微對他們寬大仁慈些,他們就更加囂張放肆,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都市搶劫,將官府君子視同無物。不拿嚴厲的刑法處治他們,那麼壞人就會紛紛而起,將來釀成大禍就無法收拾了。因此,哪怕隻能起一丁點的作用,也要用殘酷的措施來挽回這敗壞已久的社會風氣。讀書人哪裏喜歡大開殺戒,關鍵是被眼下的形勢所逼迫的,不這樣就無法鏟除強暴,從而安撫我們軟弱的人民。這一點,我與您的施政方針,恐怕比較吻合吧!
曾國藩在為官方麵,恪守的卻是“清靜無為”的老莊思想。他常表示,於名利之處, 須存退讓之心。自太平天國敗局已定,即將大功告成之時,這種思想俞愈強烈,一種兔死狗烹的危機感時常縈繞在心頭。他寫信給弟弟說,自古以來,權高名重之人沒有幾個能有善終,而要將權位推讓幾成,才能保持晚節,天京攻陷之後,曾國藩便立即遣散湘軍,並作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疑忌。
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思想傾向,說明曾國藩善於從諸子百家中吸取養分適應不同的情況。容閎說,曾國藩是“舊教育中之特產人物”。無疑,在曾國藩身上,熔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基因,正是這些基因,使曾國藩成了封建社會的“三個不朽”人物之一和最後一個精神偶像。
關於曾國藩處世態度由酷峻變柔順有一個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即發生在1858年。曾國藩初出治軍,嚴刑峻法,手段非常刻薄,可以從他殺李金陽事件看得出其殘酷無情,且與疆師多相忤。然自1858年再起,則大變矣。這一過程有如下的記載
……先是文正(曾國藩)與胡文忠(胡林翼)書,言恪靖(駱秉璋)遇事掣肘,哆口謾罵,有勸效王小二過年永不說話之語。至八年奪情再起援浙,甫到省,有“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屬恪靖為書篡聯以見意,交歡如初,不念舊惡。此次出山後,以柔道行之,以至成功,毫無沾沾自喜之色。嚐戲謂予曰:“他日有為吾作墓誌者,銘文吾已撰: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告萬世。”故予挽聯中有“將汗馬勳名,問牛相業,都看作紕糠塵垢”數語,自謂道得此老心事出。蓋文正嚐言以禹墨為體,以莊老為用,可知其所趨向也。
為什麼曾國藩要變得“巽順”呢?有人認為羅汝懷之勸勉最有影響。當曾氏丁父憂請假在家時,汝懷寄以書,諄諄以尚平實勿爭權相勸。其書略雲:
獨識閣下為奇士,所見四方之士無出其右者,何者?天下為平實堅仆人之人可以幹事,軍務尤然。閣下無大僚尊貴之習,行履部伍,親操細事。庶幾大禺之櫛風沐雨,手胼足胝,故能船炮堅利,壁壘堅固。即糞廁亦有方隔,所謂道去屎溺,此非高談渺論不知而作者所能望見也,乃複溫乎其容,抑然自下,慕好賢之雅,循周谘之節,日冀奇士之來於前,然而戰勝城弗克,餉弗給,奇士無如何也。閣下本奇,斯不錫太奇之病矣。夫救乏自古無奇策,況在今日糈餉之匱。然生財之道,未嚐無良法,尤貴有美意。鄙諺曰:“官出於民,而民出於土地。”其折撥捐抽之法,要在使民無怨,且使官無怨,財源無窒塞之患。使民無怨,閣下所知而以為美談者也;使官無怨,則閣下所不知而以為口說者也。惟其然也,故折漕自我,撥漕自我,捐資抽稅皆欲自我,而不複有人之見存焉。雖軍務者閣下之專司,而民者疆吏之職守各持其是,易地皆然。閣下軍政必自己操,大權未嚐旁落,而欲兼掌一方土地人民之事,然則聖人之設官分職,官事無攝者非乎?
羅汝懷的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曾國藩對權力苛求及壟斷的弊病。曾國藩能虛懷而接受之。其1858年以後之立身行事宜深受其影響。如果將1854年因與王鑫不愜而不救其敗事,與1864年左宗棠絕交後仍能助其成大功於西北二事相比,即可見曾國藩之待人接物,前後判若兩人。
世謂曾國藩以禹墨為體,老莊為用,實則曾國藩在1858年以前以禹墨為體,申韓為用。1858年以後,始改麵趨巽順。如果我們將曾國藩的一生處世劃分為三個階段,我們能發現其中各有特點:第一階段,為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時期,第二階段,為擘畫經營,功德圓滿之時;第三段,為自概自抑,持盈保泰,不在勝人處求強的平和時期。民國的何貽說:
就曾公之三個時期而言,則早年生活,如朝暾初出,氣象蓬勃。無論情感意誌,學問德行,均有蒸蒸日上之慨。及至中年,則如白日麗天,盛極一時,無論道德學問,事業文章,均已漸臻成熟,無以複加。洎乎晚年,宛若斜陽晚照,好景無多,雖德量愈醇,令人仰慕,誌氣事功,亦少替矣。
由此可見,正是曾國藩的一生“三變”才成全了他的偉業啊!
*抓住機會適時設謀
適時設謀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適時設謀。
時:指時間,因時而變就是因時製宜,也叫因時施宜,隨時事宜,順時製宜,指人在謀略中根據不同的時期、時間,靈活地采取與其相適應的措施。語源於《淮南子·汜論訓》:“器械者,因時變而製宜也。”
事物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有迥乎不同的現象、特點。因此,人們必須要順應時勢,因時製宜,牢牢把握住社會和時代的脈搏,才可能在紛紜多變的大千世界中取得成功。隻有這樣才能有利於抓住矛盾,抓住時機,切中要害,取得預想的效果。否則,逆時而動,違天而行,就會陷於極其困難的處境,甚至導致事業墮毀,身敗名裂。古人雲:“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強調根據“此”與“彼”的“時”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備無患
人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確是這樣,如果隻注意蠅頭小利而不著眼於長遠,一定會後患無窮。要處處為將來著想,為今後打算,能處處為自己留條後路,進可攻,退可守,以不變應萬變。
戰國時代齊國貴族孟嚐君的門下有一名食客,名叫馮諼。此人名不顯赫,但見識深遠,謀事有方,是一位智慧過人的奇才。馮諼起初衣食無著,投奔於孟嚐君門下時,雖懷有奇才雄略,但並不自誇自詡,自吹自擂,相反,卻自稱“無好”、“無能”。結果,孟嚐君家的傭人將他列入最低等的門客,給他粗劣的飲食。馮諼不服氣,發牢騷。於是孟嚐君就把他從下等客升到中等客,又從中等客中升到上等客。受到器重後,馮諼決計要報答孟嚐君對他的厚愛。一次馮諼主動要求到孟君的封地薛城為其收債。到了薛城,馮諼不僅沒有催逼百姓們還債,還以孟嚐君的名義把帶去的債券當著債戶的麵全部燒了,老百姓歡呼雀躍。馮諼空手而歸。孟嚐君見他空手而歸,而且回來得這麼快,很是奇怪,問馮諼收到債後買了些什麼回來。馮諼說:“你說讓我買你家缺少的,我考慮後覺得你家什麼都不缺,唯一缺的是‘義’,我就為你買了‘義’。”孟嚐君聽了,雖然很不高興,但為了顧及麵子也就沒再責備他。一年後,齊閔王聽信讒言,免去了孟嚐君的相國職務。孟嚐君隻好回到自己的封邑。望著歡迎的人群,孟嚐君才恍然大悟,對馮諼說:“我現在才看到了你為我買的‘義’。”這時馮諼又進言:“狡猾的兔子都有三窟,才能幸免於死,如今公子僅有一窟,豈能高枕無憂?請讓我為您再營造二窟。”
當時,孟嚐君在各國中的聲望較高,各國為了爭雄天下,都渴望人才的歸附。馮諼帶車50乘,黃金500斤,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遊說梁惠王,說齊國放逐的大臣孟嚐君要到各諸候國去,誰能先得到他,誰就能富國強兵,雄霸天下。梁惠王立即派使者帶黃金千斤,車百乘,前往齊國請孟嚐君到魏國任宰相。孟嚐君事先得到馮諼的口信,他故意推辭。這件事很快為齊閔王知道。
齊國的大臣們得知了這件事後,也很惶恐,害怕孟嚐君到魏後會對齊國不利,於是齊閔王隻得重新啟用孟嚐君。這時,馮諼又給孟嚐君出主意,讓齊閔王用先王傳下來的祭器,在薜建立宗廟,這樣可以進一步鞏固孟嚐君的政治地位。宗廟修成以後,馮諼告訴孟嚐君,三個窩都建好,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狡兔三窟”。它主要是為了應付多變的政治風雲而采用的權術。它啟發人們處事要謹慎,要圓滑、世故,事不可做,多為自己留條後路。雖然這個詞語帶有一定的貶義性質,但對人接事待人來說,它也包含著多種準備,有備無患,留有餘地,以防意外等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跟上朝流
秦朝末年,項羽隨叔父項藉住在吳中會稽。一日,秦始皇巡遊會稽,隨行船隻三百餘隻,漫江敝日,一望無際。項羽見了,私下裏對項藉說:“彼可取而代也。”後來,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起義,項羽見時機已到,召集八千精銳部隊,向西進攻秦軍,愈戰愈強,愈強愈戰,成為秦末農民起義的兩大主力之一,最後終於推翻殘暴的秦王朝,實現了“亡秦必楚”的諾言。
項羽並沒有被秦王的貌似強大嚇破了膽,而是對秦王朝有比較客觀了解,認清了時代,辨明了形勢,積蓄力量,伺機而動,終於成就霸業,成為一代英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時勢造英雄。”大凡古往今來的時代偉人,諸如:毛澤東、拿破侖、羅斯福等等,都是如此。認清了形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順應了時代潮流,誰就能創造一個時代,成就偉大的事業。
偉大的人物成就其豐功偉業需要跟上潮流,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如果要有一番成就,也需要相時而動。
馮夢龍《智囊》中記載:後梁的鄒景溫在徐州總管軍務,他身邊有一名仆人,擅弄拳腳,勁強力勇。一日,這名仆人與他的妻子兩人騎著驢單獨外出。當他們路過芒碭山時,路兩旁突然竄出幾名持刀的強盜,這名仆人還未反應過來,就被強盜一刀殺死,他的妻子急中生智,大聲說:“真痛快!今天才把我恥辱洗雪了。你這惡人,把我劫掠到此地,百般侮辱,你現在總算死了,真是蒼天有眼呀。”強盜們聽了她的話,信以為真,就沒有殺她,而是帶著她和毛驢一起趕路。等到他們來到一個村子歇息,仆人的妻子看到一家門口放有鎧甲、兵器,就判定有官兵住在這裏,她於是對強盜謊稱要進入找點吃的。強盜沒有懷疑,就讓她去了。她找到官兵的首領,泣訴了自己的丈夫被害的經過。這位首領很同情她,就秘密召集人馬,一舉將強盜消滅。
這位仆人的妻子知道自己要是嚇得哭喊,不免要做刀下之鬼,她先是穩住強盜,等待時機,既保全了自己,又為丈夫報了仇,可真是一舉兩得。
可見,認清時代、辨明形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的謀 略方法,它是人們成就事業,獲得勝利的第一個台階。懂得了它的重要性,並在實踐中靈活、機智地運用,更能顯示超人的智慧。
兵貴神速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因此時間與效率是關係能否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因此人們才說:“時間就是金錢”。“兵貴神速”。
三國時期,魏國的新城太守孟達,秘密聯結蜀、吳謀反。屯守於宛城的司馬懿得到一情報後準備征討,但朝延規定,沒有得到皇帝的授權是不能起兵的。如按這種程序辦,來回要用一個多月時間。司馬懿軍中的糧食僅夠一個月的。而孟達的存糧充足,可用一年。當司馬懿分析了這些情況後,決定一麵舉兵,一麵上報請降旨平叛。這樣,司馬懿率兵日夜兼程,僅用八天時間就到了孟達謀反之地,孟達計算司馬懿最快一個月能到,所以戰備正以緩慢的速度進行。當司馬懿到達上庸城下時,孟達才哀歎:“吾舉事八日,而兵臨城下,真乃神速也。”由於孟達準備不充足,在司馬懿強攻之下,終於被全殲。此戰例說明,快則勝,慢則敗。近現代戰爭中,以快致勝的戰例更多。諸如二戰中,法西斯德國對外發動的侵略戰爭,基本上都是“閃電戰”。
戰場上形勢複雜,瞬息萬變,有了速度就意味著有了機會,就有了打敗敵人的可能。誰能抓住信息做出正確判斷,以最快的速度打擊敵人,誰就會贏得勝利。當……時雙方都在尋找目標打擊敵人,這就會出現一個比速度的問題,誰速度快誰就贏得主動。劉基在《百戰奇略》中指出:“凡攻戰圍邑,若敵人糧多人少,外有救援,須速攻之,則勝。法曰:兵貴神速。”意思是說:“如果城內敵人糧多兵少,外部又有救援部隊,快速進攻,才能取勝。兵法上說:用兵貴在行動快。《兵經百篇》中指出:“勢已成,機已至,人已集,而猶遷延遲緩者,此墮軍也。士將怠,時將不利,國將困,擁兵境上而不決者,此迷策也。有智而遲,人將先計;見而不決,人將行爭;發而不敏,人將先收。難得者時,勿失者機,迅而行之,速哉。”意思是說:如果在有利的地位,卻引而不發,一誤再誤就會導致失敗,士氣懈怠,時機對我不利,國家將麵臨困難,擁兵邊境而不決戰,這是精塗策略。雖有計而遲遲不施,敵人就會先施奸計;發現機會而猶豫不決,敵人就會搶先;我雖先發而行動慢,敵人就會搶先獲利。難得的是時間,容易失掉的是機會,所以要迅速行動。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一向主張速戰速決的。他在《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中說:“戰略的持久戰,戰役和戰鬥的速決戰,這是一件事的兩方麵。這是國內戰爭的兩個同時並重的原則,也可以適用於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在戰役和戰鬥上麵爭取速決,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戰爭問題上,古今中外也都無不要求速度快,曠日持久總是被認為不利。”
但在注重速高的前提下,還應注意到這樣的幾點:首先準備要充分,沒有充分準備,不但不會取得速戰速決的效果,反而會打草驚蛇,喪失有利時機。其次是選準時機,早打和晚打都會產生負效果,早了敵人會望風而逃,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晚了,敵人就有可能會加強戒備,增加了戰鬥進展的困難,或者敵人迅速有地撤退,造成我方戰略上的波動。出現“雞肋”現象,即追則不利,罷則不忍。第三,行動必須快,快是這謀略的基本點,抓住要害,切中焦點,狠狠打擊,務求神速,務必全殲。
後發製人
在實際中雖然要有“兵貴神速”的意識,但是“後發製人”的方法也自有他的妙處。
全國有色金屬工業勞動模範、南平鋁廠廠長高澤瑞,曾於1987年赴意大利考察,與該國的B公司就我國引進公司的先進設備進行談判。對方的談判代表包括該公司的總裁、副總裁及兩名高級設計師。談判一開始,意大利B公司方麵即對我方代表表示出十分輕視的態度,居高臨下地向高澤瑞瑞拋出一個高於世界市場最高價的價格籌碼,真可謂獅子大開口,不管有沒有。與此同時,對方還一再吹噓他們公司所生產的擠壓型材料技術設備堪稱世界第一流等等。他們企圖憑借先發製人的氣勢來搶占一個“製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