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心理健康(1 / 3)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

1、不斷增進對自己客觀的認識和了解

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人格,從而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情緒穩定、意誌堅強、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適應性好、開朗樂觀的人。

2、培養積極、穩定的情緒

情緒消極、易激動、喜怒無常、多愁善感、壓抑、憤怒和悲觀失望的人,常易發生心理障礙或身心疾病。因此,應當學會情緒的自我調節,做到合理宣泄。

3、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

人有交際的需要。與同事、朋友正常友好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和安慰感。個人苦悶的宣泄,使人心胸寬敞、心情愉快。

4、注意維護大腦健康

注意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結合,避免過度用腦,特別要避免持續緊張的工作。做到勞逸結合、起居有常、飲食有節。

5、養成“凡事要思考,事後不後悔”的習慣

處理事情要分清輕重緩急,事先周密思考,才不致產生事後後悔的心理矛盾。

6、善於消除自己不良的情緒

不要使焦慮、憂愁、敵意及挫折感長期存在。

7、善於糾正自己非理性的觀念

8、不斷調節自己的欲望,使其與自己的能力相適應。

應與自己的過去相比較,才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9、善於獨處

必要時能獨自一人而不感到寂寞和自憐。

10。養成自我稱讚、鼓勵的習慣

在一個群體中,若得不到他人的稱讚與鼓勵,要會自我肯定、自我激勵,才能使心理保持平衡。

青春期女性的基本心理特征

1、生活空間的擴大

人到了青春期,開始逐漸擺脫家庭,獨立與社會交往。不僅在地理及時間空間,而且主要是人際範圍空間的擴大,處於新的人際關係中。此期女性比男性更富有幻想,常在幻想中得到滿足。

2、認識能力提高

由於生活空間的擴大,實踐活動的不斷增強,思維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女性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細節注意較多,對具體、直觀的事物容易掌握和理解,對概括、抽象的事物理解較難。女青年感知覺敏感、細膩、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思維具體。在智力水平上,與男性不相上下,且語言的發展和提高優於男性。

3、性功能的成熟

由於女性心理成熟期遠沒有生理成熟期明顯,加上我國對青少年性知識的教育的缺乏,在此期,女性易產生對性的神秘感、好奇感、害羞感、不安感,及對異性既向往、愛慕又緊張、羞怯的矛盾心理。

4、情感活動日益豐富

此期由於旺盛的精力,遇事能激發出很高的熱情,易激動、興奮,也易消沉、憤怒。情緒不穩定是青春期女性的通病,也是個性不成熟的表現。愛情的體驗也在此期出現。生理、環境、社會因素與個人願望、生活經驗、自我水平的發揮等都會引起情緒的變化。

對異性的愛慕

對異性的愛慕即青春期中的接近異性的狂熱期。男性在青春期到來初始,追求異性的表現並不十分明顯,甚至厭惡和疏遠。他們很重視同性夥伴的友誼。進入異性接近期後,產生了接近異性的情感需要。他們對女性普遍好奇,希望了解她們,包括生理和心理。對漂亮的女生更是喜歡,學習成績突出者也具吸引力。他們要在女性麵前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吸引對方注意自己。特別是在自己喜歡的女性麵前,做事特別賣勁兒。希望自己在異性心目中成為英雄、崇拜對象。男性在異性麵前的情感是外露和熱烈的。但有時對自己的表現希望值很高,自信心不足,常常在異性麵前心理緊張。有的男性雖鍾情某一女性,但卻不敢表露出來,單相思。

中學生容易出現哪些不健康的心理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而青春期又是人生中的一個激動而且混亂的時期。青春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質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處於這一特殊的發育階段的青少年,由於生理、心理方麵疾風驟雨式的千變萬化,加之文化知 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我們必須對這一時期的少男少女不健康心理有充分有認識,才能因人而異,循循善誘。

(1)敏感: 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們珍重自已的榮譽。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的話、不相幹的動作當做對自已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2)逆反心理: 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 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你說東他說西,你說應該這樣他說應該那樣,以“頂牛”“對著幹”的反常心態顯示自已的高明、非凡。產生這種逆反的原因表現在兩個方麵。主觀上,是青少年正處於過度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已當成小孩。為了表現自已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態度,客觀方麵,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會導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種反常心理,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就會逐漸演變為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3)嫉妒: 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已強時( 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慚、怨恨、 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感情。

(4)青少年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 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 至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工作、愛情等方麵,挫折和逆境容易給青少年帶來緊張、恐懼、憂鬱和失望。

(5)自卑: 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麵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已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

(6)孤獨: 有些青少年常常覺得自已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已,不接納自已。心理學中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兒時生活環境,如父母離異,缺乏交流等導致孤獨的性格,而青春期是生命發展過程中從成熟走向空全成熟的過度期,其獨立意識增強,不願服從父母,但又缺乏安全感,故感到緊張、不安,孤獨無助。

兒童期性心理?

兒童期,又稱童年期,是介於幼兒期和青春期之間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正值進入小學,開始正規的學習,故也有人稱之為學齡初期。

兒童期的生理發育與嬰幼兒期相比,相對緩慢而平穩,但心理發育則隨著新的生活和教育的開始,發生了有決定意義的變化。與此同時,性心理也有了相當的發展。

兒童早期不同的性準則和性觀點,作為成年人高度明確的概念和信念的前身,可能是成年人性行為的主要因素,也許是許多成年人性問題的心理基礎。

兒童期是人類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這一性發展全過程的開始,也是這一過程正常發展的關鍵。因此,對兒童期性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一、兒童期一般心理

與嬰幼期相比,處於新的生活和學校教育條件下的兒童心理發展有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

幼兒開始了自我意識的萌芽,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在童年時期的生活條件下,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起來。兒童進入小學後,取得“學生”的稱號,作為正式的社會成員而被認可。他們不再是成人的“附屬物”,進入公共場合不必讓父母攜帶,外出乘車需要買票,每天背著書包上學似乎和父母上班具有同等意義。這種社會地位的變化,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兒童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自我評價上。低年級的兒童和幼兒差不多,還不會獨立地評價自己。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增長、學校、老師、家長、社會的教育和影響,自我評價能力得到不斷發展。自我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長,自我評價的原則性逐漸形成,自我評價的批判性有所發展。“我”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漸漸地在腦海中形成。

2、認知能力明顯提高

兒童進入學校學習,其主導活動與幼兒期相比有了明顯的轉變,不再以遊戲為主導活動,而開始以學習為主導活動。兒童在學習中,不僅是知曉和記憶先代人積累和流傳下來的那些經驗、知識,而且還要積極思考,理解並掌握這些經驗和知識,並能運用這些經驗和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不僅需要學習那些對他們直接感興趣,比較直觀的東西,還必須掌握那些對他們沒有興趣、非直觀但具有重要意義的概念和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感知、注意能力、記憶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和發展。開始從無意到有意,從衝動到思考,從短暫到持久、從具體到抽象,從表麵到深入,從簡單到複雜地觀察和認識周圍環境,社會事物以及所學到的概念、知識。此階段的認知水平從量與質上與幼兒期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3、情感日趨穩定發展

兒童期,由於生活條件、生活環境的改變,接觸到了更多的人和事物,與客觀現實的相互關係變得複雜化了,這自然會引起他們複雜的態度的體驗,促使他們情感的發展,使他們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充實,情感的穩定性、深刻性日益增強。同時,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那些與精神文化的社會性需要相聯係的高級情感也開始發展起來。他們不再象幼兒時期那樣變幻莫測、喜怒無常,不再會因為某件小事而大哭大鬧。他們也開始懂得了控製自己的情感,有了集體榮譽感、友誼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也逐漸形成。

總而言之,兒童期在社會生活方麵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轉變,學校教育的影響均給其心理發展帶來明顯的影響,也使這一時期兒童的心理具有特殊性。

二、兒童期性心理的發展

兒童性心理的發展受著生理因素和社會因毒兩方麵的影響。生理因素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在性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決定作用的生理因素包括生殖係統的結構、體內激素的產生、生理成熟的程度等等。例如,生理成熟程度會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如果一個女孩比同齡的人長得太高,她就可能覺得自己不符合理想的性角色。兒童性心理還受著社會生活條件的影響,家庭環境、父母的自身表現和教育方式、結交的朋友、社會風氣、文化宣傳等,都會在兒童性心理上印下烙印。

人類的性表現和性行為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而為性心理所製約。性心理又受生理因素,特別是社會因素所影響。人從一個嬰兒要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必須經曆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從幼兒開始,怎樣會意識到自己是男人或女人,為什麼要按照男孩或女孩那樣去行動,怎樣承擔起作丈夫、父親或妻子、母親的職責,在性行為方麵如何才能不越軌等等,都要學習、領會、改造,即實行社會化。樹立健全的性心理,確立自己的性角色,並按照性角色規範去做。如果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發生障礙,就會產生性變態,性罪錯等現象。

兒童性心理的發展,主要是以下四要素的形成和發展。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所得到的自身感受;周圍人對他們一些行為表現是讚許或反動的反應這兩條途徑來得到某種心理刺激。

(一)認清性別標誌

性別標誌就是同是男是女聯係在一起的語言和行為。它既包括對主體(自身)的認識,也包括對客體(他人)的認識。兒童通過衣服、頭發、胡須、稱呼等認清自己或他人的性別。例如:幼兒從父母對他說“你是男孩子”,自己穿男孩的衣服,小陰莖,站著小便等認清自己是男孩;從別人的頭發、服裝、胡須等方麵認清他是“哥哥”或“叔叔”;對稱呼“姐姐”或“阿姨”的人她們的服飾、頭發、體型等與“哥哥”或“叔叔”的不同,從而認清主體和客體的性別。如果把自己或他人的性別搞錯,人家就笑話,這就使他的認識得以糾正。例如,一個小男孩同媽媽一起去女浴室洗澡,阿姨們都取笑他,說“你到底是男孩還是女孩呀?怎麼到女浴室洗澡”,他就會很不好意思,那麼下次洗澡就會讓爸爸帶他去而不與媽媽一起去了。

對於性別標誌的認識,一般人都不會發生錯誤的。但有極少數人主體的性別認識有倒錯現象,即所謂“性別同一性障礙”。這樣的人在生理上是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但往往從幼年開始就強烈地認為自己是異性,即男人認為自己是女人,按照男人的方式生活,女人認為自己是男人,並穿男人的衣服,並喜歡按女人的方式生活。他們認為“肯定是上帝把我的性別搞錯了”。這種倒錯心理往 往往終身難改,他們發展下去就要求做性別更換手術,即男子切去陰莖、陰囊並做人工陰道;女人就人造陰莖。現在,世界進行這種手術的人數以萬計。據報道,我國首例性別重塑手術於一九九二年七月在北醫大附屬三院獲得成功。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男女性器官內部互換手術。這兩位變性手術者都是大學生,一位剛跨出校門,一位尚未畢業,他們都是自幼起就喜歡按異性的方式打扮自己,雖多次挨罵,但仍不改悔,經鑒定都患有“易性癖”的精神疾病。他們都強烈要求作更換性別手術。經過手術,使兩個年輕人都改變了從前的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