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幼年時的性社會化過程中發生障礙,以及沒有認清性別標誌,那麼就有可能產生這種變態的心理。
(二)學習性角色規範
性角色規範就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性角色出現,而社會對不同的性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例如,男孩子要勇敢堅強,女孩子要文靜淑雅;丈夫應主要承擔養家的責任,保護妻子,妻子要管理家務、孩子、體貼丈夫等等,個人隻有按此實行,才能和社會達到和諧一致。
性角色的規範是從幼兒開始就點點滴滴地灌輸而逐漸形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時,就對他(她)們的行為是否符合其性角色而加以讚許和批評。孩子從讚許或批評中逐漸懂得了怎樣做才符合自己的性角色規範。例如,男孩子比較頑皮,摸爬滾打,喜歡舞槍弄棒,大人們就說:“這孩子以後準能當個將軍”,若女孩子頑皮,到處爬上爬下,大人們就要說:“怎麼一點也不象女孩子,瘋瘋癲癲的”。同時,姓名、服裝、玩具都有性角色的區別。男孩的名字多用“勇、虎、強”等,女孩的名字多用“麗、紅、雲”等,這也明顯地反映出對不同的性角色的期待。另外,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性角色的區別。一般對男孩子給他們買槍炮、車等玩具,培養他們堅強勇敢的性格;而對女孩子則給買娃娃、花等玩具,培養她們文靜賢淑的性格。所以,性角色的規範同父母的教育和他們所期待的理想性角色的要求是分不開的。
性角色規範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很大。我們傳統文化要求男子堅強、勇敢、豪爽,女孩子應該文靜、賢淑、體貼。男人如果粉脂氣太重,女人氣,就會遭非議,許多人不欣賞銀幕上的“奶油小生”,原因就在於此。而對女子若有點男子氣,人們還是接受的,說她很“潑辣”,“能幹”,但如果太過分,也不好了,走路大搖大擺,吃飯狼吞虎咽,人們見了也會搖頭。但是,現在傳統文化不斷受到衝擊,那些受社會因素影響的性角色規範也發生變化了。雖然這種變化不為所有的人所接受,但是,它的發展正越來越衝擊著傳統文化對性角色的要求。比如,女子舉重、女子健美等一些體育活動的發展。
(三)建立與成年人的同化
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他們會產生“要象大人一樣”的願望,這種願望會導致他們對同性家長或同性的所崇拜的人物進行“認同”,也就是說,被他“認同”的人“同化”,這種同化作用也就是對他人的特征的吸收,可以促使男孩向“男子漢”、“丈夫”、“父親”的方向發展,女孩向“女強人”、“賢妻良母”方向發展。
促成性角色“同化”的最重要機製在於發現相似性。當孩子在發現自己與父親或母親有某種一致性,就趨向獲得這種他所欣賞的品質。對這種一致性,孩子可以從父母的體形、外貌、風度、能力等方麵發現,也可以從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獲得。比如,大人教育孩子:“要象爸爸那樣堅強”,“男子漢不要動不動就哭”等等。如果孩子對同性家長的某種品質特別欣賞,為了提高自己,他將加倍努力地尋求和家長一致,同時,也促進了他向同性成人的“同化”。
應該說明的是,幼兒的同化作用並不隻是對父親或者母親,而往往是同時進行的。不過有所側重。目前人們認為,兒童和父親、母親同時發生“同化”作用 ,吸取雙方各自優點,也就是說無論男、女都應具有雙性氣質,既具有男子堅強、勇敢、果斷等優良呂質,又具有女子細致、溫柔、體貼等優良氣質,這才是最全麵的。因此,父母對和童性角色的正形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對性角色的情感傾向
性角色的情感傾向是指一個人對那些和性別相聯係的活動所持的態度和偏好。比如,男孩對電視、電影中打仗、槍炮特別感興趣,女孩對花卉、布娃娃等特別感興趣等等。
這種情感傾向在一生中可以有多次變化。例如,一個女孩在幼小時與男孩、女孩一起玩耍,到六、七歲以後就隻和女孩玩,和男孩的界限分得很清楚。據研究發現,無論怎樣,三歲左右的孩子就具有比較穩定的性角色情感傾向了。這種情感傾向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首先,決定於個人因素。如果一個人的秉性和素質都適應於某種性別的規範,那麼,就越趨於這些規範,喜歡它並朝它的方向發展。例如,好動的孩子就喜歡好動的事情,好靜的孩子就喜歡好靜的事情。
其次,決定於“同化”作用,孩子越欣賞某種性別的家長,就起趨向於按其方式行動。這種“同化”作用不僅有父母,也有他們欣賞的英雄人物或崇拜的人。
再有決定於環境因素。環境對某一性角色有種種評價和暗示,這對性角色傾向性影響也很大。例如,社會上較普遍地存在重男輕女現象,這就形成了某些女孩的自卑心理,據統計,一百個男孩中隻有一個想做女孩,而75%以上的女孩願改性做男孩。環境因素中還有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電影、電視中性角色的形象,當孩子缺乏正確的情感傾向時,往往不加區別地模仿,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這就需要大人們及早地發現,並予以糾正。
三、兒童期常見的幾個性心理問題
兒童期是向青春期過渡的時期。弗洛伊德認為這一時期,是性心理發展的“潛伏期”。這一階段,兒童由於“戀父(母)情緒”受到阻礙或挫折,性欲得不到滿足,於是,尋找新的對象,通常是同齡,同性別的朋友。他們對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有強烈的自覺,認為和異性在一起是可恥的事,甚至對異性雙親也有厭惡之感。此期兒童性別意識強,同時對異性的好奇心開始增強,很想自己探索性的秘密。由於這種性心理的存在,相應出現了一些性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對一個人整個性心理的發展過程產生影響,嚴重的可導致成年後性變態心理。
(一)兒童手淫
兒童手淫最早發生在嬰幼兒階段,有學者觀察發現,一周歲的男孩或女孩就有手淫行為,且可達到性高潮。在以後兒童的發育中,兒童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反複手淫。從父母表情、態度中,兒童往往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因而時常偷偷進行。兒童期手淫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大部分成年人在兒童期都有過手淫,這無需驚訝 ,它對身體也無大傷害。然而,對待手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作用於兒童心理上所產生的影響,卻遠遠大於手淫本身所帶來的影響。態度正確,處理方式得當,可使兒童性心理健康地發展。一旦失之偏頗,兒童性心理就有可能會走上偏常發展的道路,影響整個心理健康地發展。例如,早年兒童的過分手淫起著強化性欲的作用,使得性欲亢進,而社會對此行為的唯一處理就是禁止,這種無意識的性本能自發要求與社會意識製約之間產生的矛盾,將成為持久而強烈的心理衝突的根源,如果這種矛盾得不到正確疏導,將造成各種心理障礙,產生多疑、緊張、焦慮、恐懼、抑鬱和自責自罪等。另一方麵,兒童缺乏正確的性知識,受傳統的性意識的影響,手淫可能使他們自身不潔感,使他們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嚴重受損,引起羞辱、自卑、沮喪、離群和孤僻。正象我們看到的,有些中學生,由於從小過分手淫,到了青春期後,性欲強化,又無正確指導,心理衝突日趨加深。有的整天憂心忡忡,萎靡不振,學習成績下降,社會生活退縮;有的甚至采取一種對自身和社會最不負責任的消極自我擺脫方式,自暴自棄,摒棄社會倫理道德,甘願墮落,成為性犯罪者。
(二)性身份和性角色的認同障礙
一般說來,兒童期的認知水平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具有性的自我識別能力,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性角色,接受性角色的要求。但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的真實性別是什麼,硬要按照自己的性別願望打扮孩子,結果影響了兒童的性別行為和對自己性別的心理選擇,引起性角色認同障礙。久而久之,造成性角色的混亂,性心理的倒錯。在對同性戀的病因分析中發現,多數同性戀者均有過在兒童期扮演異性角色的體驗,他們體驗到的是異性心理狀態,對同性感興趣,對異性不感興趣。因此,我們對兒童性角色的要求和教育一定要符合兒童自身的性身份,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培養兒童性角色。
(三)不適當的性接觸
異性兒童之間進行的性遊戲,盡管在兒童期很少,但確實存在。兒童期具有幼稚好奇、模仿、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求知欲的天性。他們對性器官和性交往的認識既新奇又浮淺和朦朧,他們學著大人的樣子親吻,愛撫,但卻不懂得其中的涵義,這種不適當的性接觸和性體驗本身並無多大危害,但如果不被正確引導,或被大人打罵,懲罰或大人抱著視而不見的態度,就有可能導致他們長成後的性戀態,如窺陰癖、露陰癖等。嚴重影響性心理的正常發展。
(四)兒童與父母不恰當親近關係引起的性心理障礙
父母與兒童之間應該有一定的親近行為:如撫摩、親吻、摟抱等。這樣的行為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對兒童的性心理向健康方麵發展是有益的,過少與過分的親近都會有損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比如吸吮口欲或皮膚愛撫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可以引起嬰兒情緒方麵的障礙,表現為經常哭鬧、睡眠減少、不願與人接觸等。而這些情緒方麵的障礙常常伴隨有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的變化,如呼吸、心律的改變、胃腸道機能和內分泌功能的變化。如果上述情況反複出現,則可形成條件反射而鞏固下來,在以後的生活變化中或其他的心理刺激的激發下,很容易產生過度的反應,導致疾病的形成或惡化,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哮喘、甲亢和消化道潰瘍等。再如過分的親近使得兒童長大以後,一旦缺少一點愛,就會表現出膽小怕事、焦慮、感到失去安全感,並試圖以孩子氣式的方式緩解這種恐懼。兒童期擺脫不了對父母的性吸引,成長以後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弗洛伊德認為成年期的神經症往往是由於兒童期與父母關係不正常形成的症結而引起的。因此,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並使其擺正這種關係。
青春期性心理?
青春期是童年走向成年的過渡,主要標誌是性發育和性成熟,其時孩子們要經曆軀體和心理上的急劇變化,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時期。青春期大約起始於10-12歲,早的可提前到5-6歲,也可延遲到15-16歲。青春期性生理發育成熟的速度也因人而異,一些女孩隻需1年左右,另一些長達5-6年或更久。青春期發育受許多因素影響,如家人過去青春期啟動年齡、遺傳、種族、社會、經濟、文化、地理、營養、氣候、身體脂肪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等。?
青春期發育及性心理, 青春期延展於10-20歲之間,通常分為3個階段:
1、青春前期 介於10-13歲,是人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
2、性征發育期 約為13-17歲,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顯發育為特征,少女出現月經,男孩則發生遺精;
3、青春後期 在17-20歲,生理上變化逐漸緩慢下來,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已發育成熟,體骼變化已不明顯。一些少年對自己的生理發育速度,對自己生殖器(陰莖或陰唇)的大小和形態感到憂慮,這是來源於對青春期發育知識缺乏了解。 隨著性腺活動的變化,少年人除出現月經和遺精外,也可發生其他方麵的正常性心理表現,如強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陰莖自動勃起的次數增加,少女陰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為的頻率上升。青春期不僅出現生理和心理變化,同時也麵對社會生活需求的挑戰,如戀愛和擇偶,婚前性行為等。?
生理的發育並不必然伴發心理的趨於成熟,在內環境,特別是內分泌劇烈變動的青春期,正是青少年最容易發生過失並出現悔恨終生的階段,如少年早戀,少年犯罪,少女懷孕,酒精中毒,藥物濫用等。多數年輕人可順利渡過青春期,有的則會經曆不同的困擾。青春期少年常因自己的外表所苦,他們努力表現自己的心理特質,並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包括擴大性活動的範圍,如對異性擁抱、接吻、愛撫,甚至發生性交關係。?
青春期性意識發展可有以下階段,每一階段的心理表現是不同的:
1、疏遠異性期 指青春期開始的半年至1年(11-12歲)期間內的兩性疏遠階段,其時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別意識剛剛萌芽。他們發現彼此間性別的差異,便產生明顯的性不安,如少女對日漸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則害怕被人看到開始長出的陰毛。他們對兩性間的接觸持疏遠和回避態度,如因學習或工作需要,雙方接觸時感到拘束和難為情。他們認為兩性間親近、戀愛是可恥的。
2、向往年長異性期 一些心理學家發現在性萌發期,即少年男女對性問題的認識從不知到知發展的過渡,他們對性問題仍然處於一知半解的朦朧狀態。其時他們可存在著兩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即疏遠異性和發生戀年長異性現象,戀長者少年對成年或老年異性出現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