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心理

學生音樂減壓的實踐

我校高二(4)班是一個勤奮、好學並富有挑戰性的班級,班裏有相當多的學生富有音樂天賦,有的學生在區和校的文藝演出中得到好評。老師們對這個班的總體印象是不錯的。但是,在去年的一堂音樂欣賞課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那天,我正準備欣賞京韻大鼓《醜未寅初》,那是駱玉笙的一段傳統唱段,隻見學生們在下麵嘰哩咕嚕地議論什麼。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問同學:“你們在議論什麼?”同學們沒有直接回答我,隻是搖搖頭。於是,我把錄音機放在桌子上,按下放音鍵準備介紹作品,就在這時,班上的一位男同學走上講台,遞給我一張紙條,內容為:“我們需要減壓音樂。”對這個新的名詞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帶著疑問的心情問了同學:“什麼是減壓音樂?”不問還好,一問可熱鬧了,有的說,迪斯科是減壓音樂,因為它瘋狂,可以讓人忘掉一切煩惱,使人一身輕鬆;有的說,通俗歌曲是減壓音樂,因為它貼近生活,可以抒發內心的情感;也有的說,古典音樂是減壓音樂,因為它有內涵,使人舒心。種種說法,議論紛紛。課後我還在思索著“減壓音樂”這個新名詞,我想:是高中學生平時學習太緊張,還是學生實在太喜歡流行音樂,所以提出要減壓,由此把教材中的欣賞內容說成枯燥、乏味。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著手在高二(4)班開展調查和實驗。

首先我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課後進行社會調查和音樂實驗。兩個小組的同學分別到社會各個場所進行考察,如:茶室、超市、書市、畫廊等。結果發現社會上許多場所把音樂作為背景,營造高雅氣氛。同學們在考察報告中寫道:在有音樂背景的場所購物、聊天,讓人感到很舒心;讓人感到舒心的背景音樂都是有一定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也有同學寫道:在大賣場裏的背景音樂,它的節奏較快,以現代流行音樂為主,表現出都市人的生活節奏。總之,不管是以哪一種音樂作為背景,它都體現出一種需求,這種需求是商家營銷需求和顧客的心理需求。另兩組同學在學校裏對兩組小白鼠進行音樂小實驗,這一活動學生非常興奮,他們自己到花鳥市場挑選小白鼠,每天還要定時喂食,還要清洗籠子,中午給小白鼠聽30到40分鍾的音樂。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學生們發現,聽抒情柔和音樂的小白鼠情緒很穩定,進食正常,沒異常反映;而聽節奏較強的迪斯科音樂的小白鼠,表現出異常的煩燥,對食物不感興趣,在籠子裏亂轉,渾身發抖。由於強烈的刺激感,沒過幾天,這隻小白鼠終因食欲不振而死亡。同學們通過調查和實驗報告的交流,個個都感悟到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當學習之餘需要精神上得到休息時,應聽一些抒情、柔和的古典樂或輕音樂;當碰到挫折或失敗時,應尋找一些節奏感較強的能振奮精神的音樂。音樂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要引導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和層次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減壓音樂”。

在此基礎上,我布置的期末考試的作業就是讓學生介紹減壓音樂作品。同學們一個個都很認真,小朱同學向全班推薦的減壓音樂為《水與自然》,它是以大自然的水聲和電子合成器組成的作品,表現的是溪流、河水、大海,欣賞者仿佛置身於大自然中,呼吸著大自然新鮮的空氣。小金同學介紹的是貝多芬的《月光》,同學們聯想到皎潔的月夜和流動的月光,一切都那樣寧靜、安詳。小柳同學介紹的是《阿姐鼓》,作品用現代創作手法,巧妙地把宗教音樂和藏族的民族音樂結合起來了,同學都感到音樂中充滿著神秘色彩,是中國的搖滾樂。這樣的交流,學生們都很興奮,課後,討論、交流還在延續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同時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也提高了。

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向老師要“減壓音樂”,說明音樂教育將麵臨新的挑戰。因循守舊與落後的教學觀念,教師隻從主觀感受出發,以一成不變的素材為主要內容,以枯燥、單調的手法教學,不注重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這樣的教育必定是要失敗的。隻有在課堂上讓學生敢於說不字,這樣才可以不斷地鍛煉學生的求新思維,才有助於音樂教學走進素質教育的殿堂。

當你情緒低落時不妨聽聽音樂

音樂通過其音調能影響人的情緒,早在古希臘時代就為人所注意。他們認為E調安定、D調熱烈、C調和愛、B調哀怨、A調高揚、G調浮躁、F調淫蕩。古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裏士多德就推崇C調,認為C調最宜於陶冶情操。

然而,把音樂對動物行為活動和人的身心健康的影響進行科學研究還隻是十八世紀以來的事情。

關於音樂對人的情緒的影響,有人曾選用290種名曲,先後測試過兩萬人,都引起聽者的情緒變化。情緒變化大小與被試人的欣賞能力的高低成正比。但是,音樂隻能引起抽象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嫉等。

20世紀初,德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赫姆霍茨,以及後來的一些科學家曾對聲音對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作用進行過深入而詳盡的研究。他們發現一根聽神經纖維隻接收和傳導相應的一種頻率的音響。音樂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過音響對人的聽覺器官和聽神經的作用開始的,進而才影響到全身的肌肉、血脈及其它器官的活動。有人研究認為聲音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快速的和愉快的音樂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勞。還有人發現,在音調完全和諧或音樂的強度猛然更換時以及一曲樂調將終結時,脈搏和呼吸速度變快。又有人研究認為憂傷的音樂使脈率變緩,歡快的音樂則使脈率變快。

由於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特別是情緒活動。因此,人們就能夠用音樂來改善和調劑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

“音樂治療”這一術語是在四十年代才正式出現的。五十年代在美國首次有“音樂治療家”的文憑。現代的音樂治療是把音樂作為一種活動療法,即通過具體的音樂活動來求得治療的效果。這不僅把音樂看作是一種藝術,而且作為一種科學來對待。音樂治療是針對病理的治療而不是病態的治療。它注重的是人的整體而不是某一部分。通過對人的整體乃至生活環境的調整,使其取得協調一致,從而消除心理的與身體的病態。音樂對於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聲音,而且是一種有一定意義的聲音的組合,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工具。因此在音樂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音樂治療者的努力,而且也要病人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雙方的合作才能取得治療效果。

近年來,歐美各國音樂治療已被廣泛使用,許多醫院、養老院和康複機構,都采用音樂治療。臨床實踐證明,高血壓症患者聽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能使血壓降低10—12mmhg;讓產婦聽音樂,能解除產婦煩躁不安的心情,有利於分娩。英國劍橋大學的口腔治療室還用音樂代替麻醉藥,成功地為二百多個病人拔去病牙。在治療憂鬱型和狂躁型的精神病患者中,音樂更是被廣泛運用。

當你情緒低落時,不妨聽聽音樂。

音樂當選為緩解身心疲憊的最佳良藥

“音樂是心靈的陽台”。據紐約一家從事營銷、民意測驗、廣告的羅珀·斯塔奇環球公司對歐洲、北美、南美、亞洲、非洲、中東地區30個國家、每個國家1000人、覆蓋13.9億人口的調查,在包括散步、看書、打電話、飲酒、烹調等24種緩解身心疲憊的方式中,音樂是首選方式,達到56%,原因恐怕就在於音樂具有超越國界、民族、文化差異的特質,今天世界各地人們可從廣播電視、錄音機、因特網多媒體渠道欣賞音樂。

除音樂外,其次是“看電視”53%、“洗浴”49%、“與朋友相處”34%、“做愛”11%、“練瑜伽功”或“靜養”8%,而最少的是“看心理醫生”才3%。

音樂治療的由來和發展

西方音樂治療史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裏,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抒發心中的喜怒哀樂,或者在不同的心境下,選聽不同的音樂,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一點也是產生音樂療法的根源。但真正地把音樂療法應用於臨床上,卻經過了一個坎坷的過程。

古代埃及人認為,疾病不管是感覺到的,還是沒有感覺到的,它都是由神所給予的作為罪孽或違反規則的刑罰,因此,在治療時要一麵擺設供品,一麵還要由演奏家演奏音樂以達到平息神的憤怒的作用。

在希臘時代,音樂療法被認為是“把靈魂作為媒介來給予肉體以影響的一種心理療法”。音樂療法要按照醫生的處方進行。由於當時對於疾病的醫學治療方法還非常貧乏,所以使用音樂進行治療與宗教相結合被普及(特別是作為精神方麵的治療方法“。

進入文藝複興時期,韋薩留斯(Vesalius,1514-1564)出版了《解剖學》,醫學迅速進步,音樂療法也在關於音色、節奏、音程使人產生緊張和鬆弛上,以及由演奏樂器,演奏者的不同所引起的差別等方麵,進行了分析和廣泛應用。當時使用的樂器有弦樂的裏拉、撒魯特裏奧,管樂有笛、長笛,長笛被認為有激發情感的作用。此外,長笛所產生的特有的音振動可以給人體以影響。因此,有人利用演奏著的長笛和身體相接觸的方法來治療坐骨神經痛。其他對於失眠的患者,使其聽催眠曲;為了幫助消化,吃飯時演奏和緩輕鬆的音樂;為了消除情緒的不安,演奏振奮情緒的音樂等等。有時患者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還要自己親自演奏。

其後,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歐美在對於音樂療法的研究和治療的應用方麵更加普及。到18世紀,基本確立了音樂療法的適用範圍和注意事項。即音樂療法包括演奏、唱、聽三種方法。在具體進行治療時,其選用的內容和方法必須按照醫生的指示。醫生預先要把握好患者的生活態度、性格、生活方式與習慣、情感變化等,以確定是否適用音樂療法,適用時還應規定具體的曲目、適用的時期、音量的控製與調節,以及長時間所應采取的方法。

此外,在選用曲目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因素:一,患者的性格特征和所患疾病的性質;二,音樂家的風格和音樂的技能;三,和患者的治療的關係;四,適用於患者的音樂等。

這樣,音樂療法應用的輪廓已在中世紀到19世紀期間確立,進入20世紀,音樂療法不僅被醫生,也被心理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們所研究和實踐著,並被確認作為醫療中的輔助治療手段。當時音樂療法的適用範圍包括有:

一、作為身體障礙者機能訓練的輔助療法。

二、對重症心身障礙的兒童來說,通過演奏和聽,利用其節奏、振動的旋律作為心身機能訓練的輔助練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