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柏特的《未完成交響曲》
舒伯特和威伯是同時代的作曲家,也是德國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他創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鱒魚》,還有聲樂套曲《冬之旅》等,他的歌把詩詞融於音樂,而他的器樂作品(鋼琴曲、交響曲、重奏曲等),也充溢著詩情畫意的抒情性。因此,李斯特曾以“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的評價,來讚頌舒伯特。
舒伯特的創作盛期,正是貝多芬聲名大振的時候,舒伯特一方麵熱愛、尊重大師,一方麵也有苦惱困惑之感,他說過:“在貝多芬以後,誰還能做出些什麼更多的呢?”但正是他自己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舒伯特在音樂創作(也包括他的交響曲創作)中,繼承了古典傳統,又體現出前輩們所沒有的個性氣質,比如他的《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等。
在舒伯特作品編號中,列為《第八交響曲(b小調)》的《未完成交響曲》,創作於一八二二年,舒伯特將它作為完成了的作品獻給奧地利格拉茨市的音樂協會,以表示對協會授給他榮譽會員證書的謝意。人們在他死後的一八六五年,才發現了交響曲的總譜,因為它隻有兩個樂章,所以被稱為“未完成”。雖然,按照古典交響曲的範式,僅有第一樂章的快板,加上個第二樂章的慢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打破傳統,兩個樂章交響曲的創作構思已充實完整、自成一體,顯示出絕無僅有的藝術魅力。
第一樂章,按傳統作法,用奏鳴曲式。速度是“適中的快板”。
引子主題雖短,但在整個樂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那色彩暗淡的旋律,明確地揭示出樂章的b小調性質,而且內含著在展開部裏得到發展的動機,尤其是其中的小二度音程。
這之後的樂隊伴奏音型,預示了主部主題出現時繼續保持的狀態,而主部主題就在這個背景上開始呈示。
大家可以拿主部這個旋律與貝多芬或海頓的主題旋律比一比,它不再是那種短小、可分割的動機性質,而是具有宜於抒發情感的歌曲性質,它寬廣、悠長,小調的性質,加上一直處於波動不安的伴奏音型,使旋律顯得抑鬱、哀怨。
連接部和引子後部的4個小節一樣,沒有任何展開的性質,大家還記得貝多芬在奏鳴—交響套曲中,曾大大發揮了各個連接部分的發展因素,而舒伯特在這裏僅用了6個小節的、3個簡單的和弦連接,就完成了調性的轉換,進入了副部,因此它象是夾在主部和副部兩個長大旋律之間的小連句。
在b小調的關係大調(G)上的副部主題,它那大提琴的起句、小提琴聲部重複句時的柔美音色,與主部主題的雙簧管、黑管的音色,形成對比,音樂性質更為溫暖、熱情,但主部、副部二者都是富於歌唱性的旋律,這點上是共通的。
副部的結構要比主部大,而且它獨特的處理引人注意。副部本身可以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小提琴重複句的結尾音,被1小節的休止突然替代,接下去,調性突轉到同名小調(g小調)上,副部的材料在這一段裏轉換於不同的調性中,造成了一個戲劇性的小高潮,然後,稍有變化的副部主題又回到G大調上。
以這種大調、小調調性色彩的對比變換,來體現對比性的情感,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他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樹》、《春之夢》都用了這個手法,旅人在現實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黑暗、寒冷與孤獨,和對過去的回憶與夢中的境界絕然相反,那裏,故鄉的老家有門前的水井、菩提樹的濃蔭,充滿幸福和安寧,在甜蜜的夢中,處處是鮮花小鳥、愛情歡樂,但從回憶的夢中驚醒,一切如舊,美麗的幻夢消失殆盡。舒伯特這部交響曲,也充分顯示出他所擅長的浪漫主義的藝術表現手段,就象他的那些歌曲一樣,包含著突變的戲劇性,交響曲體現了舒伯特對生命與藝術的豐富情感。當我們聽舒伯特的交響曲或鋼琴等器樂作品時,可以聯想到他的歌曲,就象聽莫紮特的交響曲要想到他的歌劇一樣,這不僅因為在他們的各種音樂體裁創作之間,音樂語言上相通是必然的,而且這種聯想,會幫助我們理解和欣賞他們的無標題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