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
柏遼茲是法國浪漫主義,也是歐洲浪漫主義在音樂領域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最大的功勞,要算是開創了“標題交響樂”的先河。雖然我們在前麵的論述中,涉及到海頓、莫紮特、貝多芬、威伯、舒伯特、門德爾鬆的交響曲或序曲的“標題”性質,而且還可以把“標題”的源頭追溯到巴赫或更早的文藝複興時代。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樂”不是歌劇、話劇的序曲,也不是作曲家偶爾為之、並不重要的創作現象,它是柏遼茲內心一種有意識的、努力追求的藝術理想,是一個新的時代的產物,它的產生,直接受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法國文學、戲劇上的革命,也就是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柏遼茲一八三○年創作的標題交響曲,即他的成名作《幻想交響曲》,就反映了柏遼茲作為典型的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心智和聽覺的新需要”,也是他作為西方音樂史上最激進的音樂改革家之一,所進行的“打破舊的規則”的“新的探索”的宣言和旗幟。
《幻想交響曲》突破了古典交響曲通常的四樂章結構,成為五個樂章的交響曲套曲。而且樂章內部的曲式安排也不是海頓、貝多芬式的,而是柏遼茲式的獨特處理,統帥柏遼茲交響曲套曲總體構思的是和標題含意緊緊相連的“固定樂思”,這和威伯所采用的“主導動機”是一個意思,即用“固定樂思”(主導動機)代表一定形象、情緒或情境。在柏遼茲《幻想交響曲》裏,“固定樂思”不僅貫穿整部交響曲,而且隨著交響曲“情節”的發展,樂思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形態與性質。這種“標題”或“固定樂思”的手段的運用,體現出柏遼茲的藝術理想,他想讓音樂“繁榮”,把音樂從“規則”中“解放”出來,得到“自由”,具體的作法就是力圖把文學,詩歌、戲劇和音樂融合為一體,使音樂能被人們理解得更多、更明確。柏遼茲除去了《幻想》加文學性標題外,他後來的許多作品(如《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羅米歐與朱麗葉》、《李爾王》、《浮士德的劫罰》等)的構思都和他所喜愛的浪漫主義文學、戲劇相連,從英國的司各特、拜倫、莎士比亞到德國的歌德,他們熾熱的詩情給他以靈感,而他用音樂來表達一切從名著中所感受到的激情,柏遼茲追求音樂與文學的結合,自然而然地會趨向於“標題”,從而使文學性標題及內容成為柏遼茲音樂創作的出發點。
“幻想”是柏遼茲這部交響曲的標題,他還附加了另一個更為明確的副標題:“一個藝術家生活中的插曲”。根據柏遼茲自己後來寫的《回憶錄》,可以認為這位藝術家就是他自己,交響曲的“情節”構思來自他真實生活的感受。1827年,柏遼茲還是無名小輩,一個巴黎音樂學院的26歲年輕學生,在看英國劇團訪法演出的中間,狂熱地愛上了扮演莎士比亞戲劇中奧菲麗亞(《漢姆雷特》)和朱麗葉(《羅米歐和朱麗葉》)的女演員,當時對這位可望不可及的名人的各種情感,火熱的愛情與茫然的渴望,極度的失望、厭倦以至絕望,激發出柏遼茲構思一部大型交響曲的創作衝動,作品很快就完成了,接著,柏遼茲立刻用詳盡的說明來解釋他這部“有標題”交響曲的每個樂章,力圖用文字幫助聽眾了解他整部交響曲的“情節”發展過程。這個期望是否能實現或是否合理,從《幻想交響曲》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有爭論,音樂家們對這個作法至今仍有兩種尖銳對立的意見,可以說是毀譽參半。許多即使是十分推崇柏遼茲的人,也對交響曲的文字說明不感興趣或有保留。而且柏遼茲本人似乎也有些猶豫,他曾特別說明:“當幻想交響曲演奏得很戲劇性,並且接著演出(交響曲)後麵附加的、作為藝術家生活片段的結束的抒情獨角戲時,管弦樂隊就應當放在劇院舞台的邊幕裏,觀眾看不見的地方,並且要把下麵的說明書分送給觀眾。如果,交響曲是在音樂會中單獨演奏,就不需要分送這樣的節目單,在這種情況下,隻需在節目上保留這五個樂章的標題,作曲者很大膽地希望這首交響曲能不從它的戲劇目的,而從它的音樂本身表現出它的趣味。”就是說,柏遼茲自己也明白:“音樂不能代替文字,也不能代替圖畫”,他並不想讓人們傾聽他交響曲時,絕對地按著文字說明來進行,但柏遼茲主張:“音樂要表現熱情與感情”,標題與說明畢竟是柏遼茲自己為這部交響曲所寫的,是對他所要表達的情感的暗示及引導。現在,就讓我們按照樂章的順序,邊參考柏遼茲提供的標題和文字,邊來認識一下柏遼茲的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