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序曲
門德爾鬆作為一個浪漫派的作曲家,很想用音樂來表現他所感受到的一切。他曾說:“不論是整篇的講演,還是個別的詞,和真正的音樂比較起來,它們都是那樣的不明確、那樣的含糊不清、那樣的容易搞錯。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詞要好得多。”他寫了好幾首有標題的管弦樂序曲,如《赫布裏德(又名《芬加爾山洞》)序曲》、《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等,都是想用音樂表現他對大自然的種種印象及感受。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是他讀完了莎士比亞的原著以後所得到的靈感。門德爾鬆自稱:序曲中包括了莎士比亞戲劇裏所有特別吸引他的形象。原作的複雜情節並不是年輕的作曲家所要著意的,但那奇妙的神話世界,飄忽迷人的小精靈,仲夏夜的星月,寂靜神秘的大森林,人世間與自然界、神界在情感、靈性上的相通,這一切門德爾鬆心靈上所感受到的,他都用他那精致的樂筆寫了下來。
這首序曲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以圓號和木管吹奏的四個安靜、拖長的和弦是開始的引子,也是整首樂曲的結尾。它象是鑲嵌在美麗奇幻的“仲夏夜”畫麵兩邊的花環。它的進入,揭示了神話王國的環境和氣氛。
接著,序曲主部主題的第一個材料由小提琴奏出,輕輕的、跳動的音型延續地在高音區上下盤旋,讓人不由得聯想到莎士比亞的詩句:“越過蹊穀和山陵,穿過了荊棘和叢藪,越過了圍場和園庭,穿過了激流和爝火;我(小仙)在各地漂遊流浪,輕快得像是月亮光;我給仙後奔走服務,草環上綴滿輕輕露。”
主題的第二個材料是樂隊奏出的歡快有力的音響,門德爾鬆在這裏要讓聽眾感受到的是什麼呢?雅典忒修斯的宏偉壯麗的宮殿城堡?是仙王奧伯朗和仙後提泰妮亞及仙女們的舞蹈?聽者當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聯想。但不管怎樣,主題的兩個材料對比鮮明(旋律、節奏、音色),一個富於夢幻,另個似乎更趨於現實。
主部的第二個材料也是連接部的材料,它將副部引了出來。副部同樣是由兩種材料構成的,第一部分象征著愛情,激情而柔美。
第二部分既熱烈又充滿戲謔,尤其是最後的四個音,七度的大跳,象在模仿那驢叫的聲音。
這第二部分的材料被用來結束了呈示部。
莎士比亞原劇裏,有兩對年輕的戀人,他們之間互相熱戀、負心、誤會、爭吵,其原因是小精靈帕克的瞎幫忙,當然最後有情人還是終成眷屬;而神仙王國裏更亂了套,聽命於仙王的小精靈,為替仙王報複仙後,以魔法把織工波頓變成驢頭人身的傻瓜,又讓美麗的仙後如癡如醉地愛上了他,這無疑是違背仙王初衷的。鬧劇以人間和神間的真誠愛情得以實現而完滿結束。回味門德爾鬆所寫的序曲,深感音樂與戲劇的主要情節、人物靈性的相通和神似。
展開部,也就是序曲的中間部分,主要是主部主題第一種材料的發展,其間也有另外三種材料的出現與變化,但夢幻、神奇的氣氛占主導地位。
作為引子的四個和弦標誌著再現部的到來。除去主部第二個材料,其他材料依次再現,而那個意味著莊嚴城堡的有力的主題在結束的時候,性質有所改變,它以小提琴極其輕柔的音響奏出。
它和引子的四個和弦連在一起,象是仙女的賜福,也可依照作曲家自己所解釋的:“當一切事情都令人滿意地安排好以後,主角們都高興地離開了舞台,小精靈們隨之而去,那所房子隨著黎明的到來而消失了。這出劇就這樣結束了,我的序曲也就結束了。”
這部作品是作曲家十七歲時的成名作,十六年後的1842年,門德爾鬆又應邀為這部喜劇配樂,他一共寫了十二段,其中最著名的諧謔曲、夜曲、婚禮進行曲經常和這首管弦樂序曲一起,作為《仲夏夜之夢》的一套組曲,在音樂會上進行演奏。
讓我們用一個圖式來更清楚地了解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