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
勃拉姆斯作為十九世紀中、下葉浪漫派的作曲家,個性風格與藝術趣味獨樹一幟,和當時歐洲推崇的“綜合藝術”、“標題音樂”新潮流正相反,他一生致力於“純音樂”風格的創作,追隨巴赫以來或更早的古典音樂傳統,寫作了除歌劇(那是瓦格納正掀起革新運動的領域)以外的各種古典體裁的作品: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及變奏曲、大協奏曲、安魂曲、經文歌等。他在這些當時被視做“過時”的傳統形式中,自由地馳騁,力圖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體現出貝多芬式的深刻而嚴肅的內涵。
對於創作交響曲體裁的作品,勃拉姆斯一直心存疑慮,他曾對朋友說過:“我永遠寫不成一部交響曲”,“你想象不出,當我們聽見身後響著他(指貝多芬)那樣一位巨人的沉重步伐時,你我之輩有何感觸。”他和舒伯特一樣,在貝多芬麵前膽怯了。但勃拉姆斯從沒有放棄寫作交響曲的念頭,這是他終生向往的事情,把新時代的豐富情感仍然用古典的傳統形式表達出來。
勃拉姆斯一八七六年,也就是他四十多歲的時候,才最後完成他的第一部交響曲的創作,在後來的十年間,又接連寫作了另外的三部交響曲,分別於一八七七、一八八三、一八八五年完成。可以說,勃拉姆斯通過他的四部交響曲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第一交響曲到底從何時開始構思的,眾說不一。有人認為可追溯到一八五五年,不管怎樣,舒曼的夫人、也是勃拉姆斯的至交——克拉拉·舒曼,早在一八六二年以前就看到過這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樂譜,當時還沒有樂章的引子部分。經過漫長的猶豫與醞釀,交響曲一八七六年完成,並於十一月首演。它那嚴肅複雜的內容和“老式”的風格,令同時代人驚訝,著名指揮家彪羅曾將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說成是“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這表明交響曲的風格與貝多芬的傳統範式之間有多麼緊密的聯係。當然,這裏指的是貝多芬式的嚴肅性及交響曲具有的完美嚴謹的結構邏輯,並不能概括交響曲所表現出的勃拉姆斯的個性特征。他畢竟生活在貝多芬之後近半個世紀的時代裏,社會環境改變了,人的思想、情感、審美情趣也隨之變化,他那多愁善感、異常豐富的主觀情感,要用古典的邏輯形式去包容,確實是存在著客觀矛盾的。勃拉姆斯對此深有體會:“作曲並不難,但剔除多餘的音符卻是極為困難的”。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第一交響曲的音樂,具體感受一下勃拉姆斯的音樂風格。
第一樂章總的音樂氣質是緊張而熱烈的,有人說它“英雄性”,有人說是“悲劇性”;有把這部交響曲比做“拜倫的曼弗雷德”或“歌德的浮士德”,也有將作曲家的構思與對曆史的回顧相連,確實,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有兩件大事是他始終關心的,一是德意誌的統一,一是巴赫全集的出版。而作曲家最初起草第一交響曲時所在的城市,正是十六世紀德國農民起義領袖胡登戰鬥過的地方。在德國曆史上,農民、學生、知識界的革命運動總是和德意誌民族的“統一”目標互相聯係在一起的。
這個樂章采用的是傳統的奏鳴曲式。它一開始就是一個複雜的、感情波動起伏的引子,由幾個旋律性不強的線條構成複調性質的樂隊織體,這意味著,引子的音樂被組織起來的形狀,不是哪個聲部更突出、其他聲部附屬於那個聲部的“主調織體”,而是各聲部獨立的線條,複雜地結合在一起的“複調織體”。這種特征是形成勃拉姆音樂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引子的第一部分就可以分出幾條線,它們彼此之間對置,獨立地呈示,互相交織,構成濃重的音響,造成緊張滯重的感覺。第一個線條,定音鼓、低音大管、低音大提琴的持續地、均勻地敲擊與奏出,C調圓號吹奏的長音。
第二個線條,降E調圓號、木管組的四件樂器(長笛、雙簧管、黑管、大管)、中提琴,一起演奏下行的雙音線條。(譜例97)
第三個線條,第一、第二小提琴,大提琴的上行線條。(譜例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