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青少年犯罪的趨勢(1 / 2)

第二節 青少年犯罪的趨勢

青少年犯罪作為一種世界性的社會問題產生於60年代,從那時起世界各國的青少年犯罪現象日趨嚴重,出現了持續增長的趨勢,其中美國、原聯邦德國、英國和日本尤為突出。青少年犯罪率,美國為5.3%,原聯邦德國為4.8%,英國為4.4%,日本為1.1%。其時,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還很小。但進入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後,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發展較快,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從整個80年代的情況看,青少年犯罪基本上呈持續增長的趨勢。據公安部門統計,青少年作案成員占全部刑事犯罪成員的比重:1980年為61.2%,1981年為64%,1982年為65.9%,1983年為67%,1984年為63.3%,1985年為71.3%,1986年為72.5%,1987年為74.4%,1988年為75.7%,1989年為74.1%。除1984年因經過“嚴打”後整個刑事犯罪有所下降,青少年犯罪也有所減少外,從1985年開始比重又逐年上升。即使是略有下降的1989年也比10年前增加了13個百分點。

從青少年犯罪率看,1980年為14.9,1981年為19.5,1982年為18.1.,1983年為17.5.,1984年為10.6,1985年為11.6.,1986年為12.2,1987年為13.6,1988年為18.7,1989年為27.4。(注:在計算青少年犯罪率時,所用的青少年人口數是1982年和1987年兩個年度全國14歲至25歲的人口數字,1981年至1984年用的是1982年的數字,1985年至1989年用的是1987年的數字)除1984年一度明顯下降外,青少年犯罪率在10年中是持續上升的,特別是1988和1989兩年幾乎是直線上升。1989年青少年犯罪率較10年前也上升了13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

1從犯罪類型來看,以盜竊、搶劫、流氓、傷害罪和強奸罪居多。這五類條件占青少年案犯罪總數的90%以上。尤其在搶劫案犯中,近年來青少年所占比重均在85%以上,1988年達到了87.8%,大大超過了青少年在各類案犯中的比例。

2從犯罪性質來看,惡性犯罪嚴重。1986年全國抓獲的爆炸、殺人、強奸、搶劫、傷害五類暴力型犯罪案犯中,青少年占65.1%,1989年上升到了73.1%,作案成員絕對數上升了1.3倍。而且,其犯罪手段更趨殘忍。沒有人性,慘無人道。

3從犯罪手法來看,更趨智能化、現代化。表現為犯罪領域較以前更為寬廣,作案手法更加狡猾隱蔽。涉足詐騙、偽造、販毒、走私犯罪的明顯增多。越來越多的案犯使用技術手段作案,偽造和破壞現場,麻醉搶劫,冒充公安人員等。

4從犯罪成員來看,在校學生犯罪連年增加。女性犯罪出現了新特點。1987年以來在校學生犯罪比1986年上升了4.8%,1988年比1987年上升了34.8%,1989年比1988年又上升了43.9%。女性犯罪由過去從屬男性的協從轉向主動作案的主犯,且首次觸犯刑律年齡和犯罪高峰期年齡比男性提前兩歲。

5從犯罪方式來看,團夥型犯罪加劇。一是依仗人多勢眾,稱霸一方,作大案,連續作案;二是封建幫會色彩日趨濃厚,組織形式趨向嚴密化,對社會的危害尤為嚴重。

進入90年代以後,由於我國處於新舊體製交替時期,加上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青少年犯罪仍將呈波浪式的上升趨勢,這種狀況也同許多國家的青少年犯罪有相似之處。1990年8月27日至9月7日,在古巴哈瓦那市召開的聯合國第八屆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上,許多國家代表認為:“犯罪統計數字表明,記錄在案的犯罪活動在持續增加。犯罪問題在質量和數量上變得愈益嚴重。報告本國犯罪狀況比較穩定的國家很少。大多數代表強調說,不僅僅新的犯罪形式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動態,而且常規犯罪活動,如行凶搶劫,入屋盜竊和其他財產罪等。仍然是一個大問題,造成公眾不安全感和苦惱”。1990年2月聯合國一項研究犯罪的報告指出:過去10年(80年代)中全世界犯罪數每年以5%的比例增長,超過人口增長的速度。這預示90年代的發展仍將持續增長。當然,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性質、數量、形式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完全一樣,有自身的變化特點和發展態勢。具體態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