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格

熱愛自然

日本列島處於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四麵環海,海岸線所及之處都有不少佳境。列島火山縱橫交錯,構成眾多的山脈,山中點綴不少河川、湖沼、溪穀、瀑布。狹長的列島中從西南到東北動物、植物種類繁多,四季可看到各種各樣的景觀。生活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的日本人,深深熱愛大自然,對自然充滿很高的興趣。日本列島的氣溫、氣象變化比較大,所以日本人的感覺比較敏感。與此同時,台風、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頻繁出現,使日本民族養成吃苦耐勞的民族性格。

日本姑娘的和服絢麗多彩。日本的秋景很美,將美麗的秋景染在和服上,利用自然的美色裝點自己,這是日本姑娘的特長。從印著大朵的菊、櫻、梅、牡丹圖案的縐綢、友禪染(染上花鳥、草木山水等花紋的一種緞子)、素花緞子做的腰帶到木履的帶子都裝飾著自然界草木花的圖案。就連顏色的名字也取自大自然。日本的不少傳統色名,集中反映了日本人的色彩觀、自然觀和文化特點。日本色彩研究所的一位學者曾說過:“木賊色、海鬆色是其他民族難以想像的日本色名。從為數眾多的花草樹木中挑選色名,也許是日本人情緒和美意識的反映。”利用動植物、自然景觀作色名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櫻色、棣棠色、桃色、葡萄色、黃櫨色、木蘭色、朽葉色、鴇色、鳩羽鼠、曙色、空色、山吹色、萌黃色等等。日本婦女的和服也多采納重櫻、重梅、重棣棠等四季鮮花的圖案。也有的采用波濤洶湧的大海圖案、唐草、龜甲、七寶圖圖案,腰背上則繡上蔓藤花花樣。穿上這樣的和服給人以優雅的感覺。日本人的家徽也多用植物來表示。如天皇家的家徽是“菊”與“桐”。德川家的家徽是“葵”。此外還有用桔梗、櫻、梅、牡丹、藤、鬆作家徽的。

日本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其中與自然界各物名稱有關的大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以植物名為例有牡丹餅、禦楸是最有名氣的日本式點心。另外還有鬆風、紅梅燒、磯鬆、桃山、山茶餅、瞿麥餅……。以植物以外的自然景致命名的有洲濱、時雨、越之雪、落雁、鹽龜、細石……。還有取形於花木的,如鬆葉形、菊花形、梅花形等等。日本名酒“菊正宗”、“櫻正宗”、“劍菱”、“山川”等均取名於大自然。日本人烹製魚類食品時也離不開植物。做好的生魚片和醋拌生魚片都盛在墊著竹葉的盤子裏。送牡丹餅的時候,雙重食品提盒內一定得墊上南天竹葉,據說這樣作可以消毒。過去日本有一句俗話“葉碗葉膳”。飯碗周圍用金線描繪花木圖案。日本漆器、陶器的圖案自然也以草木花鳥為主。裝茶道用茶抹茶的茶罐是棗形的,日本民間習慣稱匙羹為“蓮花”。

日本人的居住環境也強調與自然的協調。參觀日本式庭院,坐在日本式會客廳裏,品嚐日本茶肴,使人感到日本人始終與自然環境融洽地結合在一起。就連飯館的名字也充滿自然情趣。例如“紅葉館”內的單間以“菊室”、“梅室”、“櫻室”相稱。穿著豔麗和服的女招待周旋於其間,如果問起她們的名字也多為“阿花”、“阿鬆”、“阿梅”“阿菊”、“阿蝶”之類。

用植物形容美人也是日本民族的特點之一,如用櫻花、管茅、白蘿卜形容美人。

日本人的插花術、造園術、山水盆景術別具一格,其繪畫著色也十分注重花木的本色。飛鳥的自然動態,盡量追求自然的真實性。西式插花法講究把花枝、花葉去掉,隻將花兒插入瓶中。日本式插花按照自然搭配的原則,講究“活花方式”,將帶枝葉的花藝術地插在瓶裏或者盤裏,盡量保持花卉的自然美。將自然景色收入一盆之中的盆栽也是日本人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法。

日本的許多文學作品基本上是以對自然的感覺為基調的。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如果沒有敘景部分,就失去了《源氏物語》的價值。該書描寫居住在六條院的女性有的喜歡春天,有的喜歡秋天,所以她們的性格也因此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日本人認為秋風使人聯想到“孤獨和清冷”。春風則使人聯想起“溫柔、暖融融”。日本的和歌詞彙都有一定的傳統規律,每一首連歌都能使人聯想起一種自然景致。日本俳句也利用17個字的小詩表現特定自然環境中個人的心境。

日本人有賞花、賞月、賞雪的習慣。春天的鮮花、秋天的紅葉往往使詩人們詩性大發。日本人隱居時往往要搞盆栽,並從和歌、插花的樂趣中求得安慰。日本人厭世時,大致脫離世俗,拚命寫詩歌,以求達到高雅的精神境界,或者擺脫討厭的人事關係,走到花、鳥、風、月中去,使自己從苦悶中解脫出來。

尊重自然,尊重現實是日本文化一大特點。單純、質樸是日本文化的堅實基礎。在這方麵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日本建築。

盡管日本的寺院建築采用了中國寺院建築的格式,采納了繁瑣式建築手法,建築規模宏大。但是,日本人生活的基礎——民宅建築從古至今始終保持純日本式風格。這種風格是建立在徹底尊重自然和現實的基礎上的。日本式建築用材多為原始木料,日本人擅長將大自然納入庭院建築構圖部分。開放式的房屋建築,與自然渾為一體,與自然保持協調關係是日本建築的特點。

在日本建築用材幾乎全部使用木頭,可以說日本人對木材的濃厚興趣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很不欣賞木材的故鄉——森林。也許日本人對森林的認識未能擺脫原始人對森林的恐懼感。他們認為森林深邃、幽遠,是神秘的或者是妖氣十足的,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詩歌,幾乎沒有讚美森林的。

日本人知道在城市裏建造盆景式的公園,卻不願在城市裏建森林公園。中世紀的日本人曾模仿歐洲城市在江戶城中建立了“仿自然森林”的山內。然而,直到今天,日本人對森林的興趣仍然不大。

日本人對色彩的認識能夠體現日本人固有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日本最古老的書之一《古事記》多次提到白、黑、青、赤四種顏色,卻很少提及黃、綠、褐、茶。除了黃泉以外,幾乎沒有用過黃字。大概原始時代的日本人僅僅用黑、赤、白、青的對稱表示色彩體係。到了《萬葉集》時代,開始大量使用黃、綠色彩名稱,例如提到用黃土粉染衣服。還有一首歌提到用紅土粉染衣服。黃葉即楓葉,可見當時的日本人對黃與紅的區別還不明顯。一般說來《萬葉集》中出現的色彩種類很少,有人作了一個統計,其中提到青80次。除白、黑以外,青名列第一。如香青、佐青、青海原、青香具山、青旗、青淵、青角發、青柳等。第二位赤,書中提到赤和明共67次。如赤帛、赤駒、茜根、明星、赤橿等。第三位鮮紅,共提到36次。如吳藍、羅紅、紅等。《萬葉集》用金形容秋,有“金風”、“白風”為例,這顯然受到中國色彩觀的影響。按照傳統日本人是用黃形容秋天的。可以想像《萬葉集》時代是以應季花草、樹葉之色為染色基礎的。後來,由於中國染色法的傳入,色彩的名稱才逐漸抽象化了。

日本學者城戶幡太郎的《國語表現學》係統地分析了日本人的色彩表現。他將日語中的色彩名稱進行分類,劃出植物色類(如嫩草色)、動物色類(如鶯色)、礦物色類(如鐵色)。在分類的基礎上,統計百分比,最後得出結論,植物色類所占比例居首位。十分有趣的是,色彩的植物色類與礦物色類所占的比例日語為35%比10%。而英語則為27%比34%。比較而言英國人往往比其他歐洲人處於優越的自然環境之中,他們對自然風物有比較敏銳的感覺,所以使用的植物類色名往往多出其他歐洲民族,盡管如此,相比結果日本語中植物類色名比重多於英語,可見日本人喜愛草木的說法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日本保留了一些傳統的耕作方法。最主要的是水田耕作法。農民根據一年當中水稻的生長規律,將一年分為幾個節氣,而每個節氣又形成了相應的年節活動。水田耕作不僅是一門科學,同時也包括信仰(宗教)成分。日本農民根據常日、祭日的交替,組織、安排自己的生活。為了農作物茁壯成長,每逢祭日,他們都要虔誠地祈願。幾乎每一個農業節氣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對於日本農民來說,“平日”與“祭日”的區別是十分嚴格的。因為他們認為這將關係到一年當中農作物是否可以獲得豐收。隨著城市化不斷深入,農業祭祀逐漸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生活在城市裏與農業毫無關係的人們參加年節祭祀,僅僅是為了享受一下風土人情。過去與農民耕作密切相關的信仰,如今已經完全抽象化、一般化了。大概是由於以上因素,促使日本人養成了對季節變換十分敏感、喜愛花草樹鳥的傳統習慣。

生活在季節風區域內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特殊的“季風式”的,即寬容、忍從。日本列島處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之中,每逢台風季節,台風暴雨猛烈襲擊列島。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大的地區之一。這種大雨、大雪的雙重自然現象可稱為熱帶、寒帶的雙重性格。水稻以及各種各樣的熱帶蔬菜,麥子以及各種各樣的寒帶蔬菜都需要必要的雨、雪和陽光的哺育。台風可以吹掉莊稼的花蕊,會給人類帶來威脅。日本時常遭受台風襲擊,台風那種季節性的、突發的雙重性,形成日本人生活的雙重性。濕潤的氣候豐富了日本人的食物,同時它又以洪水、暴風的形式威脅日本民族。所以在日本人寬容、忍從的雙重性格中又加入了熱帶的、寒帶的、季節性的、突發的特殊成分。

日本人是以特殊的形式接受季風影響的。首先它既是熱帶的,又是寒帶的。既不長期地表現為單調的熱帶情感,也不長期地表現為單調的寒帶情感,而是始終處於豐富的變化,持久的愜靜的感情之中。第二便是季節性和突發性。它既不僅僅限於單純的季節的、規則的變化,也不僅僅限於單純的、突發的、偶然的變化,而是變化的每一個瞬間都包含著相對的規律性。總而言之,日本人十分擅長感情的流露。這種感情中孕育著持久的變化。這種持久的變化的瞬間又包含著突發性。這種活潑的感情中包含著隱藏在反抗和突發的昂揚中的嫻靜、即冷靜中的激情、戰鬥性的淡泊。

日本人喜歡用櫻花的瀟灑、鬆樹的柔韌、野草的頑強比喻人的性格。可見在日本人性格、情操形成的過程中,植物等自然物質起著一定的作用。

日本有鬆國之稱。全國各地都有鬆分布。鬆與日本人的生活緊密相連,經常成為和歌、俳句的詠頌對象。門鬆(新年時日本人在門前樹立的裝飾用鬆樹或鬆枝)、鬆飾、鬆吹(一種民間藝術)、鬆內、鬆七日、取鬆、引鬆、過鬆、送鬆、鬆帚等都與日本人的生活聯係在一起。此外,日本春季有鬆綠、鬆蕊、鬆花粉,夏季有鬆葉散、秋有鬆葉落、冬有鬆風時雨、鬆葉酒、立門鬆等說法。

對於日本的民族宗教來說,鬆是至關重要的。鬆被尊為至高無尚的神木。直到今天日本國內還保留著影鬆的信仰。即神靈與佛可以投影在鬆樹上。還有一些地區習慣將鬆枝插在墓前,祈禱死者之靈成為神仙。這種鬆枝被稱作鬆佛。鬆佛作為神靈的替身接受祭祀。日本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鬆的傳說。日本古典文學中的高砂鬆、住吉鬆、武隈鬆、曾根鬆、姉葉鬆、唐崎鬆、磐代鬆都是比較著名的。此外,三保的鬆林、舞子鬆林、築前的千代鬆林、唐津的虹鬆林、安濃的鬆林都曾是和歌中提到過的著名地方。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十分喜愛鬆樹,因此它有許多別稱。別名包括無色草、翁草、千枝草、千代木、十千代草、壽草、夕陽草等。對於鬆,誌賀重昂在他的《日本風景論》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日本人總是把櫻花比作本民族性格的代表。櫻花固然美麗,花瓣很快地飛落,顯示其多情,受人憫惜。然而,櫻花忽而爛漫,忽而散落,不抗風,不耐雨,突然狼藉,化為春泥,不如用鬆柏科植物比喻日本人的性格。鬆柏獨立寒秋而不凋零,錚錚軀幹直刺青天,承受數千鈞重量的枝幹,烈風孤淩,扶持自守,節操雋邁,超越庸庸之植物之上。”

大約在公元700年左右,梅由中國傳入日本。當時的梅花以白色為主。後來梅在民間逐漸普及,珍品由白梅變為紅梅。

到了中世紀,日本人對梅的興趣趨於多樣化。到了近代,梅花鑒賞已經完全大眾化,一般人可在自家庭院內賞梅,梅的品種也已發展為白梅、紅梅、飛梅、綸旨梅、藪梅、黃梅、鶯宿梅等等。

梅幹幾乎是所有日本人都喜愛的食品。梅幹是一種曬製食品。將鹽水浸過的梅子曬幹便可製成。最初的梅幹僅為藥用,正式成為食品則是從日本江戶時代開始的。《本朝食譜》(1679年)寫道:“鹵梅法:采收半生半熟者洗淨用鹽數升,二三日滲漬之,待鹽水浸透後,曝於日下,至暮複漬入前汁之中,翌日取出再曝於日下。經數日梅幹汁盡皮皺色紅潤,取來藏於瓷壺中,以大圓細潤者為上品,以小圓黃枯者為下品。”“紫蘇處處有人家田圃栽之,與梅幹同醃藏,則其汁香紅,同漬者亦香紅可愛,經年者為上乘。”日本江戶末期,人們紛紛種植梅樹,製作梅幹成了不少日本人家的家庭副業。從中國傳入的供人觀賞的梅,居然為日本人開辟了一條生財之路。

桃樹原產中國,古時傳入日本。日語中桃字的發音與真實、百相同。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有用桃驅邪的風俗。

古時桃花、桃子、桃仁是諸侯向日本朝廷進奉的貢品。到了17世紀,桃已經同三月三雛祭(女兒節)結合起來。當時的文學作品《源平盛衰記》中就有“三月舉辦桃花宴(曲水宴)正值桃花盛開之時”的記載。可見曲水宴與桃花有不解之緣。《仙雲鈔》有五個傳統節日用花、三月三用桃花……”的記載,可見當時的桃花也成為一種室內裝飾用花。此外,江戶、京都、大阪的三都雛祭(三月三)已正式成為女孩子的節日了。

日本著名的童話故事《桃太郎》完成於17世紀,這部作品在日本至今仍臉炙人口。

日本列島蜿蜒數千公裏,幾乎到處都可找到櫻的足跡。過去,日本民間流傳一句諺語“花要櫻花,人要武士”。意喻櫻花為花中第一者,武士為四民第一者。當時,武士與櫻花幾乎成了同意語。

賞花的習俗最初是通過中國的詩文傳入日本的。古代櫻花除供人觀賞外,更多的則是為了占卜。古代日本人站在山上遠眺開在山間的櫻花,根據櫻花估計一年稻穀的收成。如果櫻花花瓣紛紛揚揚地落下,就意味著不佳的結局。人們迫切希望觀花時,櫻花不要落下。這種心情大量地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古代的日本農民始終對櫻抱有一種特殊心情,即又喜又憂。憂的是繁花似錦的櫻花不知何時就要凋零。直到今天,日本民間仍流傳著《田歌》。這首歌的歌詞便是古代鎮花祭的歌詞。總之,古時櫻花作為農業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農民用來卜占一年的吉凶禍福。

日本人賞櫻花,除了遠眺之外,還折花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去插在花瓶裏裝飾房間。隨著賞櫻的習俗不斷普及,民間創造出一種稱為花合(一種紙牌遊戲)。參加遊戲的人分成左右兩組,人們出示紙牌,根據上麵的櫻花圖案,當場作和歌決定優劣。

值得一提的是,櫻花能同庶民的情趣結合,吉野金峰山的咒術者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修行者們將大本營吉野金峰山上的櫻花樹作為神樹。選擇櫻作神木實屬一個創舉。它同以往人們為日本的神靈們選擇的附身鬆、杉、檜等常青樹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不僅如此,吉野山上所有的櫻樹都被視為降臨人間的神樹。而在其它場合神靈則被限定降臨在某一棵特定的神樹上。總之櫻花自古以來就被日本人視為美的象征,當作一種美麗無比的花來鑒賞。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至今中年以上的日本人仍然認為菊和櫻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菊原產中國。菊花逐漸成為日本國花的曆史。這可證明日本文化、日本精神形成的全過程。

日本平安朝的宮廷貴族、文人墨客大力推崇菊花之美,當時已有一些宮廷儀式和傳統節會與菊有關。例如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菊節。這一天,天皇在宮中設宴款待群臣。我國自漢代起就有飲菊酒的習俗。飲菊酒的習慣也傳入了極力模仿唐製的日本。日本平安朝初期,九月九的宴會已成為每年的慣例。九月九重陽這一天,皇太子以下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參拜。天皇召集博士們賦詩探韻,最後天皇還將賜宴群臣。賜下來的酒必定是菊酒,杯也稱菊杯。10月份朝廷還將設殘菊宴,觀賞菊花。宮廷內大興愛菊之風,貴族們也栽菊、賞菊。觀菊會向更加廣泛的社會階層發展。

日本的菊花分大菊、中菊、小菊。所謂大菊是指馥鬱之香和輪廓明顯的一朵一朵的菊花。而中菊、小菊則作垂盆和盆栽之用。日本人不喜歡菊的正常花形,有意將它們弄成千姿百態、風韻各異的造型花,其中比較有名的菊花品種有江戶菊、伊勢菊、嵯峨菊、美濃菊、肥後菊等等。

日本民間工藝菊人偶久負盛名。人偶藝人製作的穿著印有菊花圖案的和服的歌舞伎人偶贏得廣大日本人的喜愛。

自古以來日本各地均有竹子分布。竹子除了被人們當作竹編、建築材料以外,晚春初夏之時破土而出的竹筍也是日本人喜愛的天然食品。同時它作為一種裝飾品,種在庭院裏,婀娜的風姿可供人欣賞。據《古事記》記載,當時的人將竹梳視為一種咒具。投竹梳以避鬼邪。《萬葉集》中也多次提到“竹五(竹球),它也是一種咒具。竹五即是將竹子切成小段,然後串連起來的項圈,是神靈寄宿之地。有關竹取翁的傳說,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趣的是竹取翁傳說在日本竟有兩個版本。一個出自《萬葉集》中有關竹取翁的傳說。另一個則出自《竹取物語》。竹取翁故事的基本梗概是一位老公公以砍竹為生。一日忽然發現竹林中有一竹子發光。隻見那竹子的竹筒內有三寸小兒。老公公將小兒帶回家中撫養,從此二人相依為命,生活美滿幸福。

日本人的生活中,動物崇拜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平常的動物成為日本人追求美好人格,祈求幸福美滿的對象。

在日本的許多名勝古跡、神社寺廟都可以看到人稱鬼門關鎮守神的山王權限(權限為由菩薩化身而來日本神)的使者猴子。

日本人古時視東北方為大不吉的鬼門。應在建築物的東北角供奉神明以避災禍。而日文“猿”的發音與驅除邪魔相同,於是人們便將猴子視為鎮守鬼門之神的使者,並塑像祭拜。

最早有史料可考的神猴像是立於京都比叡山山麓的“日吉神”。由此而發展至日本各地的日吉神社、日枝神社、山王神社立了許多猴子神像。東京的日支神社神猴像就比較有名。但目前最有名的則是京都皇宮城牆東角的木雕猴像。

除了猴神像之外,還有一個著名的猴雕像就是三隻象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猴子。日文稱之為“庚申信仰”。

庚申指的是具有神力可驅除病魔的青麵金剛神。相傳這是源自中國道教的傳說:在庚申之夜睡著的人,其體內的三屍蟲會脫離,登上天庭,向天帝告知他所藏之人的罪狀,此人便會折壽。為此日本人發展出在庚申之夜為祭祀青麵金剛佛而徹夜不眠的習俗。日本人稱其為“庚申待”,並設立刻有青麵金剛佛及三猴的庚申塔碑,以祈求延命招福,並告誡人們要謹言慎行。

狛犬是放置在日本神社前,為鎮社避邪之用,類似獅子又像狗的雕像。既有龐然大物,也有小巧玲瓏型的。神貌各異,造型不一。

日本愛知縣的愛知陶瓷資料館中,收藏著兩百多隻來自日本各地的陶瓷狛犬。

陶瓷狛犬大多出產於窯業鼎盛的尾張、美濃一帶,其他地方則不多見。鎮社用狛犬多為石雕之龐然大物,曆史悠遠。而陶瓷狛犬則在日本鎌倉時代後期才開始製造。與鎮社避邪的大型狛犬有所不同,陶瓷製狛犬為庶民百姓祈神或還願時奉獻給神社的獻禮。

初期多為精悍無比的山犬造型,隨著時代演變則造型逐漸柔順親和,到了日本江戶時代,原來不見性別的狛犬有了雄雌的性別區分。

在日本,有關長野縣光前寺靈犬早太郎的傳說一直傳頌至今。傳說光前寺飼養的靈犬早太郎經過惡戰,終於將為禍遠州(今靜岡縣)的怪物驅逐出境,但自己也受了重傷,回到寺內後不久便氣絕身亡。人們感念靈犬,為它立碑造墓,奉為神明。如今光前寺已成為南信州的名勝古跡。

此外,被尊為“犬鳴不動”的大阪七寶瀧寺及木縣崇真寺的“犬切不動”、福井縣窗安寺的“犬刺不動”等都尊奉靈犬為“不動尊者”並加以祭祀。

在日本,與密宗關係密切的修驗道世界,普通信奉山神。傳說日本真言宗的開山祖師空海大師在高野山開基時,曾以兩隻靈犬為前導。而弘揚天台宗的圓仁大師,早期渡唐求法時,也因靈犬的引導而逃過危難。

不僅佛寺如此,埼玉縣三峰神社也流傳著神社開山祖日光法印大師得到白色巨犬的引導而入深山修行的事跡。當大師一心一意悟得神道時,更有神犬群聚護侍,此後靈犬的信仰深植民間。

日本人認為狗並不隻是和人生活在一起,它們同時也是神、佛身邊的神物。“狗是連接陰陽兩界的神物”。

所謂“岩田帶”是指日本孕婦在懷孕5至7個月的時候,挑選戍日捆紮在肚子上的白色或紅白相間的帶子。

古時因生活困難,日本民間因無力養育而殺害初生嬰兒的惡行時有發生。而孕婦紮上岩田帶就等於告訴鄰裏,決不殘害嬰兒。而且在醫學尚不發達的年代裏,分娩對於女性來說是生死大事,除了祈求神庇護外別無良策。人們見狗總是安產並多子,而且小狗又都健壯易養,所以祈求能同狗一般順利生產。於是在戍日(犬日)紮上祈求順產的岩田帶。

位於日本東京日本橋的天水宮,因祭祀著安產之神及靈犬,所以每逢戍日都會湧進大批求取岩田帶的女性,神社因此喧嘩異常。

犬張子對東京人來說,是最親密的玩具了。日語廣辭苑中有關犬張子的說明如下:狗形狀的紙製玩具。被認為具有驅除邪魔的效力。因此多擺放在臥室,因此又稱禦伽犬或宿直犬。

為什麼日本人認為狗能驅除邪魔,保佑人們呢?《日本書紀》中記載:天皇身邊有狗頭人身之物,能如狗般怒吼。喚作“狗人”,他實際上是天皇的貼身護衛。日本人始終認為狗是和人類最親近的獸類,可以替人類驅逐外來敵人而保護人類。進而相信神犬能趕走病魔,守護幼兒免於病痛。因此日本人喜歡把用紙糊成的狗置於幼兒身邊,以保佑幼兒。

這類紙糊玩具原本隻作為平安符之用,臉部最初描繪成幼童的臉型,後來才逐漸演變成描繪著小狗模樣的吉祥物玩具。

東京、淺草寺內的小店裏也出售背著大眼竹籮筐的吉祥物犬張子。日本人喜將它放在初生嬰兒枕邊,保佑嬰兒不受驚嚇,不傷風、不鼻塞,實際上就是一種護身符。

秋田縣的犬子祭已有360年以上的曆史,是農曆正月盛大的民間慶典活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前擺放用糯米捏成的“犬子”。據說這種犬子起源於著名的秋田犬。傳說古時候一位藩主在趕走襲擾民宅的強盜後,為求強盜不再來犯,於是命令百姓捏製糯米狗向神佛祈求保佑。後來逐漸演變成用糯米“犬子”守護家門的習俗。

日本人認為狗可愛而善解人意,忠誠於主人,服從性強,是應受讚揚的美德。忠犬哈七的故事在日本廣為流傳。哈七是一條老年秋田犬,它苦守舊屋七年,盼望辭世的主人歸來,直到它死去。哈七念主報恩,忍耐、忠誠、強韌、勤勞的性格被奉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

可以說日本人對貓也情有獨鍾。在日本幾乎到處可以看到招福貓的身影。

關於招福貓的起源,應以東京豪德寺因貓而出名的傳說最為古老。

16世紀豪德寺隻是一座荒涼的小寺院。寺院裏有一隻花貓,得到主持的寵愛。窮主持常將僅有的食物分一半給它吃。

一天,一群衣著華麗的武士狩獵歸來,經過寺院。他們對主持說:“剛才經過寺院門口,有隻貓蹲在門口,高舉著爪子,像在招手,邀請我們入內休息。”主持便引眾武士入內庭奉茶,驟然間大雨傾盆。避雨期間,主持向眾人介紹佛法,使武士們深受教育,當下表示歸依三寶的決心。

在這些武士中有一人後來當了大官。他向豪德捐了大量的土地、金錢等,為今天豪德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依照那隻招來好運的花貓製成的“招福貓”,後來也成為深受日本人喜愛的吉祥物。

傳說16世紀中後期,有兩家妓院分別在門口擺了“金貓”與“銀貓”,以招攬嫖客。據說兩家都生意興隆。於是日本的花街柳巷興起了擺招福貓的風習。

16世紀的日本江戶時代,人們還習慣稱神女為貓,他們認為神女身上具有貓既神秘又妖魅的雙重性格。

花柳界在門口擺設招福貓的習俗確立以後,淺草觀音寺境內也開始出售象征心想事成的陶瓷招福貓。於是招福貓深入民間,並與日本各地的民俗信仰相結合,產生出各種不同表情,代表不同意義的多樣化的招福貓。

如今日本的招福貓既有土、陶、陶瓷製品,也有紙製品。貓的種類以花貓為主,黑貓也不少。

據說貓舉左右手(爪)表示的意思不同。佛教經典認為左手不潔,主張招福貓舉右手。但一般大眾認為“右手招財,左手招人”。不論舉哪隻手都是招福。也有人主張右手持金鎚(金)。左手握食物。

在日本往往因地區不同,對貓兒手勢的解釋也不同。京都地區的解釋是黑貓招客,白貓招福。所以,日本的生意人酷愛黑貓。做白天生意的貓舉右手,做夜間買賣的舉左手。此外,手舉得高過耳朵的貓兒預示將招來更大、更遠的福與客人。而手未舉過耳朵的貓兒,表示隻招小福和附近的客人而已。

日本人認為貓是隨佛教弘法的船隻,由大陸引進日本的外來神。當年弘法船隻滿載著貴重的經典和書籍,為了防範鼠害,貓就成為航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守護神。

最初,這種具有神秘性的貓深受王公貴族的寵愛。漸漸地它們又流入民間。根據一份曆史文獻的記載:日本文政年間(1818—1830年)一隻會捕老鼠的貓,價錢等於一匹馬的五倍。足見當時貓的珍貴。貓捉老鼠的能力,也是養蠶農家所仰仗的神力。一些無能力獲取貓的蠶農,隻得在蠶室內貼上貓畫,當作蠶寶寶的守護神。這種風俗一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日本人以船的守護神的名義,將貓由大陸引進日本後,貓依然扮演守護神的角色,直至升華為招福貓神。從這裏也足可窺見日本人價值觀之一斑。

由於日本四麵環海,日本人除對動物中的猴、犬、貓等大為推崇外,對海洋中的魚類也崇拜。

在日本的生魚片料理店,一盤鯛魚拚盤的價格在7000日元左右,被視為高級菜肴。

鯛魚為了產卵,每年4月底從外海大量湧進瀨戶內海。日本人習慣稱這時的鯛魚為“櫻鯛”。這時的鯛魚由於荷爾蒙分泌的原因,全身變成紅色,因此,又被稱為婚姻色。漁季在廣島還可以看到“浮鯛”的有趣現象。大量鯛魚從外海進入日本,一個叫能地的地方,由深水突然向淺水地帶躍進,所以,毫無準備的鯛魚紛紛浮出水麵,場麵十分壯觀。

鯛魚之所以成為日本料理的珍貴材料,是因為它的發音與日語“祝賀”的發音相同。另外應季的鯛魚全身呈紅色,這恰與同一季節盛開的櫻花同色,因此,使對季節變化十分敏感的日本人對它格外喜愛。

鯛魚料理是日本婚慶宴、各種盛大賀宴所不可缺少的菜肴。客人來了,若用鯛魚招待就足以證明對客人的尊敬。日本人喜歡釣鯛魚,據說釣到鯛魚的人當年有好運,特別是做買賣的人,如果釣到鯛魚,是生意興隆的好兆頭,他們會欣喜若狂的。總之,形態美麗、名字優美、味道鮮美的鯛魚是日本人最喜愛的一種魚。

日本人飲食生活中最離不開的魚大概是鰹魚了。鰹魚除烹調入菜外,用鰹魚幹製成的木魚刨成的木鬆,是今天日本人作湯,涼拌菜的必備之物。

鰹魚是棲息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暖熱帶水區的魚類,那裏水溫較高,海水清澈。每年3月鰹魚來到日本四國,4月遊至紀伊關島海灣、5月向東海關東海灣回遊,爾後向北方遊去。10月再次南下。

日本戰國時代,鰹魚被稱為“勝負魚”很受武士們的歡迎。關於鰹魚,日本的《本朝食鑒》(1695年)這樣寫道:“士佐紀伊產味厚肉肥。製木魚為上品。若生食則易飽。阿波伊勢之鰹魚則次之。駿豆相武所產,味淺肉脆,生食為上品,製木魚味不足且欠薄。房總陸奧則次之。”此外,該書還提到:“肉有深紅、淺紅之分,深紅色味必厚。背部兩側肉中各有黑血肉一條,稱血合。味不及紅肉。生食之可和之以芥醋汁或和之以冷鹽酒,俗稱刺身。以生鮮者為最佳”。

大約在15世紀初,日本人發明了用鰹魚製木魚的方法。首先將鰹魚的頭、尾去掉,剝開魚肚,剔除魚骨,將魚身一分為二,再分切成兩三段。用大鍋煮熟後撈出,晾曬30日,用鯨皮研磨至發亮,便成木魚。木魚易於長期保存,是舉行各類儀式聚宴的必備品。

日本西部地區正月料理中必有鹽漬魚。這種習俗恰與東部地區必有鹽漬鮭魚形成鮮明對照。日本人稱魚為出世魚,多作為賀禮互相饋贈。

根據日本《本朝食鑒》介紹“後所產為上品,越中所產次之。昔日聞之,魚結隊由東北洋向西南海遊之,至後海上之時,恰為魚肥脂多之時,味道甚為鮮美。因此奉為上品”。

魚為溫海魚類,略喜冷水,當海水溫度降至14°~19°之時,它們便結隊來到日本海,回遊產卵、索餌。魚一生要更換幾次名字。據《和漢三才圖會》介紹:“6月五六寸者名為津波須。西國稱其為和加奈。油煎之以蓼醋沾食之。9月1尺左右者名白眼。10月近2尺者名、江東稱其為伊奈多,為刺身(生魚片)之材料,和芥醋以食之最美。”又見“仲冬,長約三四尺者為最大,名”。“此魚由幼至老時時改名。初在江海,漸入大洋。結伴而行,由東北海至西海對州,終其一生。尤如出世升進之態,稱之為大魚。貴賤相贈,為歲末之嘉視之物。”正因為魚的以上特點,日本人把它奉為“出世魚”。昔日,不論武士家,還是一般庶民都很喜愛大個的魚,特別是作為饋贈品,是最受歡迎的。

如前所述鮭魚也是日本人喜愛的魚類。古時候,由於日本人不了解魚類的回遊性,眼見鮭魚定期從大海遊回河川,深感鮭魚的神秘。這種原始的心理,導致了魚崇拜和魚神崇拜。在日本鮭神信仰的分布比較廣泛。根據石川縣辛鮭宮神社社史記載,昔日當地人拾辛鮭當作氏族神供奉,這些辛鮭變成各種各樣的妖怪襲擾百姓,後來更發展到食人的地步。後來行基菩薩降服了辛鮭,被降服的辛鮭成為大名持命神繼續受到當地人的崇拜。離辛鮭宮神社不遠的地方有一個神明宮神社,當地人盛傳,每年11月15日舉行祭祀時,必有兩條死鮭魚漂至神社附近小河的石頭岸上。吃了死魚,必得惡疾,這種信仰一直流傳至今。位於京都地區的大原明神神社,祖傳秘史中有這樣的記載:昔日鮭魚保護當地人已達數千年之久,大神遷座的時候,天兒屋根命神巡視神宮地段,從水門淵底浮出了金鮭。它說守護這塊地方已逾千年,它勸大神不要遷移,當地才是他應鎮座的靈地。由於這樣的傳說,當地人認為,有凶事的時候鮭魚會浮出水麵。他們把鮭視為飛龍峰明神定期祭祀,如今仍有禁食鮭魚的習俗。

千葉縣的山倉神社每年都要舉辦鮭祭。屆時人們集中在神殿,在笙的伴奏下,衣著整潔的神職人員雙手捧著盛有五六尾鮭魚的三寶奉至神前,誦頌祝辭,並舉行祓禊儀式。傳說這一儀式起源於16世紀。有一年的11月份,山倉村一帶瘟疫流行,許多人相繼死去。人們沒有辦法,隻得求助神靈。此時恰好來了布教的弘法大師。大師見狀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祈禱山倉大神,於是瘟疫的勢頭減弱,滿願那一天,竟全部消失。村民們欣喜若狂,但不知用何物感謝山倉大神和弘法大師。這時流經村子的栗山川忽然水聲大作,隻見河中有幾尾大鮭。於是村人將大鮭捕獲,獻給大神,並請大師美餐了一頓。從那時至今,當地每年12月7日都要舉辦鮭祭,以表示感謝之情,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為了產卵,由大海回歸河川的鮭魚都是雌雄同行的,據說產卵後雌魚、雄魚都將死去。屆時雌魚在前麵產卵,雄魚緊隨其後,為魚卵授精,場麵悲壯。一本名叫《北越雪譜》的古書讚美了鮭魚夫婦通往天國的美麗而慘烈的愛。“男魚追隨女魚,為了孩子幫助女魚。使人望之讚歎……”。鮭魚為後代,夫婦共同努力,麵對死亡一直是日本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的永恒題材之一。

日本人曆來一直把鰻魚視為滋補、強身的食品。17世紀,日本人已經用鰻魚製壽司(米飯團子)。後來又相繼湧現了烤鰻魚串。最早創造烤鰻魚串的是近江宇治川一帶地區。當地人將整條鰻放在火上烤,然後塗抹上用酒、醬、糖調好的汁。這種烤鰻稱為“宇治丸”。後來這種料理傳入江戶地區(今東京),江戶人對它進行了改造,創造了江戶口味的烤鰻魚串。於是江戶上野和深川八幡門一帶鰻魚料理屋鱗次櫛比。但是,對於當時的庶民來說它還屬於奢侈品,價格很高。18世紀,日本出現了土用鰻的習俗。所謂土用就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特別指立秋前18天、三伏天。在這些特定的日子食烤鰻魚可滋補身子,順利入春、入夏、入秋和入冬。據《明和誌》記載:“近來大興土用醜日之俗。寒中醜日抹紅,醜日食鰻,寒暑皆有合家聚合之日。”這裏所指的是立夏、立冬前18天逢醜的日子。日本風俗,立夏前醜日吃烤鰻魚,立冬前醜日女人抹口紅,吃烤鰻魚。由於鰻魚較少,有時也用鱔魚、海鰻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