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隻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榻榻米的鋪放方式。一般說來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邊稱為順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邊稱為逆手席。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說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澱川小舟上的窗戶設計的。
主人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製茶。為了使茶會獲得成功,茶道的禮法表演至關重要。正是茶道禮法將喝茶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習慣藝術化,成為茶道。茶道禮法分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禮法的不同主要基於地爐(室內)與茶爐(室外)以及有無擱板決定程序。無論是位置、動作、順序、工具均要科學地安排,盡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麵的浪費。
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稱炭禮法。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序分為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或茶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是茶道中最隆重的一項儀式。主人必須穿黑色的帶白色紋飾的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人與客人幾乎不進行對話。學習茶道一般先從學習普通茶和薄茶開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禮法。除薄茶、濃茶之外,由於流派的不同,有關器具的準備、圓竹刷(攪和茶葉粉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紗布的疊法、茶杓的處理、舀茶葉粉末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茶會的準備一般都以前人傳下來的模式為基礎。同時也加入現在的主人的個人情趣。為了把自家傳統留給後代,一般都要將每次茶會的情況記錄下來。有關茶會的記錄稱會記。會記分自家記錄自家茶會情況的“自會記”和被別人招待時記下的別家的“他記會”。自古以來,有許多有名的茶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茶道家的珍貴參考。
茶道藝術中,器具的藝術欣賞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見器具”的說法本身就可以證明這一點。茶道用器具可分為四類: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麵的器具即鑒賞物品。而院內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器具則是消費品。通常前者是作為茶具,後者是作為雜器為人使用的。
茶道界的美感,不僅僅體現在一個個固有的茶器具之上,通過茶器具的各種組合,主人不斷創造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來。這種組合是物與人、物與空間、物與時間相互間複雜的聯係及不斷組合的表現。
日本茶道分幾個流派,它們分別以各自的家元為中心,使自家的傳統得以繼承。家元擁有許多弟子,經過從師學藝階段,獲得家元發給的證書,凡獲取準師範、師範證書的人都接受過茶道的啟蒙教育。今天日本的茶道流派很多,從最古老的擁有400年曆史的利休派到近幾年才誕生的新流派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從茶會的組織法、茶道禮法的規矩看各有千秋。
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孫子宗旦(亦稱千家中興之祖)隱居時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個係統。表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三兒子江嶺宗左。家元總稱“不審庵”。表千家繼承了千利休傳下來的茶室、茶庭,保持了正統的閑寂茶的風格。裏千家是由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開創的流派。裏千家繼承了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在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今日庵則成了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二兒子翁宗守,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命名的。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曾同千利休一道從師於武野紹鷗。藪內流派的座右銘是“正直清淨”、“禮和質樸”,善長書院茶和小茶室茶。遠州流派,始祖名小堀遠州,以書院茶為主。
按照茶道的規矩,必須吃過飯以後才能喝濃茶,這樣茶有可能更加美味。正式的茶會在喝濃茶之前,必須吃一頓簡單的飯菜。這種飯菜稱懷石餐。傳說懷石餐出自古時的一個傳說。相傳禪院的修行者為了忘掉饑餓,便在懷中揣上一塊有溫氣的石頭。懷石餐為素食,所以它不是以濃味佳肴為主的豪華菜肴。懷石餐講究烹調出原料本來的味道,烹調時需要特別在心境上下功夫。另外,強烈的季節感對懷石餐來說特別重要。為了增加懷石餐的味道,必須選擇與菜肴相匹配的餐具。形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懷石餐是否成功。因為茶道這門藝術特別強調物與人的心境之間的協調美。可以說懷石餐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的心境。懷石餐對日本人日常用餐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懷石餐的基本菜譜為一湯三菜以及小菜和酒類。正菜放在客人正麵,包括鹹菜、醋漬物、生魚片各一份。膾(切細的肉)要盛在應季的器皿內。盛一勺鬆軟的米飯置於碗中。飯碗應放在正菜的左側。用二至三種大醬調合之後烹製的大醬湯味美無比。再加上兩種精製的小盤素菜,一起放在正菜的右邊。煮菜在懷石餐中所占比例最多。一般需將味濃的煮菜與味淡的煮菜合理搭配,裝在漂亮的器具中。燒烤食品也是懷石餐必不可少的品種。除了烤魚之外,有時還會有煮菜、蒸菜和油炸菜。但是客人每次隻能品嚐到一種。凡遇早、晚菜會,燒烤菜便省略了。懷石餐還有一道清湯,一般盛在很小的碗內,清湯中有幾片應季的蔬菜。懷石餐結束的時候,主人必須端出酒來。酒盛在八寸四方形的杉木質容器內,同時還有一些魚肉類菜肴和素菜佐酒。每逢澤庵的晨茶會,主人會拿出用鹽或大醬醃製的用應季蔬菜製作的鹹菜、醬菜,稱之為香物。此外,鍋底的米飯用微火稍烹一下,當米飯呈紅褐色時,倒進熱水,加上精鹽少許,便成了別有風味的湯漬飯。如遇特殊的茶會,主人還會追加煮魚配青菜和醋漬食品以及酒類。由於茶會流儀、性質的不同,其內容也有許多細微的差異。
香道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為主要目的的。中國香傳入日本,初期階段也隻重視香味。但使用方法卻略有不同。根據古文獻記載,中國人喜歡將香囊挾在肋下、腋下。有人還將香料塗在靴子上。盡管日本也有香囊,那隻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日本人喜歡將香料放在房屋四角或者用香熏衣料。到了日本室町時代,香逐漸成為人們鑒賞的對象。三條西實隆的出現使香的地位得到鞏固。加之這一時期茶道、花道的出現,使室町時期成為日本文化史上的鼎盛時期。茶、花、香在茶室這一特殊的場所,得到了協調統一的發展。盡管從表麵上看,三者的追求對象不同,但在求閑寂、優雅方麵卻是共同的。從室町時期開始,香道作為一種與茶道、花道並駕齊驅的藝術,揭開了它燦爛曆史的一頁。由於香道將閑寂、優雅作為追求目標,所以很快在町民、武士階層中傳播開來,並很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原始的香是佛教的供香。因此香大概是與佛教同時傳入日本列島的。《日本書紀》載推古三年(公元595年)有“沈木漂於淡路島,島人不知沈木,以薪燒於灶,其煙氣遠熏,以異則獻之”之說。這是日本古文獻中對香的最早的描述。最初傳入日本的香種類不會太多。盡管如此,日本正倉院中收藏的禦物目錄中仍記著不少香料的名字。古香中最有名的首推蘭奢待。日本現存最古的木片式的香料蘭奢待也是東方名香之一。
日本奈良時代的焚香方法稱燒香。也就是將一種香或者兩種以上的香直接點燃,亦稱“供香”,它是奈良時期的主流。日本平安時代多種多樣的香料輸入日本,使日本人對香料的反應敏感起來,日本人開始有目的地選擇香料,將它們搭配起來,品嗅各種組合香的氣味兒。日本人稱這一時期的香為“香合”、“煉香”。由於焚香時會產生大量的香氣,所以亦稱“熏物”。日本平安時期創作的宮廷文學中有不少關於香的記載。《枕草子》中就有宮廷貴婦用香料熏衣的描述。《源氏物語》中的人物薰君,其名便來源於香料。可見古時香料是日本貴族婦女不可缺少的陪襯物品。
日本鎌倉時代末期,社會上風行賞玩沉香。沉香原產東南亞及日本南方諸島,產地分布極為廣闊。但是,每一產地所產沉香無論色、味都各不相同。日本人恰恰把分辨沉香產地及成色當作己樂。他們將沉香分為伽羅、羅國、真那賀、真那蠻、寸門多羅、佐曾羅六大類。沉香一時成了貴族和足利將軍家的珍品。上流社會搜集沉香之風大盛。不久,由於中日貿易的發展,大量香料從中國流入日本社會,日本出現了新的鑒賞之物“名香組合”。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料的欣賞之法也相應發生變化。日本江戶時代的三條西實隆被尊為香道的始祖。三條西實隆的日記《實隆公記》中有不少關於香的記載。相傳實隆本人收集了66種名貴香料。盡管至今還沒有材料可以證明實隆確立了香道的流儀,但他的確為香道建立了特殊地位。三條西實隆的後代三條西公條、實枝繼承了父親的事業,首先確立了三條西香道的家元。三條西家香道流儀的特點是風格高雅。目前,三條西流派的香道分初傳、中傳、裏傳三個階段。誌野宗信幾乎同三條西實隆同時開辟了香道的另一個流派——誌野流派。不同於三條西派,誌野派的特點是具有濃厚的武(士)家風采。香道的操作規程井然有序。初學誌野派香道的人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近代誌野宗派為了打破貴族、上層武士、上層町人對香道的壟斷,深入社會,積極地向町民、農民推廣香道藝術。香道開始以民間教養的身份出現在社會上。從此香道不以聞其味為主,而是作為一種藝術教養出現在日本社會。
香道工具有大有小,種類繁多。其數之多幾乎到了難以數清的地步。
裝香道工具的箱子稱亂箱。箱內各種香道工具都有固定的位置。裝名片和香牌用的容器稱香盆,大小沒有統一的規定。裝點火工具的容器稱香筋建,點火工具包括銀葉挾、香夕、香筷、鶯(一種別針,包香包用)、羽帚、火筷、灰押,統稱七種工具。裝香木和銀葉的銀器稱重香盒。銀葉實際上是一種鑲有金銀邊的薄雲母片,點香時將銀葉放在火上。試香、組香時使用的盤子稱試香盤。本香盤亦稱銀葉盤。裝香牌的筒稱牌筒。紙製四角形容器稱折居,裝對答用香牌。包裹試香包和本香的包稱總包。香包沒有統一規格,隻是香包使用的紙要比總包薄一些。割香工具共五種,包括鋸、小刀、厚刃刀、槌、鑿子。割香時使用的台子稱割香台。大小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多為10公分左右。聞香爐高6—8公分,直徑6—7公分左右。聞香爐一般要求成雙成對。以上為香道使用的主要工具。香道工具作工十分講究,許多工具上都鑲有豪華的刻畫,樣子很精美。
競香亦稱競馬香。它的出現與日本京都的賀茂別雷神社祭祀儀式競馬有一定的關係。競香需要一個穿著紅色與黑色交織和服的、高八公分左右的人偶和一個競香盤。人偶放在競香盤上。這裏的“競”並不是指決勝負。競馬屬於非競賽式的。具體作法如下:選出試香時須經常使用的香,打亂香的排列順序,重新擺放整齊。參加香道儀式的人必須根據香的氣味依次在答題用的香牌上逐一寫出某香屬於試香時使用的哪一種香。根據回答的結果,移動競香盤上的人偶。競香的規則是:(1)如果答案正確的話,一次走一格;(2)如果出席者中隻有一個人回答正確,那麼他可一次連走三格;(3)落後四格者下馬;(4)挽回四格者可重新上馬;(5)以人偶到達終點決勝負;(6)得分過多,超越終點者可以接著對數;(7)競香盤上的儀式結束以後,如果還有剩香的話,大家都在一起聞香,並向得分最多的人贈呈記錄紙。
另一種儀式稱十種香。十種香是組香的基礎。任何形式的組香都是一種香變化的結果。具體作法是:(1)首先選出底香;(2)用三種香同底香搭配試香;(3)將三種香各分為三份,共九份。另加上一份沒有參加過試香的香,共十份。然後打亂順序,將它們逐個點燃,參加儀式者依次傳聞;(4)參加儀式者根據香味,判斷該香屬於試香時使用的哪一種香,以猜中多少決勝負。
還有一種香道儀式名組香。組香必須使用兩種以上的香。以文學作品和詩人的情感為基礎,將其意境體現在香的創作之中。例如“古今香”必須由鶯、蛙、歌三部分組成。所以必須首先相應地選三種香代表鶯、蛙、歌。將代表鶯、蛙的香各分成五包。首先取其中的各一份參加試香。如果參加者辨別出香的味兒,這香便成為底香,隨之加入兩包“歌”即沒有參加過試香的香。在聞這種香時,有以下規定:歌與歌,打開歌牌。鶯與鶯,打開鶯牌。蛙與蛙,打開蛙牌。先蛙後鶯打開水牌。先鶯後蛙打開花牌。打開××牌是指使用香牌回答問題。一般情況下,參加儀式者可聞兩種香。將兩種香結合起來,例如前麵提到的鶯與鶯或者蛙與蛙等等。然後用牌回答問題。聞“古今香”的人,腦子裏必然反映出《古今集》(古詩集)中的詩歌,為香增添了詩意。今天日本的組香方法約有七百多種,而每一組香都是極其複雜的組合。可以說日本的香道與文學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
花道
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變化明顯,為花草生長提供了優惠的條件。春、夏、秋、冬都有大量應季的鮮花開放,為美麗的大自然增輝。對於日本人來說,在用鮮花裝飾室內的習慣養成之前,他們就已同鮮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時作為欣賞對象,有時作為信仰對象。日本人對花草的認識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日本人的祖先對充滿生命力的花兒抱有一種恐懼感,似乎花兒是神靈的再現。對花兒的這種認識至今仍反映在日本的祭祀儀式當中。如日本大神社的鎮花祭、京都今宮神社的安息祭就屬於這一類。日本人相信櫻花是神的意誌的表現,所以創造了上麵提到的民間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