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訪問公司求職者前往公司訪問,雙方相互接觸,以便加深了解。這也是求職活動的重要一環。求職學生訪問公司的形式最集中的就是以下四種:一是“麵試型”,由公司人事部門職員與來訪者個別麵談,交換所需的信息,相當於一次非正式的麵試;二是“說明會型”,把來公司求職的學生集於一室,詳細說明本單位的情況;三是“谘詢型”,公司方麵專設谘詢服務處,逐一解答來訪學生的問題。同時向他們分發公司的書麵宣傳材料;四是“登記型”,公司將來訪學生的有關事項登錄在卡片上,其中也包括預定學生再次訪問和正式麵試的時間等。學生在訪問公司之前,往往都作周密的準備,除了認真填寫履曆書等本人材料外,還要盡可能地多收集有關該公司的材料。另外一個準備,就是必須學會與他人正確應對的禮儀和技巧。日本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接人待物乃至言談舉止都是比較隨便的。所以,要想求職成功,完成由學生向社會人的過渡,就必須改頭換麵。正因如此,每當日本學生的求職高峰時節,出版部門總要推出相當數量的專門介紹這方麵知識和技巧的書籍和刊物。隻要日本的招工製度不改變,他們將永遠占據暢銷讀物的一角。當然,訪問公司還談不上求職活動的實戰,真正的短兵相接從麵試開始。
三、麵試闖關日本的公司在招人時,既重視學生的學曆和在校成績,又注重本單位事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的特殊素質。所以招聘之際,多設筆試和麵試,進行多角考察,尤其在測定人物的性格和綜合能力上,筆試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麵試就往往更被重視。據一項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公司在麵試中最注重考察的是誌願者“想進公司的意欲和熱情”、“責任感”、“協調性”這三項。一位公司的麵試主事人談道:有的學生在回答“為什麼想進我們的公司”時,首先舉出的是因為公司有名,大家想進。這就使他最初給人以負麵的印象。而從責任感和協調性的角度回答,往往與日本公司責任分散於個人和注重內部協調一致的企業文化特征相符合。此外,從一些巧妙應戰,順利闖過麵試關的成功者介紹的經驗中,有幾點頗有意思。進公司的動機要表達得明確、堅定,自我評價要適當,掩飾自己等於自取失敗。對專業知識要有自信,巧妙地抓住提問,回答要顯出個性、禮儀正確、言語恭敬,給人以有教養和可信賴感,服飾清潔、素雅,爭取博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四、內定之後經層層麵試,最後經公司的部長和最高層領導考核後,合格者就能被內定錄用。到時運氣好的學生常常會先後收到數家公司內定錄用的通知書。這時,求職的學生往往要再次冷靜地分析主客觀原因,並廣泛聽取親友師長的意見。迅速做出最終去哪家公司就職的決斷。隨即用誠意四溢的信件通知其他公司自己辭退內定的意思及理由。另外,內定錄用也不意味著已正式就職。在這期間還需與錄用自己的公司保持聯係,積極參加公司為培養未來新職員應戰能力的各類講習會等活動。
男婚女嫁
70年代,有位學者在談到日本人的婚姻特征時曾提到兩點:一是結婚率高。60歲以上的未婚者在男女中所占比例都不到1%;二是婚齡集中於二三十歲。特別是女性,大多在22至25歲之間擇夫成婚。但90年代的日本情況已有變化。有一種說法,日本昭和(1926—1988年)末年是“不願結婚的女子的時代”。而日本平成年代(1989—)則以“男子結婚受難時代”為特征拉開了帷幕。下麵就看一看日本“男大難婚”和“女大不嫁”的問題。
日本人的結婚難始於70年代中後期。當時日本一種新的專門行業“婚姻介紹所”出現了,從此這種行業得到飛速的發展。日本厚生省(管理衛生福利的部)1985年的日本人口普查資料表明。當時日本23至35歲未婚男子的人數,比20至32歲的女子多40餘萬(也有多60餘萬的說法)。30至34歲未婚男子的比例,1970年是10%左右。到1984年竟上升至30%。
如果說上述自然人口比例的變化是未婚男性人數增長的客觀原因。那麼,現代日本人的結婚意識的變化,則是不可忽視的主觀原因。
今天,大多數日本青年認為“單身生活有其特有的優越性”。傳統的“隻有婚後才成為真正的人”的舊觀念似乎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摒棄。十年前,有關的日本學者做過調查,當時30歲以上的人中,有2/3認可這種舊觀念,而13至29歲的人中,讚同者僅為20%。根據日本厚生省人口問題研究所在80年代做的一項調查,認為單身生活有利的男女青年比例,已分別達到80%和90%。1994年5月彙集的日本厚生省關於單身者的數據表明,持這一觀點的日本男性的比例又有所上升。與此同時,該項調查還表明,認為“結婚有利”的男性為66.7%。女性為71.4%。認為“結婚無利”的男性為29.1%,女性為25.2%。幾乎每四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認為結婚無利。
對於單身生活的魅力,被70%的調查對象列為榜首的理由是“行動和生活的自由”。其次是,男性認為“可使經濟寬裕”、“可以廣泛結交朋友”、“可以不必承擔家庭責任而輕鬆自在”。而女性則認為“可以廣泛結交朋友”、“可以使經濟寬裕”。
盡管崇尚單身生活的日本男女比例都超過了80%,但由於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這自然而然地加大了男性結婚的難度。當然,大多數日本青年隻是崇尚單身生活,但並不是信奉獨身主義。從日本厚生省最近的調查來看,打算終身不娶或不嫁的男女,分別為4.9%和5.2%。大多數日本青年都傾向晚婚。目前日本青年主張的最佳婚齡,男性為28.9歲,女性是26.4歲。這比70年代推遲了兩年。
在婚姻意識方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與男性理想型妻子之間的矛盾。在這方麵,可以將日本女性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依賴型,大多數日本女性屬於這一類型。她們麵對日本“男性社會”的現實,不得不放棄在工作中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而退回“男子外出工作,女子操持家務”這種傳統生活模式。為了使自己及家庭的生活有保障,她們期望找一個有一定經濟、社會地位的丈夫,即“高學曆、高收入”。此外,還附加有“不是長子,不和婆婆同住”、“身體健壯、魁梧像運動員一般卻又溫和”、“在外事業有成,在家能分擔家務”等條件。
另一類是獨立型。她們要求在社會中實現自我的價值。這些“女強人”對丈夫的要求是,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援助妻子的事業,而對於家庭生活隻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使家庭不成為工作的累贅。
而日本男性理想妻子卻與此有一定差距。日本家庭中的“大男子主義”與戰前相比,已有很大改觀。但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多的日本男性憧憬的理想女性仍是“任勞任怨地照顧丈夫”、“一味兒地聽從丈夫的擺布,高高興興地做丈夫所要求的事”、“忍耐克己維護家庭”。然而在現代日本社會,以此為標準尋找妻子已不太容易。
此外,日本社會的某些特點還使不少青年人喪失尋找意中人的機會。據說去婚姻介紹所的日本男子有80%抱怨沒有和女孩子接觸,彼此了解的時間。在日本二三十歲的在職男子,勞動時間最長。據說每天平均加班二三個小時,由於太忙而不能赴約,或由於過於疲勞而不能赴約的人,似乎不在少數。如果男女雙方都是公司職員,那約會的難度就更大了。有一位文靜賢淑的日本女子,本人也希望能覓到如意君郎,結婚成家。但她幾乎每天早晨七點出門,晚上十一二點回家,休息日加班是常有的事,加上不時去國外出差。她說:“我沒有找對象的時間,而且即使尋到了自己喜歡的人,對方也會因我的忙碌而告吹。要想找到合適的人建立家庭,隻有一條路——辭職。”
結婚禮儀習俗
日本人認為結婚是人生重大的轉折,所以對待結婚問題極為慎重。在日本結婚大多與某一宗教儀式相結合,有神前婚、佛前婚和基督教婚。按照日本的傳統,年輕人從見麵認識、締結婚約、送彩禮到披露宴都有許多規矩,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受到非議,所以準備結婚的日本人,特別是女性一般在婚前大多去學習班學習必要的禮儀。
在日本青年男女除自由戀愛以外,大多靠熟人介紹。在委托別人介紹對象的時候,日本人願意多委托一些可信賴的人,這樣供本人挑選的餘地就會更寬一些。除了口頭委托以外,在一般情況下日本人會把本人照片、個人簡曆和家族情況介紹書一起交給介紹人。照片一般是兩張,一張正裝照,一張生活照。書寫用紙講究用高級和紙,用便箋紙書寫被視為失禮的行為。經常與介紹人保持聯係。但日本人認為委托期間一周至一個月內不斷催促是沒有禮貌的。如果看了對方的材料不滿意的話,男(女)方會在一周以內通知對方。如果是因為生活條件不滿意,他們會十分明確地表示出來。
如果對對方的書麵材料感興趣,接下來就進入見麵約會階段。在日本見麵約會一般要盡量避開吃飯的時間,上午為10點至12點,下午1點至4點,每次一至兩個小時比較適度。見麵時一般應提前十分鍾到達。日本人見麵約會都希望看到原原本本的對方。所以最好穿便裝。日本人初次見麵大多直截了當地詢問對方許多問題,如現在的收入情況、在公司工作的情況,將來的發展前途等,不會被對方視為無禮。如果對對方的情況不滿意,也會當場表明態度,此舉作同樣也會被對方所理解。
日本的介紹人不會向對方講自己所介紹的對象或家庭的缺點。缺點往往由對方在接觸中自己去發現,這是不成文的原則。一旦雙方決定結婚,介紹人會很快地向他們表示祝賀。如今時興送3萬~5萬日元金品給新人,一般由介紹人親自將金品交給新郎。
在日本人們認為婚約不像結婚證書那樣具有法律效應,所以金品就成為一種民間的證據。萬一有一方不履行婚約,可憑金品進行善後處理。日本的彩禮因地方不同而各異,一般是酒、海帶、幹魷魚、鰹魚幹等食品。如今在日本的百貨公司就可以買好已配置好的五品、七品、九品包裝彩禮。日本傳統的彩禮是七品,它們是末廣(白扇)、友誌良賀(白麻線)、子生婦(海帶)、鬆惠節(鰹魚幹)、壽留米(幹魷魚)、家內喜多留(柳樽)、金包(彩禮錢)。
提到彩禮錢,現在多在五十萬、七十萬、一百萬左右。日本人忌諱送80萬,認為80是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數字,不吉利。送彩禮錢時,要把女方家全體成員的人名都寫上去。已去世的人的名字也不能漏掉,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風波。近年來不少家庭用舉行婚約式的形式取代彩禮金,在飯店租個大廳,在結婚儀式上由男方將結婚戒指贈送給女方。在如今的日本,彩禮和婚約儀式的費用一般由兩家平攤。給介紹人的禮金一般在結婚儀式結束後贈送。而在舉行婚約儀式時一般隻贈送介紹人車費和酒菜錢。
在舉行神前結婚儀式時,由神女獻上的三三九度杯內的神酒必須喝得幹幹淨淨,否則不吉利。在日本人看來,結婚不僅是男女間性生活的開始,同時也是參加社會生產,為繁衍後代盡義務。蛾便是這種義務的象征。舉行神前結婚儀式時使用的長把酒壺上畫著雌蛾,短把酒壺上畫著雄蛾。舉行儀式的時候,由新郎持短把酒壺給長把酒壺添酒,即示意雄蛾給雌蛾注酒,新娘則持代表雌蛾的長把酒壺,把酒注入酒杯中,兩神社神女交替使用酒杯,為新郎、新娘敬酒,這酒就是三三九度杯。
交換結婚戒指時,一般由新郎首先將它戴在新娘左手的無名指上。舉行基督教婚禮時,教堂中央的通道隻留給新郎、新娘和伴娘行走,其他人隻能走旁邊的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