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學校存在問題,加上青少年在發育期心理不穩定。近年來,在日本中小學生中,逃學和拒絕上學之風越來越盛。這已成為日本教育部門大傷腦筋的問題。而作為家長,當他們無力改變現狀或說服孩子時,唯一可做的就是把孩子們送進學塾,以彌補學校教育的缺陷。另一方麵,受不良風氣的影響,日本的青少年犯罪和男女學生涉足色情業的事件也頻繁發生。為防止子女失足,讓他(她)們放學後或休假日去學塾繼續學習。

日本的學塾為私人經營,教學質量也因塾而異。較出色的學塾,聘用大學教師或有經驗、有學識的人任教。注意教學心理和教學手段的改進。這樣的學塾往往采取小班製。個別輔導和高水平的訓練,對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提高確實大有幫助,也使學塾真正發揮了延長、深化學校教育的作用。當然,學塾教育也加劇了中小學生的學識競爭。從這個角度上,學塾不僅是學曆社會的產物,也是學曆社會的守護神。

日本的學塾即稱為“小灶”,費用昂貴自然難免。據1985年的調查,日本東京都的“誌學塾”一年的學雜費為69萬日元。“國立學院預備塾”一年的學雜費,小學部平均26萬日元,中學部平均31萬日元。由於日本的醫科大學學費最昂貴,所以為上醫科大學服務的升學塾是所有學塾中收費最高的。例如,日本崎玉縣川越市的某醫科大學升學塾,一年的學雜費高達200萬日元。但這還不是日本升學塾之最。

“偏差值”定終身

想要介紹日本的初、高中學生的情況,不能不提到世界經濟協作開發組織調查團於70年代初對日本教育所作的調查。該調查團認為,日本的中等教育基本上是圍繞看大學升學考試進行的。在日本決定青少年未來的,不是家庭出身,而是本人畢業於什麼高中和大學。所以,比起從母體分離的“自然出生”來,可稱之為“社會出生”的大學升學考試更是與青少年的未來緊密相關。

在日本向來有“考試戰爭”、“考試地獄”的說法。這雖然多指大學升學考試的競爭狀態,但根據前麵提到的調查來看,“戰爭”、“地獄”涉及的範圍要廣泛得多。根據1991年的統計數字,日本共有初中11000所,學生558萬人。高中5500百所,學生545萬人。與大學升學率31%相比,高中的升學率已高達95.4%以上。這也表明,日本人從初中入高中並不是難事。當然要想考入名牌高中就絕非易事。因為一旦進入這些名牌高中,就等於一隻腳已邁進了大學。將來即便想進像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或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之類的名牌大學也不是一件遙遠的事了。日本的高中升學考試製度最具特色的恐怕就是“偏差值”這個為其他國家所陌生,而在日本又家喻戶曉的事物。

可以說偏差值滲透日本社會各個方麵。這種標準在人才培養、學習能力測定和考試製度上被廣泛應用。它不僅直接與考試製度有關連,也對學校生活的方方麵麵產生了影響。所以偏差值已成為日本中等教育文化的一個象征。

所謂“偏差值”是指相對平均值的偏差數值。它與傳統的以百分為滿分的評價方法不同,通常以50為平均值,75為最高值,25為最低值。計算方法為將統一考試中個人的成績減去平均分,再除以1/10與標準偏差的積,最後加上5000。偏差值要反映的不是試題的難度和個人的分數,而是每個人在所有考生中的水準順位。如果考試是全國性的,那所得偏差值將表明考生在全國應考者中處於怎樣的位數。由於偏差值在日本被看做學習能力水平的正確反映,日本的高中甚至大學也就把錄取新生的標準換算成某種偏差值等級,而考生則根據自己的偏差值報考相同水準的學校。這樣似乎就可以免去升學考試中的“盲目高攀”或“委屈下就”現象,而這一點正是偏差值能被人信服的根源。

日本正式在考試中采用偏差值製度是1964年。至70年代東京都的一些私立高中開始普遍以偏差值的方法選拔錄取考生。這樣一來,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組織教學的學校實際上就以偏差值為中心,進行日常教學和升學指導。而初中生個人的偏差值水準往往成了決定他們今後去向,升入怎樣的高中的重要因素。小小的偏差值,就這樣成了決定日本青少年終生的籌碼。

既然偏差值關係到學校的教育方向和青少年個人的發展,那麼日本的社會輿論又是怎樣評價它的呢。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就偏差值問題進行過一次社會調查。接受調查的初中老師中有一半以上認為偏差值事實上已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升學指導的中心。這樣的結果雖然帶來不少問題,但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取代它。約有50%多的家長也持同樣的看法。但有20%以上的家長卻認為偏差值無可非議,它有利於孩子,使他們免遭盲目考試之苦,便可進入適合自己水平的學校。

總之,偏差值作為考試製度的一環,在測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方麵,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但是,若把它當作中等教育和升學考試的指揮棒,是否有失全麵性?現實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在偏差值競爭中獲勝的日本學生,自認為終身已穩操勝券,但一旦在現實中碰壁,就轉向消沉。同樣,那些在競爭中敗下陣來的日本學生,則過早地產生自我否定意識,從此喪失進取心。1991年日本青少年自殺者中的14%,中途退學者中的33%,逃學賴學者中的25%都是起因於偏差值。這些青少年在校學習成績不佳,同時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這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

大學生活平靜多姿

曆經數年寒窗拚搏,那些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佼佼者們,從進入日本大學的門坎起,便開始了人生的嶄新裏程。在大學期間,他們將迎來作為成人標誌的“成年儀式”,更重要的是一旦進入大學,今後順利走向社會,獲得一定社會地位的前景已曆然在望。尤其是考入一流大學的幸運兒,等於拿到了將來進一流工作單位的“通行證”。從這一層意義上看,上大學意味著人生一大目標的實現。於是,大學時代最重要的自我塑造階段反倒成了為找工作做準備的過渡期。日本人的大學生活是怎樣的呢?

據日本文部省的調查,日本共有高校1169所,其中四年製大學514所。在各類高校就讀的學生人數為二百七十五萬多。日本的大學盡管教學水平和社會評價差異很大,但與其他國家的大學相比,校內競爭並不激烈,這是日本大學的一大特點。

日本大學內的學習缺乏競爭,大概與傳統文化中的“和”的意識有關。從大學的角度來看,盡量不讓已錄取並成為本校學生一員的任何一位學生掉隊。在日本的大學,這種保守的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日本的大學裏很少有人留級和因學習成績不佳而被勒令退學的現象。整個教學較注重整體平均水準的提高,而不把培養拔尖人才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然而事實上,日本大學生入學後在學習上分化的現象是很顯著的,雖然以同一分數段考入同一學校,然而入學後一兩年內,因學習態度的差異,在學習能力水準上可以形成很大的差異。盡管如此,在評價學習成績時,最終不及格的仍是極少數。這種貫行作法雖不是每校必循,但至少相當具代表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日本文部省1990年的一項調查,日本大學生中缺課率在三成以下的為72%,幾乎不缺課者為45%。課外自修時間,每周平均隻有8.2小時。這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日本大學生在課外基本不看與學業有關的書。

日本大學生學習態度散漫或許與日本公司的招聘方針和做法有關。的確有一些日本大學生隻是把上大學看成找工作的捷徑。美國的大學生在校數年,來自升留級、獎學金,尤其是將來找工作方麵的壓力是時刻存在的。一旦學習上不去,一切都將無望,即便是一流大學的學生也不例外。而日本的公司招人時,與其說看重本人,倒不如說更看重大學的牌子和影響力。另外,在招聘新職員時,大多注重麵試,所以常有這種情況出現。在短短幾十分鍾,甚至十幾分鍾的麵試中,考生的衣著、儀表和談吐舉止等形式上的東西,會超過他們在校數年的學習成績,而成為決定人生命運的籌碼。於是,有的日本大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潛心鑽研應付公司麵試的知識和技巧。也許在他們看來,與其苦讀數年專業書,還不如縮小突破口,以便在關鍵時刻打個漂亮仗。

日本大學生的課外活動名目之多、耗時之巨往往使在日本學習的外國學生大惑不解。“東京大學的學生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玩的時間?”據說這是在美國具有同樣地位的哈佛大學學生的疑問。

在日本的大學中普遍設有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類活動團體。活動內容從文藝、體育、學術到社交、修養、衣食生活應有盡有。如僅有三千多名學生的日本武藏野大學,就設有音樂部、社交舞蹈部、攝影部、柔道部、棒球愛好會、釣魚愛好會、文化研究會等一百多個學生活動團體。每年4月新生入學後,大多根據自己的愛好,加入一個以上的團體,定時參加活動。他們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團體活動。有的學生對所參加的團體甚至抱有很強的歸屬意識,遠遠超過了專業所屬的科係。另外,日本的公司在招聘新職員時,為了全麵了解學生的內在素質,也要了解大學時代曾參加過哪些團體活動。在填寫有關的書麵材料時,也有記載以上內容的項目。

日本大學生的另外一些課外活動,就是打工了。戰後,日本大學生的自立意識逐漸加強,加上他們同時也急於早些了解社會,現在幾乎沒有不打工的日本大學生。所不同的隻是打工的內容、時間和目的。一般來說最吸引日本學生的工作是家庭教師和商業服務行業。前者便於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後者則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麵了解和接觸社會的途徑。當然也有抵不過金錢誘惑做出越軌的事的。如近年時常在傳媒上被暴露的女大學生深陷色情業事件等。至於打工時間,以每天四小時為最多,收入一般為補貼生活支出和補充學資。

就業四部曲

戰前的日本,學生求職時涉及的學曆層次較廣泛。有大學畢業生,更多的則是受過或者受完初等或中等教育的學生。於是,日本嚴格規定了不同的學曆所能選擇的不同職業範圍。戰後,尤其是7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高中、大學升學率分別升至90%和30%以上。於是學生求職也主要是指這兩個學曆層。此外,即使是大學畢業生進一般公司做普通工作也不算是什麼稀罕事。如今,每至三四月之際,大量高中、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活。由於終身雇傭、論資排輩和集團主義等社會製度和傳統意識的影響,日本人往往特別重視剛出校門的初次職業選擇,這被日本社會習慣地稱為“就職戰線”或“就職大戰”,不僅表明就職如同人生奮鬥的新起點,也反映出求職活動本身就酷似一場廣泛、激烈的社會競爭。

日本學生求職,基本上不是由組織包辦的,而是通過求職者個人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來完成的。就其步驟而言,大概由四部分組成。

一、選擇目標準備就職的日本學生往往早在畢業前一年就著手做準備了。先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成績、能力、性格等主觀條件,從近六十個業種中選出二至三個,作為自己求職的範圍。這種選擇除了主觀因素外,當然也要考慮所選業種的現狀和發展。為幫助學生進行合理選擇,有的大學不僅積極提供企業界的信息,還為學生設置求職適應性檢查等服務。業種大體確定後,學生們便進一步收集資料,通過訪親會友,請教前輩校友、出席各種求職指導說明會,充實自己的信息源。在這個基礎上,求職學生通常在選定的業種中各選七至八家公司企業,比較它們近年來的經營業績、招工情況等,最終確定六至八家公司為自己的求職目標,並製定誌願順序。同時向這些公司索取更詳細的介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