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一生
出生禮儀
近年來,日本每年大約有一百二十多萬小國民來到人世,成為這個社會的新成員。以前,大多數日本人是在自己家裏或外祖父母家裏由助產婆接到人世間來的。而現在絕大多數日本人是在產院透明的新生兒室揭開人生史冊第一頁的。
按照日本的習俗,從母體脫出的新生命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必須在各個特定的成長階段,參加各種特殊的儀式,這很像一座座裏程碑。下麵將介紹日本嬰兒自出生至一周歲內的主要儀式。
命名日——禦七夜
按照日本的習慣,孩子一般在生後的第7天由長輩命名,這就是“禦七夜”。過去每逢這一天,日本人都要把新生兒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用毛筆寫在和紙上,貼在家中神龕的下麵或正房的上方位置。如今作父母的大多在這一天向當地政府的有關機構遞交孩子的出生證,以便為孩子申報戶籍。按照傳統,孩子的名字大多由外祖父母起。當然也有一些父母請自己敬重的人為孩子起名字。至於給孩子起什麼樣的名字,這不僅因人而異,而且也與世風的變遷相關。但多半情況是以意佳音美為選擇基準。不過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名字是不同的。這恐怕在任何時代都如此。例如男孩子的名字不論一個字(清、健、武等)、兩個字(一郎、正一、敏史等)還是三個字(太一郎、日出男等)大多采用漢字。女孩子的名字有采用漢字的(和子、雅子、真由美等),也有采用片假名的。還有以漢字和假名合用作名字的。雖說漢字是日本人名的基本文字,但並非所有的漢字都能用於取名。一旦使用了日本法律規定範圍以外的漢字,在登記戶籍時往往會遭到拒絕。
成為土地神之子——禦參宮
在遍布日本全國的大大小小的神社裏,供奉著代表氏族祖先的“氏神”和當地的守護神。根據日本的傳統解釋,一個新生命的降生無異於新增加了一名土地神的後嗣。正是基於這樣的觀念,日本人大多奉守以下的習俗,即男女孩分別在生後的第31天和第32天時,要穿上由外祖母家送來的衣服,由外祖母抱著去神社參拜。通過這次參拜,孩子正式得到了本土的認可。參拜歸途,往往還要順便去探訪親友,回贈禮品。禮品有自製的紅小豆糯米飯和紅白年糕等。如今有不少日本人家庭委托百貨店將紅白方糖和織有孩子名字的包袱皮等禮品轉送給親友們。
祝福人生——禦初食
按照日本傳統習慣,嬰兒出生後的最初100日內,隻能穿白色的衣服。滿百日後才可穿帶色衣服。到了第120天,必須讓孩子嚐嚐米飯和菜肴,以祝福孩子一生不為食事所困擾。如今大多數日本家庭在孩子生後的第100天或第120天同時舉行這兩種儀式,這就是禦初食。這一天大多要請長輩當“養親”。如果是男孩就請男性長者。如果是女孩則請女性長者。由他(她)用柳木筷喂孩子進食。因此禦初食也稱禦初筷。孩子初次食用的東西有紅小豆糯米飯、鹽漬梅幹、鯛魚等。當然才一百多天的嬰兒還不會吃飯,所以僅僅是象征性地喂一粒米飯。在日本京都府、岡山縣等地,初食所用的小飯桌上往往放有三顆從海邊撿來的小石頭子兒。據說這是為祝願孩子像石頭一樣健壯堅強。也有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祝願孩子的牙齒像石頭一樣堅固。而日本民俗學家則認為,古代日本人相信生命來自遙遠的渡海而來的靈魂,所以在與分娩育兒有關的儀式和習俗中,大多能看到用海邊石子作道具的情景。
男孩、女孩的初節句
日語中的“節句”是節日的意思。受我國古代陰陽文化的影響,日本曆史上也素以偶數為陰,奇數為陽。把陽日和陰月視為特別的日子,並在那一天舉行各種慣常性的慶典和儀式。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節句隻留下了三月三的女孩節和五月五日的男孩節。對女孩子來說,生後的第一個三月三日就是她的“初節句”。而男孩子的“初節句”則是出生後的第一個五月五日。在“初節句”的日子,女孩子們通常會收到外祖父母贈送的一對古代公卿木偶。男孩子們則可以同時收到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賀禮。
培養集體連帶意識——初生日
初生日,顧名思義是指周歲紀念日。在初生日的慶祝儀式上,長輩們往往要在孩子麵前放上各種東西,然後根據他(她)們先抓何物來猜測孩子的未來。滿周歲時,有的孩子已經能夠獨立行走,所以長輩們常常會故意把一小塊年糕扔到孩子的腳邊,或者在孩子麵前放一塊大年糕,讓孩子絆倒。對於這種習俗,有人解釋說在滿周歲前就會走的孩子,長大後會離家出走的。也有人認為這是日本民族連帶意識強的緣故。盡管作父母的都盼望自己的孩子強人一頭,但也期望他們能和周圍環境保持協調。如果過於與眾不同,將難以為集團所接受。這兩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日本民族的特點。
托兒所、幼兒園的生活
若聯想到日本自古以來“男子外出工作,女子內主家務”這種家庭結構的特點的話,也許有人會認為當今日本的學前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為主,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
設施教育占主導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化之一就是日本婦女育兒觀的轉變。母親們為了自身的工作和事業或者由於學習、娛樂、追求興趣愛好的目的,渴望有更多的能由自己支配的時間,以調整、充實自己的人生。這樣隻有把孩子的學前教育委托於各種設施。另一方麵,隨著日本家庭日益小型化和住宅環境的分割,學齡前兒童因缺少遊戲場所和小夥伴,因而得不到集體生活的鍛煉和刺激。為了克服這種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的環境條件,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把孩子送入育兒設施。由於以上原因,近年來日本的學前教育設施有了飛速的發展。1961年日本全國的幼兒園僅有七千三百多所。而到了1990年已增至五千多所。1977年日本3歲到5歲兒童入幼兒園和托兒所的比率為6.8%。這個數字低於法國和當時的西德,卻高於美國和英國。到1990年日本全國入設施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已達二百萬人以上,這就意味著如今日本3歲兒童的1/4、四歲兒童的3/4、五歲兒童的9/10以上是在各類設施內度過學前教育生活的。可見孩子上幼兒園、托兒所已成為日本學前教育的主要方式了。
托兒所、幼兒園的體製
日本學前教育設施與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實行的是幼兒園、托兒所雙軌製。幼兒園是依據“學校教育法”,隸屬於文部省的、對學齡前兒童實施正規的學前教育的機構。而托兒所則是依據“兒童福利法”,在厚生省管轄下,專門對家人照看有困難的兒童實施保育並兼事學前教育的社會福利設施。此外,幼兒園的入園資格僅年齡一條限在3歲—5歲之內。托兒所的入園條件則必須是家人因故無法照看的兒童,至於年齡除3歲—5歲者外,也吸收3歲前及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幼兒園每天的教育時間一般為四個小時。有寒暑假。而托兒所每天的保育時間原則上是八個小時,並且沒有寒暑假。幼兒園的職員與日本中小學教師同格,屬教員編製。作為出任資格必須通過專門的教員資格考試。托兒所的職員屬於保育員身份,入托兒所工作必須通過專設的保育員資格考試。幼兒園和托兒所都有國立、公立(地方政府經辦)和私立之分。各自除管理體製根本不同外,在費用負擔上也有區別。如國立和公立幼兒園的園費一部分由幼兒的家長支付。其餘則由設立該園的政府或地方自治體負擔。私立幼兒園的園費通常要比國立、公立的貴六倍以上,大部分由兒童的家長支付。托兒所則不論國立、公立,還是私立一般由家長負擔1/3,其餘部分由國家負擔4/5,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各負擔1/5。
托兒所和幼兒園的教育
日本的幼兒園以創造適當的環境,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為目的,因此它是培育兒童的學校。因重視基礎教育、集體教育而不偏向於英才教育,成為兒童的樂園。日本的幼兒園采取學年製。每年4月份新生入園。原則上不允許中途入園。全年的教育日為220天。大多數幼兒園以上午8時半或9時至下午1時或1時半為教育時間。根據日本文部省“幼兒園教育要領”教育內容包括健康(健康、運動、安全)、社會(個人生活、社會生活)、自然(愛護自然、自然常識、生活技能、數量)、語言(聽說、會話、講童話、手工作業)、音樂節奏(唱歌、樂器演奏、欣賞名曲、創作)、繪畫(美工、材料和工具、欣賞名畫)等六項內容。此外,日本的幼兒園每年要舉行“入園式”、“運動會”、“郊遊”、“生日慶祝會”、“家長招待會”等。
日本托兒所的教育根據厚生省的“托兒所保育方針”設定。其內容除了更多地具有養育和福利的特點外,教育目標近似於幼兒園。此外,由於日本托兒所的孩子年齡覆蓋麵廣,所以教育內容也區分得更細。如對兩歲以下的日本兒童隻規定了“生活、遊戲”兩項內容。對兩歲以上的日本兒童增加了“健康、社會”。對三歲的日本兒童再多增加一項“語言”。對四至六歲的日本兒童則規定實行“健康、社會、語言、自然、音樂、造形”六項內容。基本上同幼兒園教育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日本的幼兒園、托兒所在體製上處於二元狀態。但就其教育功能而言,應同為日本學前教育基地。日本的學齡前兒童就是在這裏度過自己的學齡前時代的。
校外教育
到過日本的人大多可在車站、公共場所看到由民間人士主辦的各類學塾(補習學校)的宣傳廣告。據說在日本服務業,過去店鋪數位居全國之最的,一是飲食店,二是麻將店。但是80年代,當日本全國各類學塾發展到十萬所以上時,麻將店就不得不退到了第三位。根據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當時的統計,那時日本全國的小學為二萬五千多所,初中一萬一千多所,高中五千多所。三者相加尚不到學塾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有36%以上的小學生,58%的中學生和34%的高中生在各類學塾學習。
日本的學塾雖名稱不一,但它與正規學校包括各類私立學校的主要區別在於,它不具有學曆上的意義,隻注重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隻能是一種輔助性的教育機關。
日本現代學塾的發展始於經濟高速發展的60年代。時至今日,整體規模雖然浩大,在實際上卻大小不一。有隻收十幾名學生的“個人私塾”。也有每年盈利達數十億日元的法人或股份有限公司式的超級學塾。就辦塾宗旨和主要的社會效果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升學塾這類學塾從辦塾方針到宣傳口號,都圍繞著一點展開,即通過嚴格繁重的實戰訓練,幫助學生考入一流的初高中和大學。所以每年有多少學生考入名牌大學,就成了衡量這些學塾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升學塾多半生源充足,數千甚至數萬也不足為奇。
(2)補習學塾多以學校學習成績欠佳或不善自學而家庭又無力輔導的中小學生為對象。這類學塾生源較少,一般數十人、數百人不等。
(3)綜合學塾恰好兼備以上兩個學塾的功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要求分班授課。學塾規模也有大有小。
(4)援助學塾這類學塾較注重與學校教育的配合,致力於學校教育中的不足和問題的解決。往往不以提高學習能力為唯一的辦塾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教育之所以能有長足的發展,是有其社會背景的。例如在日本這個典型的學曆社會裏,畢業於什麼學校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於是,為了能出人頭地,就要設法進名牌大學。為了進名牌大學,先要進名牌高中甚至名牌初中。而能實現這一願望的最好輔助手段就是進升學塾,吃“小灶”。被望子成龍的目標驅使的家長們,往往不惜重金,不顧孩子的主觀條件和愛好,拚命動員孩子進學塾拚搏,以實現將來的跳龍門之夢。另一方麵,學塾的興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日本中小學教育中的問題。日本的義務教育為九年製。小學、初中以及高中都以公立學校為多,但程度差別很大。學校教育內容陳舊,手段落後,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不均,加上大班授課效果受到影響,因此因不滿這種狀況去學塾的學生不在少數。當問及日本的學生,為什麼要上學塾時,他們的回答出人意料:“現在的學校不過是玩玩的地方,想真格地學習,還得去學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