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滄源崖畫
在滄源縣境內猛省、曼帕、曼坎等地海拔2000餘米的山崖上,至今仍保留著10餘處古代崖畫,距今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曆。這些崖畫圖案皆呈紅色,繪畫的染料多采用當地所產的赤礦粉,用牛血調和製成。崖畫內容以舞蹈和狩獵場麵居多,也有生產勞動,原始宗教祭祀的情景。在一塊長30米的山崖上,舞蹈、狩獵人物及牛、猴、鳥等動物圖像多達數百種,體態形象逼真。還有一幅類似慶祝勝利凱旋的場景,一群勝利歸來的人們手執兵器,驅趕著豬羊,分成若幹隊伍走回村寨。村寨用一橢圓線條圍成,內有多座幹欄式房屋。崖畫中,還有疊立羅漢、頭頂長杆、弄丸、舞流星等“雜技”表演的畫麵。崖畫表現手法古樸獨特,畫人體多勾勒成三角形,麵部不細繪五官,僅通過四肢部位表現出人體的動作、體態與感情。描繪動物也省略細部,粗線條地勾勒出角、尾、耳等。
滄源崖畫分布在佤族聚居區,被當地佤族視為神聖之地。崖畫上的人物圖像,被佤族人們奉為“仙人”。千百年來,每逢旱季或年節,佤族和當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畫地點舉行莊嚴的祭祀活動,點燃香燭,擺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佤族——歡度新米節
農曆八月中旬,是阿佤山最忙碌的季節。
晨霧朦朧,遠遠的山梁上便傳出咚!咚!……的舂米聲,不一會,粗糙的稻穀就變成赤色的米粒。
新米節,是佤族人民最喜愛的節日。在穀子剛成熟的時候,各家各戶根據頭人公布的時間和地點,先到地裏采摘一把“頭穀”拿回家中。一部分放在備好的穀倉裏或屯籮裏,另一部分舂成新米,煮一鍋飯,打出7碗,飯頭上各放一塊大肉,再打7碗水酒,一同放在供台上,請天神、地神、山神、穀神、列祖列宗來享用。又點亮7根香火,念經老人就位做奠祭儀式。接著把供過的新米飯先請老少品嚐。佤族認為,老人和小孩是世界上最“幹淨”的人,這樣做,是對神仙、祖先的尊重,對老人和孩子的珍愛。
夜幕降臨,同胞們聚在一起,圍著灼灼的篝火,伸出油亮的手臂,踏著木鼓強烈的鼓點,韻著調子,通宵達旦地歡度新米節。若有遠客,主人便請客人共度良宵。他們把最上等的水酒,最上等的雞肉爛飯端上來讓客人品嚐。讓你感知這個民族的豁達和忠厚。
佤族是個非常好客的民族,自釀的水酒清涼香甜,素有“無酒不成禮”之說。
佤族喝水酒的方式很講究。主人先喝一口,用右手擦一下竹筒杯,再雙手遞給客人。這時客人要伸出右手,手心朝上接過酒杯,以示謝意。客人喝一口後,照主人的樣子遞給別人,輪流共飲。不管有多少人,不論喝多少杯,使用的酒杯隻有一個。客人在飲酒時得注意禁忌,千萬不得用手去摸頭或耳朵,也不要向主人家的女孩子送飾物或香煙,因為這會被看成是求愛的表示。
新米節的第二天,全寨青年出動修道搭橋,準備好馱運新穀進寨的道路。婦女們更是不閑著,修補穀,屯籮、蔑笆、打掃樓內外的塵土,漿泡棉毯,清洗物件;小孩子好似泥鰍沒頭沒腦地往河裏鑽。
新米節的最後一天,人們盡興歡樂,青年男女吹著悠揚的口弦,各自尋找著喜愛的情侶。三天過後,人們便開始了緊張的秋收。
佤族——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
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誌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
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係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相傳,從前阿佤山的原始森林裏常有野熊出沒,野熊有個特性,抓住人死不放手。一天,一個美貌的佤族姑娘上山采集,碰上了野熊,躲避不及,聰明的姑娘趕忙從竹籃裏拿出飲水的竹筒,套在手上,大膽沉著地迎上去,讓野熊握住。野熊自以為獵物到手,竟飄飄然起來,姑娘乘機悄悄從竹筒抽出來,化險為夷。從此,姑娘們外出將竹筒套在手腕上,以防不測,久之,竹筒就演變成寬手鐲了。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製成。上麵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佤族——拉木鼓
在佤族的各種器物中,最神聖、尊貴之物莫過於木鼓。
過去,佤族篤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舉行多次大型的“祭鬼”儀式。於是木鼓就成了一種獨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項整個村寨人都要參與的盛大活動。傳統的木鼓以紅椿、紅色樹為原材料,長約200厘米,直徑約70厘米,鼓身挖一條長約150厘米,寬約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兩側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圍留有空隙,起共鳴作用。每個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對以上的木鼓,較小者稱“公鼓”,較大者稱“母鼓”,供奉於專門的木鼓房中,置於兩根橫木之上,以防潮濕。較大的村寨,有數個木鼓房和數十個木鼓。大約一兩年就需要更換新木鼓。製作新木鼓時,首先需要從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樹幹,稱之“拉木鼓”。
拉木鼓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在陽曆1月間進行。屆時,魔巴(巫師)鳴槍並敲擊召集村寨群眾。舉行祭祀和剽牛活動。製作木鼓,大約要6至10天時間。
古往今來,佤族人民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當時,遇有戰爭等緊急事態。用木鼓示警集眾;獵手捕獲虎豹等野獸,也要擊鼓表示敬意。逢年過節或宗教祭祀之時,木鼓更是振奮人心的樂器。當人們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時,可以發出四種不同音響,(多為一人敲打,也可數人合擊)鏗鏘有力,節奏交錯,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鼓語”。20世紀70年代以後,木鼓經過改製,成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樂器,登上了新時代的文藝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