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同胞喜歡飲酒,也擅釀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濁酒”和高粱酒等。

“咕嘟酒”用“咕嘟飯”(用玉米麵和蕎麥麵製成,似年糕)釀製。其做法是將咕嘟飯晾涼,拌上酒曲裝入竹篾籮裏捂好,幾天後發出酒味,或滲出酒液裝在罐子裏,密封十幾天就成了。吃時先用笊籬過濾,再兌上一點冷開水,加一點蜂蜜或甜味劑,略醞釀幾分鍾,既可飲用。這種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即可解渴,又有滋補健身之功效。

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飲料,更是他們待客的必需品,貴客光臨,必以酒相待。他們的飲酒方式一般是邊飲邊聊。在比較歡快熱鬧的場合,不論男女老少,如果將某人視為知已時,便要與他喝“同心酒”,即兩人腮貼腮,嘴挨嘴,一手摟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麵同飲,一飲而盡。置身於這種情深意濃的場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難以推脫。因為隻有喝了這同心酒,你才算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怒族——峽穀溜索

怒江大峽穀及其兩岸的碧羅雪山、高黎貢山層巒疊嶂、危岩聳立、懸崖陡峭,穀中水流湍急、洶湧澎湃。自古以來,這裏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正所謂“岩羊無路走,猴子也發愁”。整個怒江隻有幾處水勢稍緩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擺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無法架橋,又不能涉渡,兩岸的怒族人民隻有依靠溜索這種古老的渡江工具往來飛渡,保持著彼此間的交往與聯係。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設施。溜索的製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細的大索,然後橫拉於江河之上,固定在兩岸的大樹、木樁或石崖上,即成溜索。人們用溜板(溜梆)作輔助工具,沿竹索從空中滑過。溜板是長4公分,寬約2公分的槽形硬木,背麵鑿有兩個對稱的用以拴繩的長孔。使用時將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繩或皮條穿過長孔,牢係於腰間,然後以仰臥的姿勢手握溜板,即可以順勢滑下。溜索有平溜和陡溜兩種。平溜隻有一根溜索,它基本平直,沒有斜度,來往都可以溜。但這種方法比較吃力,因為溜索中段會自然下垂,所以人溜滑至中段以後,還要借助四肢的力量,半攀半爬地向對岸滑行。陡溜需要一來一往兩根溜索,它一頭高,一頭低,有一定的傾斜度。這種方法溜渡速度快,省力,但容易撞傷,需格外小心。

溜索不僅可以溜渡人,而且還可以溜渡貨物、牲畜等。

怒族人民發明和使用溜索,據說最早是看見蜘蛛在樹間織網、來回爬行而受到啟示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怒江上已建起了幾座現代化的橋梁,但溜索這種傳統交通工具仍然橫亙於怒江之上,不過,危險易斷的篾索已被堅固而且帶有滑輪的鐵索所取代了。

怒族——千腳落地房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簷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內間為臥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這種千腳落地竹木房,結構簡單,既易搭建,也易於拆遷,又適合山區多雨多霧的特點。按傳統習俗,一家建房,全村都來幫忙,一天之內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佤族

佤族,現有人口35.1萬餘人。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滄源佤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瀾滄、孟連、雙江、耿馬、鎮康等縣。佤族先民係先秦時“百濮”的一支。

佤語屬南亞語係高棉語族,1975年創製了拉丁字母的拚音文字。

佤族過去的宗教信仰為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

佤族自稱"阿佤",意為"住在山上的人"。其民居多為兩層小竹樓,室內陳設簡單,最有特點的要數火塘。過去佤族人家裏一般有三個火塘,一個專供祭祀,一個供人日常使用,另一個則用於煮牲畜飼料,規定不能混用,否則會觸怒神靈,現在已逐漸合並成一個。

佤族人以穀子、小紅米為主食,喜歡做雞肉爛飯、鵪鶉肉湯和牛肉酸菜等佳肴。在村社活動和宗教祭祀時,也有專門負責分飯的老婦人。她們有聲望,懂掌故,了解儀式規程,熟悉村社成員,分飯時能夠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公平分配,外來客人還會受到特殊的照顧。

佤族男子一般用黑布包頭,穿青布無領短衫和折腰大襠、寬而短的青布大腳褲,身背本地編織的青布花邊掛包,包邊飾以長穗,出門時要佩長刀、持弩箭,以示英武。婦女服飾的基本特征是用黑布包頭或戴銀頭箍,或盤發辮戴銀球,穿黑色或深藍色無領上衣,綴銀泡或銀花,著彩色圖案的筒裙,耳戴大耳環,頸戴銀項圈,身背筒帕,腰圍多道藤圈--藤圈一年增戴一個,曾是女人年齡的標識,如今已演變為色彩鮮豔的珠圈,成為純粹的飾物。

佤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文藝豐富多彩。木鼓是佤族人民神聖的器物,現已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木鼓舞”粗獷豪放、節奏鏗鏘,表現了佤族質樸的民風。

佤族——佤族的服飾

佤族居住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讕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一部分散居在西版納傣族自治州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西盟、滄源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區。西盟、滄源、孟連和讕滄處於瀾滄江與怒江之間。這裏山嶺連綿,海拔兩千公尺左右,習慣上稱這一片山區為阿佤山區。西盟佤族婦女的服裝有所不同,有的著後開口無領短衣,裙子長大;有的著長袖衣,裙子稍短;還有的著短袖衣、短裙。婦女留長發,不梳辮子,頭戴銀箍,把長發攏在背後,耳戴銀環,頸戴銀項圈和若幹串顏色料球,腰圍若幹串料珠或若幹個黑漆竹圈,有的還刻有花紋。大小臂間戴有銀箍,手腕上戴有一個或幾個銀鐲,大腿與小腿之間戴有若幹竹圈或藤圈。而西盟地區男子服裝是無領短上衣,褲子短而肥大,用黑布或紅布纏頭,穿耳、帶黑紅線穗,青年男子脛部多以竹、藤圈為飾。這些,都被阿佤人視為繁榮興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