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香港、台灣初級中學音樂教學比較(2 / 3)

他聲部能力.音樂體裁,

音樂表現手

段.香中外民歌及中國及西洋五線譜教學,港齊唱,二聲部音樂各占50%重視節奏及

及多聲部合,介紹各種曲音準訓練,

唱、輪唱和式.二段體、增強學生對

卡農曲.注意三段體、變節奏、旋律

聲樂技巧.奏曲、華爾、和聲辨認

茲、探戈、與掌握能力.

協奏曲、交

響樂等.台常用大調與台灣及西洋附樂曲結合灣小調歌曲及音樂.中國教學實踐進

多拍子歌曲音樂史,西行五線譜練

,齊唱、獨洋音樂史.習,和聲學

唱、輪唱、對位法、曲

卡農曲、中式學創作等.

國七聲音階

曲、二部三

部合唱曲等.比都強調民族都欣賞民族音樂基礎,港較音樂,內地重音樂,但西、台用五線

視技能訓練,洋音樂的欣譜教學,內地

港、台重視賞內地比港簡譜與五線

合唱.、台少.譜共用.

演奏創作內大綱提及根地據不同條件

選用樂器,

重視民族器

樂.香旋律樂器,簡單歌曲或港節奏樂器,旋律創作伴

打擊樂器.奏去配合故

事、詩歌、

朗誦、律動

或話劇.台旋律樂器,節奏、語言灣節奏樂器,、動作及和

鍵盤樂器.聲的創作教

學,重組新曲

調,即興唱歌

或即興吹奏

樂器.比內地因地內地沒列入較製宜,合大綱要求,

理安排,港台重視實

港、台重踐訓練.

視樂器訓練.

教學內容與要求共同點與差異性

試用大綱、香港綱要、台灣標準均重視歌唱技巧訓練與情操熏陶。對基本樂理授課以各自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設置。對欣賞一項(香港綱要為音樂聆聽)彼此的共識是增加學生音樂見識,開拓學生的音樂領域,發展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對歌曲的欣賞,試用大綱、香港綱要、台灣標準都重視中外優秀音樂作品的份量以及通過音樂發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思想,增強民族自豪感。這裏我們特別分析其差異性。

從總體上看,試用大綱的教學內容不夠具體,梯度不明。大綱的基本結構隻是由歌唱、欣賞、音樂基礎三項內容構成,而且要求較低、範圍較窄。對創作一項還沒有列入教學大綱,對五線譜教學未提到必要位置上去。對器樂無任何規定性要求,隻提及因地製宜,合理安排。由於對器樂教學無具體要求,學生不能運用樂器教學來參與整個音樂活動,不能體驗音樂活動的全過程,小組合奏、歌唱伴奏效果相對減弱。對歌唱一項要求較全麵,有齊唱、輪唱、二部合唱,有條件的學校可學習多聲部合唱。

香港綱要則是與小學階段的大綱緊密銜接的。因此係統性嚴密,起點高,具體、實用。從歌唱起到音樂專題研習,內涵豐富,梯度明確。開始的歌唱一項,首先讓學生進入音樂世界,使學生認識世界各國不同的歌唱傳統。香港課程的六大項目,把智力因素的培養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高度融為一體,把感性的認識與理性的認識貫穿在教學活動的細節上。比如要求聆聽的歌曲要增強學生的音樂活力,然後把節奏、旋律和聲融於學生日常歌詞譜寫與樂器演奏之中,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音樂創作一項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倡用已獲得的知識與技巧來敘事而不用對白。他們試用不同曲式(三段體或回旋曲等)去創作樂曲。這種實施方法不僅使學生獲得很大的樂趣,而且大大加強音樂感受。在創作中,香港的特色還配合實踐創作。比如使用錄音設備協助創作,為歌曲配上特殊的音響效果,創作樂曲配合圖畫、照片需要的氣氛,創作電子音樂等。在音樂專題研習一項中,大綱所選的題目能把學生引向世界,引向科學,也能讓學生回顧曆史。這是音樂領域較深層的問題。可以而且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中打下一定的基礎。選題中從爵士音樂、電影音樂、音樂中的幽默,某些國家的民族音樂到繪畫與音樂、科學與音樂、音樂與音樂科技、電子訊號合作器到中國古今音樂風格的變化與發展,這些研習無疑以生動、形象的效果達到音樂科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