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 / 2)

音樂教學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麵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

一、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

《樂記》雲:“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確如此,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並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中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中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淨化、升華的作用。能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能力。使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麵發生變化,培養一種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們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型聲樂曲《黃河大合唱》,通過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氣勢雄偉、磅礴,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著愛國主義的光輝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給人一種向往美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唱祖國》、《我們的祖國》、《祖國,我們永遠熱愛你》等歌曲,在雄壯或抒情、優美的旋律裏,使中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他們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培育他們愛國、愛民的深厚感情。

江澤民總書記在1996年12月19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文聯第五次中國作協代表大會的閉幕聯歡會上,熱情洋溢地演唱了一首優秀曆史歌曲《祖國歌》,詞曲優美,如訴如說,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感情。給與會的文藝界代表和電視前的觀眾留下了難忘的一幕,使我們了解到總書記深厚的音樂素養。並從一個側麵反映出這首創編於本世紀初的歌曲《祖國歌》,經總書記少年時代的學唱,在其心靈上所留下的深長記憶。使我們看到了良好的早期音樂教育對於無產階級革命家成長過程的重要作用。中學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中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素質教育作用。

二、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極注重培養中學生的情意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含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中學生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養成的好幫手。

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當優美、健康的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的節奏、旋律產生共振協調並被陶醉時,使人產生一種高尚的、正義的、道德的、靈魂升華的情感,使人充滿了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對生活、生命和整個世界的摯愛,增強了奮鬥的自信和力量。

音樂教育正是在潛移默化的音樂欣賞,器樂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展開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獲得音樂所表現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電影插曲《世上隻有媽媽好》,從孤獨的失去母愛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萬個孩子和電影觀眾奉陪著流下同情的淚。大型音樂組曲《長征組歌》,以優美壯闊的旋律,再現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險的英雄性格和光輝形象,謳歌著偉大軍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軍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淚下,使人沉思,使人奮發。所以,中學生在自我們參與式的藝術薰染中,不但受到審美、情感、思維的培育,還能逐漸培養起健康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在不斷學習音樂的實踐中,通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中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艱苦努力的頑強個性。同時,培養出堅強的意誌與刻苦學習的毅力。如演奏樂曲或表演節目,能表演出色,必須一絲不苟,熱情積極,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演出。音樂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對他們以後事業和人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