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樂教育與智能素質
荷蘭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是開發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現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音樂教育是左右腦平衡發展,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能素質有著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眾多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沈括、馬克思、列寧、愛因斯坦、托爾斯泰、歌德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登上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除了他們有超群的知識結構,開闊的視野和驚人的毅力外,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娛樂,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們慣於在誘發靈感的音樂中,凝聚自己熟慮的科學構想,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點,把思維引向深處。如愛因斯坦所言:“我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他六歲開始學小提琴,小提琴伴著他走過了孤獨的小學和中學時代,音樂啟迪著他的智慧和靈感,豐富著他的精神生活,為他潛心探索科學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因此,音樂教育有利於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智力良好發展的基礎。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是器樂演奏時,手、腦、眼、耳互相協調和配合,能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基礎上,提高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演奏時手指動作越複雜,越靈活,越嫻熟,對大腦神經係統越有聯係和得到鍛煉,使大腦靈敏、聰慧。同時,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開闊學生的視野,能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更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基礎。
四、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能增進健康,醫治疾病。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入大腦皮層以後,優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係統,隨著感情的變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緒振奮,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在日本東京市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音樂廳,人們戴上立體耳機,輕柔的大自然音樂聲便被送進耳鼓,有森林裏的百鳥爭鳴,有潺潺的流水聲,奔騰的海濤聲等,聽眾漸漸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置身於大自然中,三十分鍾左右達到大腦完全放鬆,已消除疲勞的最佳狀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醫院、利用各種音樂醫治好了許多病人。生活中製成音樂椅子,音樂樓梯,音樂噴泉等,使環境與音樂融為一體。而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課間聽聽輕鬆愉快的音樂,有利於放鬆大腦神經、使其課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中國教育報》曾報導,大連市實驗中學打預備鈴,這裏聽到的不是鈴聲,而是《牧童短笛》、《翠湖春曉》、《花兒與少年》、《步步高》等名曲,無論上課、下課、上學、放學、課間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鈴聲至今,還不到兩年,師生已熟知了幾十首中外名曲,為廣大師生營造了充滿高雅音樂文化氛圍,對身心大有裨益。因此,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和鍛煉。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淨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總之,中學的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刻不容緩。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動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智、體、勞諸育之中,來完成對中學生人格的塑造。重視中學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麵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建設人才的關鍵。因此,音樂教育是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加強與提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