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發展(2 / 3)

音樂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幼兒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不同的實踐活動需要不同的實踐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調準確,節奏正確,吐字清楚,這就要培養唱歌技能;不僅要有動聽的歌聲,還要運用唱歌技能做到會用歌聲的變化表達感情,因此需要培養有聲、有情、有表現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賞音樂需要用聽覺感受音樂的情緒情感,感知節奏、節拍、速度、力度等音樂表現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從情感體驗中領悟音樂的內涵,需要會聽辨人聲和樂器的音色,感受音樂美,這就需要培養音樂聽覺能力、音樂感受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等一係列欣賞音樂的能力。再比如,在音樂伴隨下的活動需要能感知音樂的節拍、節奏和音樂的變化,感受音樂的情緒表現,能記憶音樂並能隨音樂合拍地做動作,隨音樂的變化交換動作,隨音樂的情緒變化用動作表達感情,這就需要培養音樂聽覺能力、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節奏感等一係列隨音樂做動作的能力。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因此,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許多音樂能力都是來自聽覺的,譬如上麵提到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節奏感、音樂表達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賞能力等等,都是在反複多次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這些音樂能力貫穿於唱歌或音樂伴隨下活動、音樂欣賞、節奏樂等各種音樂活動之中,是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接受教育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互有關聯、相輔相成的。兒童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將促進音樂能力的發揮與發展,反之,兒童具有一定的音樂能力,又將促進音樂知識技能的運用與掌握。

音樂能力雖然涉及的麵廣,是表現在聽的、唱的、動的、奏的等多個方麵的多種能力,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體現在幼兒各項音樂活動之中的。我們所觀摩的幾個音樂活動都表現出孩子們具有了一定的音樂能力。我們相信,隻要老師們能遵循幼兒音樂教育的規律和特點,恰當地選用教材,細心地研究教材,從中挖掘有助於培養能力的教育因素,切合幼兒實際情況進行音樂教育,兒童就能得到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兒童有了一定的音樂能力之後,再結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生活體驗,引導幼兒感受和領悟音樂的情緒情感和教育內涵,這樣就能促進幼兒多方麵的發展。當然,幼兒音樂能力的形成、音樂教育的成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個一個音樂教育活動中,通過音樂教材,一點一滴地培養起來的。如果老師能有意識有目的地安排培養和教育的計劃,踏實認真地組織好每一個音樂教育活動,關心照顧班上每一個兒童,使他們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就一定能使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發展落到實處。

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優勢促進學生素質提高

關群胡忠良

中國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國的民族文化多彩紛呈,曆史悠久;不同地區的文化藝術形式與亦獨具風彩。然而,在眾多的文化種類中,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術代表的戲曲藝術更絢麗多姿。據統計,中國有戲曲劇種300餘種。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劇目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然而,由於種種觀念的影響,在一些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忽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戲曲知識的傳播和戲曲音樂的滲透。江澤民總書記多次號召振興京劇事業,這是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功能,為提高民族素質服務的重要舉措。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優勢,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實施戲曲藝術教育是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國的戲曲藝術在世界藝壇中獨樹一幟,是融表演、演唱為一體,並以唱、念、做、打的綜合性表演為基本形式的獨特藝術門類;是集中國各民族音樂、文化之大成,經無數藝術家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積累的結晶;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體係,具有頗為豐富的各種表演手段。戲曲文化的發展史也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過程。所以,提倡學校開設戲曲藝術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發展,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祖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戲曲藝術含有豐富生動的曆史知識,因此,對戲曲藝術的學習和欣賞,有助於學生曆史知識的豐富,有助於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縱觀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出現了歌唱性樂曲教學的單一局麵,課堂上常見的是中外名曲,我們國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諸如戲曲、曲藝所見甚少。有些學生對西方音樂卓有興趣,對貝多芬,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較多,而對中國音樂傑作知之不多。尤其對我們國戲曲藝術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徽班進京,什麼是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對千百年傳唱不衰的戲曲劇目與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對中國自己的戲劇創作大師象關漢卿、湯顯祖、王實甫、田漢、夏衍等知之甚少;對古往今來著名的戲曲劇作《西廂記》、《竇娥冤》、《桃花扇》、《白蛇傳》、《紅燈記》、《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這種現狀與當前我們國音樂素質教育極不吻合,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作出極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