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多一些音樂涵養
我們認識的輔導員中,許多是音樂老師、音樂愛好者。我們想這決非一種巧合,而正說明音樂對於少先隊是多麼不可缺少!它需要輔導員有一定的音樂修養去指點引導。
是的,少先隊需要音樂一直受到領導和音樂家的重視。它有自己的隊歌,有自己的鼓號譜,它的堅定、有力而富有兒童語言特點的隊歌,鼓號聲表現了當代中國少先隊員的精神風貌。當孩子們齊聲高唱“我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時,當他們莊嚴地舉著隊旗,打著隊鼓齊步行進時;當他們以天真的話語朗誦自己的心願時……多少人被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看到了希望的一代。
孩子的生活需要音樂,少先隊的集體更需要音樂帶來歡樂和激勵。俄羅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說:“對於我們,作曲是靈魂的自白”,樂聖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孩子雖不懂什麼是哲學的啟示,音樂卻能叩響他們心扉。
六十年前,當少先隊的前身共產主義兒童團在閩西蘇區成立時,在很困難的條件下,蘇區團中央不忘立即給孩子選定“時刻準備著”作為兒童團的團歌。
“準備好了嗎?時刻準備著,我們是共產主義兒童團……”這一首簡短、有力的歌博得孩子的極大喜愛,頓時吸引了許多農村兒童要求參加兒童團,它象號角一樣召喚了兒童。記得有一篇華北抗日遊擊區的通訊報導,記載一個女戰士深入農村教唱歌,開始隻有幾個人,女戰士唱一句,孩子們學唱一句,他們越唱越有勁,結果,村裏正在吃晚飯的孩子,從四麵八方聚集到正唱歌的女戰士周圍,不由自主地都興奮地唱了起來,可以說在戰爭年代裏,通過唱歌團結教育少年兒童,是黨的宣傳工作傳統,很多老同誌在歌詠活動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包括受前蘇聯歌曲的影響,是終身難忘的。
1950年全國建立少先隊,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處即請詩人郭沫若作詞,請前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音樂家馬思聰作曲,為少先隊創作了隊歌。建隊初期參加少先隊的當年的隊員,現在已是中老年的同誌,可能都還記得這首親切、富有內涵而熟悉的曲調。
新時期少先隊隊歌選用了電影《英雄小八路》的插曲,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反映兒童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歌曲,是一首受到兒童喜愛的歌,一直歌唱至今。
音樂也廣泛地運用在少先隊的各種活動中,大小聯歡會、春遊、秋遊、慶祝節日、夏令營,無不需要音樂的伴隨。過去常有以一個主題展開的隊會,通過詩歌、音樂或戲劇的表述加深印象。這可說是一種很好的傳統,在通過音樂文藝表述主題的同時也提高了這方麵的修養,並易為兒童接受和喜愛。幾十年來我們國詩人和作曲家熱情地為少先隊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兒童歌曲,豐富了少先隊的生活。
如在電影《祖國的花朵》中,少先隊員到北海春遊,他們劃著小船在湖麵上抒情地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漿》?,?電影《閃閃的紅星》主題歌《紅星歌》、動畫片《小貓釣魚》的主題歌《勞動最光榮》,以及《快樂的節日》、《我們的田野》、《多麼幸福》、《娃哈哈》、《一分錢》、《嘀哩嘀哩》、《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都是幾代少先隊員曾經唱過的,很具備兒童性格特點,抒情、激勵、幽默而活潑的歌。
在回憶過去年代的生活時,有的輔導員推薦給孩子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是一首非常抒情而富有想象力的兒童歌曲,由女作曲家瞿希賢作曲,詞作家管樺作詞。歌曲以一個靜悄悄的月夜的意境開始,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歌中的每一句都抑揚頓挫且細膩地表達了孩子純真的感情。如果演唱也能用最美的音色、旋律、節奏來表達歌中的情與愛,少年兒童們就會得到很好的音樂美的感受。選擇這樣的歌就很有份量。
一位電影演員談他學習音樂的體會,說“音樂是演員的內功”,後來,他進一步體味到“音樂是做人的內功”。內功,該是心靈的功,心靈的涵養吧。音樂給人以美的感受,給人以愉悅,但它不隻是娛樂,也是心靈的,精神的,智慧的充實和啟示,是文化修養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在迎接21世紀的兒童教育中,希望有更多中外音樂名作和音樂家能被介紹給全體少年兒童,讓少先隊員們得到更多的音樂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