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死去,在年輕時死去——多麼幸福”,李斯特與卡羅琳雙雙墜入情網。《從搖籃到墳墓》,寫《塔索》剪發受禮。德累斯特起義失敗,瓦格納潛逃他鄉。撥雲見日,《帕西法爾》再次輝煌。
且說19世紀浪漫樂派創作的成就期,人們更加熱衷於表現個人的主觀情緒,題材也轉向交響音樂和歌劇等大型體裁,成就期的時間大致在1850——1890年之間,其代表人物為李斯特、瓦格納、弗蘭克、布魯克納、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這些代表人物創作的興趣,已由早期浪漫樂派的鋼琴特性曲和歌曲逐步轉為交響之類的大型體裁。
我們先來談談李斯特。
李斯特以作曲家、指揮家、教師和音樂活動家的身份占據了19世紀藝術生活的中心位置。然而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藝術家沒有脫離浪漫主義的傷感。他說道:“死去,在年輕時死去——多麼幸福。”
匈牙利鋼琴家和作曲家李斯特·菲倫茨生於1811年,自幼跟其父學習鋼琴,9歲時就能演奏難度很大的裏斯(1784——1838)的協奏曲。其後,一些匈牙利貴族提供的津貼,使李斯特能夠繼續深造。
1821年他隨家遷往維也納,拜車爾尼為師,並師從薩列裏學作曲。1823至1835年間在巴黎和音樂家肖邦、柏遼茲、帕格尼尼等交往,深受他們的影響,向往著用藝術改造世界。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巴黎出現,引起了空前的轟動,他使李斯特認識到演奏大師所能達到的高度。而新的大量觀眾要求有更加輝煌技巧的演奏家,李斯特便試著迎合了這樣的需求。
李斯特別出心裁地用手指表演,並在演出時不再站在鋼琴前麵對著觀眾或背對著觀眾,而采取了更有效果的坐姿。這種姿態顯出了演奏者輪廓清晰的側麵像,使人聯想起但丁式的人物。
他俯身在鍵盤上,時而雷鳴轟隆,時而愛語絮絮,時而麵帶夢幻般微笑,時而悲慟欲絕。他的個性魅力使許多貴婦人神魂顛倒,他成了最偉大的鋼琴家和引人注目的節目主持人之一。
李斯特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他的愛情部分。他有三個孩子,但他從沒有結過婚,在他50多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他一直生活在歎息、眼淚和自殺的威脅中。
他曾和著名作家喬治·桑產生了愛情,他們曾一起在瑞士共同生活了一個夏天,後來,因故不歡而散。後來又和洛拉·蒙泰和瑪麗亞·迪普萊西先後愛過,其中瑪麗亞成為小仲馬《茶花女》中的原型。
對李斯特生活發展起過更重要作用的是他和瑪麗·達古爾伯爵夫人的關係,他們一起出走到瑞士,過著田園般的生活。這種關係持續了五六年,他們有了三個孩子,其中的科西瑪後來成了瓦格納的妻子。
不久,這種關係又發生了變化,李斯特和伯爵夫人由恩愛如漆變成了仇目相見,於是又在怒憤中分手。分手後,伯爵夫人用丹尼爾·斯特恩為筆名,在小說中把李斯特作為諷刺的對象。
李斯特作為卓越的鋼琴家在他名聲鼎盛時期退出舞台,專攻作曲。1848年,他定居在魏瑪,擔任大公爵的宮廷指揮。
在這一時期,李斯特和親王夫人卡羅琳·桑威根斯坦雙雙墮入情網。不久,親王夫人來到魏瑪,把自己的生命與李斯特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這以後,李斯特思想趨於消極,篤信天主教,1865年在羅馬梵蒂岡受剪發禮,成為修士。加入教會後,他寫出了主要的宗教作品,獲得了新的成功。
1875年,李斯特創辦了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並親任院長。
1886年,李斯特到拜羅伊特去看望女兒、瓦格納的遺孀科西瑪,在演奏瓦格納作品的音樂節期間逝世,終年76歲。
李斯特的目標是完美的抒情表達方式,用他所說的“音調的神秘語言”來表現精神狀態。他創造性地寫出交響詩的形式,使他的抒情有自由表現的餘地。
李斯特的作品遍及聲樂和器樂的各種體裁,但最重要的是13首交響詩、《浮士德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調鋼琴協奏曲和三集《巡禮的歲月》。
李斯特把標題音樂的創作提高到新水平,並在貝多芬、門德爾鬆和柏遼茲等的音樂會序曲的基礎上開拓出標題音樂的新領域,首創了交響詩的體裁。
李斯特在1848至1858年間,寫了12首交響詩,連同晚年所作的《從搖籃到墳墓》,共13首。這些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和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迥然不同,其目的不在於用音樂來描繪戲劇場麵或故事情節,而在於表現某種詩的意境或思想境界。
下麵試舉《塔索》說明之。《塔索》是13首交響詩之二,又名“悲哀和勝利”,是為紀念歌德誕生100周年而作,首演於1849年8月28日歌德誕辰紀念會上。
塔索全名叫托爾誇脫·塔索,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一生悲慘,曾因神經錯亂而被幽禁多年,晚年窮困潦倒,在意大利四處流浪。
《塔索》的樂曲的標題上,李斯特這樣寫到:
“最不幸的詩人的悲慘命運,曾激起當代天才詩人——歌德和拜倫的創造力。歌德的生涯是燦爛幸福的,而拜倫的深刻痛苦卻蓋過了他那高貴的身世。不必隱瞞,當1849年接受為歌德的戲劇寫作序曲時,我們從拜倫否請偉大詩人的靈魂所寄予的尊敬和同情中所得到的靈感,比從歌德作品中所得到的更多、更直接、更豐富。”
李斯特將該曲的主題音樂,取材於意大利威尼斯的船歌,這船歌正是以塔索的著名詩篇《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開頭幾行為歌詞的。全曲用主題和變奏的形式,結合三部曲式原則而寫成。
《威尼斯船歌》的旋律徐徐飄來,情緒抑鬱而悲壯,歌腔哀傷而嚴肅,像葬禮進行曲。
接著主題像一首夜曲,敘述塔索生前一些比較明朗的日子,這又像一首堅定而雄偉的進行曲,體現了詩人的崇高氣質。
音樂很快形成高潮,好像是歡迎詩人到來的熱烈場麵。然後轉入篇幅較大的小步舞曲,旋律美妙,富有魅力。它使人聯想到塔索在菲拉臘公國的宮廷舞會上,受到特別優待的動人情景。
接著,哀傷的船歌和夜曲式的旋律再次響起。那悲劇式的音調再次奏出時,銅管樂發出號召式的音響,弦樂齊奏出向上、奔騰的樂句,船歌的音樂主題變得充滿勝利,歡樂、熱烈的氣氛,顯示了塔索死後的光榮。
李斯特的交響詩《塔索》雖從歌德的戲劇得到啟發,但他的創作意圖並不是要表現後世文學家所渲染的這位16世紀意大利大詩人的生活故事,而是把塔索生前的苦痛和死後的榮譽作為鮮明的對照,顯示崇高的文藝事業的偉大力量和最終取得的光輝勝利。
所以說,李斯特的音樂交響詩並不去描繪具體的戲劇情節,而是從性格開始,著力刻畫基本人物的形象,即使在《浮士德交響曲》這樣多樂章的標題交響曲中,也是這樣。
李斯特給音樂注入了鮮明的個性,這是浪漫主義個性的具體體現。我們知道,李斯特是現代鋼琴技術創造者之一,他的鋼琴小品像他的歌曲一樣,具有真正的浪漫主義的抒情性質。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可以說是一幅幅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圖畫,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他的這些作品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的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
匈牙利有一種民族舞蹈叫“查爾達什”,由緩慢的“拉蘇舞”和活躍的“弗裏士舞”組成,反映匈牙利的吉普賽人時而鬱鬱寡歡,時而熱情奔放的性格。李斯特的大多數狂想曲都具有這種舞蹈的特性。
匈牙利民間音樂的調式、音樂、樂器演奏方式和民間說唱藝術的朗誦調,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的每一首狂想曲中。下麵,試舉一例說明之。在李斯特的狂想曲中,其中演奏最多的是第二、第六、第十五狂想曲。這些狂想曲作於1851—-1854年間。
《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運用匈牙利的民間舞曲“查爾達什”寫成。這種舞曲的主要特點是雙拍子,前半部稱“拉蘇”,速度緩慢,後半部稱“弗裏士”,速度迅急。
樂曲開始是緩慢的引子,它沉著有力而帶有宣敘調性,帶倚音的音調具有濃烈的匈牙利民間音樂的色彩。然後是“拉蘇”部分,悲愁的旋律充滿內在的激情,它唱出人民的悲痛、民族的不幸。
隨後,音樂變化反複,猶如鍾聲敲鳴不停。接著,速度加快,進入“弗裏士”部分,高潮來臨,猶如民間節日歡欣鼓舞的場麵。然後重整旗鼓,一瀉千裏.在振奮人心的沸騰氣氛中終曲。
《匈牙利狂想曲》第6首由四部分組成:l.“威爾本科什”風格的進行曲;2.生動的活潑的二拍子舞;3.朗誦調式的行板;4.熱烈歡快的“弗裏士”舞曲。
其中的“威爾本科什”是盛行於18至19世紀前半葉的匈牙利士兵舞曲,常於募兵時在吉普賽樂隊的伴奏下,由驃騎兵作宣傳鼓動演出之用。
《匈牙利狂想曲》第15首是根據《拉科西進行曲》加工改編而成。《拉科西進行曲》是由拉科西(1676—-1735)創作,經比哈裏加工的一首士兵舞曲。這首舞曲曾受到李斯特的讚譽。
這部狂想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是雄健的進行曲;第二段優美生動,和第一段形成對比;第三段發展為輕巧的華彩段;最後以氣勢豪邁的尾聲結束全曲。
李斯特的鋼琴曲色彩豐富,極富特點,像《愛之夢》,用鋼琴“歌唱”:
愛吧,能愛多久,願愛多久就愛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訴的時刻快要來到了。
你的心總得保持熾熱,保持眷戀,
隻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
隻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你就得盡你所能,
教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愁悶!
還願你守口如瓶;嚴厲的言辭容易傷人。
天啊——本來沒有什麼惡意——
卻有人含淚分離。
李斯特晚年的鋼琴作品中,還有一部《匈牙利曆史畫卷》,別出心裁地用音樂為匈牙利傑出人物畫像。其中有政治家舍琴伊、埃奧特活士、泰勒基、德阿克、詩人菲奧遼士馬蒂、裴多菲、音樂家莫鬆伊等音樂畫像。
李斯特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的許多作品取材於詩歌和美術,如從拉斐爾的畫《訂婚》、米開朗基羅的雕刻《思想家》、彼特拉爾卡的3首14行詩等中得到靈感,寫成了《巡禮的歲月》中的5首曲子。
如果說,柏遼茲的音樂語言接近於戲劇語言的話,那麼,李斯特的音樂語言可以說是和詩歌語言血脈相通的。”
今天,“李斯特音樂”的時代已成過去,但李斯特作為人和音樂家,仍然是一個時代的代言人。他說:“在藝術中,一個人必須以宏大的規模進行工作。”
他就是這樣做的。
再說中期浪漫樂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德國著名的歌劇奇才理夏德·瓦格納(1813——1883),也生於萊比錫的一個職員家庭,貧困的生活磨煉了瓦格納堅定不移的性格。
在瓦格納還是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後來,寡居的母親嫁給了路德維希·蓋耶。蓋耶是個有才幹的演員、劇作家和畫家,他鼓勵瓦格納發展藝術的愛好。
瓦格納在12歲時,開始學鋼琴,剛剛學了一些五指練習,就要試奏韋伯的《自由射手》序曲。後來從《自由射手》中得到啟發,立誌於歌劇的創作。
這位未來的作曲家師從管風琴師C.G.米勒,隻接受過6個月左右的音樂理論指導,幾乎全部是自學成才。1830年,他就寫出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序曲等作品。
1831年,瓦格納考入萊比錫大學,師從魏恩裏希學和聲及對位。由於生活所迫,20歲時,便放棄了在萊比錫大學學習的機會,在一個小歌劇院裏謀得合唱隊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