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閉目養神——中醫經絡養生的內涵
人身三寶“精氣神”,而現實生活中“久視傷精,久臥傷氣,久聽傷神”,中醫也明確提出上藥三品“神氣精”,閉目養神正是可以同時調補人的精氣神的方法,通過保養元氣、真氣和精氣,達到疏通經絡和任督二脈、修性固命、返璞歸真的目的,並且可以通過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天人相應的自然法則,達到儲藏能量、疏通經絡、調理髒腑的效果。由於調整呼吸,培養真氣而促進了細胞的新陳代謝,給機體各組織增加了活力,使各組織器官發揮了它們的本能力量,可以使各髒腑氣機通暢,從而改善了它們之間因互相製約、互相依存失常而產生的病理現象,通常會首先提升人體腎氣,再補充後天之本的脾胃之氣,然後輸送到肺而濡養全身。第二章
閉目養神——中醫經絡養生的內涵調補元氣的醫學原理
閉目養神根本目的是培養和蓄積人體的真氣和元氣,灌注任督二脈,打通全身經絡。《黃帝內經》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全身。”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一源於先天元氣,二是呼吸得來的氧氣與食物化生的穀氣,二者結合成為能量的來源。人先天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儲藏於腎。講究養生的人,就主張在先天元氣未耗盡之前,抓緊修養,一方麵盡量減少元精元氣的消耗、靜心靜養,另一方麵以後天充養先天,旺盛真氣,卻老複壯。
全身經絡暢通是元氣充沛的體現,人體的食欲會表現得旺盛,精神振作,髒腑的功能得到調整,健康狀況會得到改善,一些輕淺的病症在這期間就得到改觀;但髒腑的器質性病變則需要一些時日,需要真氣和元氣疏通病灶經絡後,排除病邪,才能徹底康複。在疏通經絡過程中,還會出現病灶反應,有時反應還會很嚴重。出現這些反應時應該認識到這是病灶反應的規律而不急不懼,更加刻苦地專心靜養,病症就會完全調治痊愈。等到身體各方麵的病狀都得到調治,十二經脈都比較暢通,全身反應才會逐漸平穩下來。反之如果病症沒有治愈,體內正邪相攻現象未消除,病灶反應就不會平息,這些都是在身體康複過程中出現的,這種境界是可欲不可求的,而是自然而然呈現的。
真氣運行的通路——經絡
真氣是先天元氣與後天水穀之精氣結合化生的基本物質,是人體活動的原動力,經絡學說則是中醫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靈樞·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因此有“治病不明髒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之說。故《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我們說經絡是人體真氣運行的通路,因為“經”有經過及路徑的含義,是縱行的幹線;“絡”是聯絡的意思,是經的分支,聯係著陰陽各經,微小的分支叫孫絡,密布於機體各部,起通達真氣、調補元氣的作用。
明朝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中關於“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著名論斷,即是親自實踐“返觀內照”靜養生的結晶。因此經絡在《黃帝內經》被稱為“經隧”,它是由各個組織間隙大小不同的隧道所構成,如肌肉、筋骨、神經、血管、腺體等,既有嚴密的分工,又有互相協調的作用。這些組織之所以能有節律地運動,必須依賴於經隧中源源不斷的真氣運行。
靜養可以培養元氣、貫通經絡,作為增強和恢複生理功能的主要手段。所謂經是指直行而較大的十二條經隧,這十二經絡和髒腑有著密切的聯係,這十二條經稱為正經,首尾相接,真氣運行其間,如環無端。另外還有八條叫奇經八脈,是十二經傳注的紐帶,如果把十二經比作大河的話,那麼奇經八脈就可以比作湖澤。所以十二經中元氣的盛衰,要靠奇經八脈來平衡,其中尤以任督二脈最為重要。至於絡則有十五,橫行於陰經、陽經之間,為十二經表裏配合聯係傳注的紐帶,絡之細微者叫孫絡、浮絡,就像網那樣遍布全身。
靜養就是通過放鬆身心,使真氣沿著全身經絡路線,內通五髒六腑,外達四肢百骸及84 000個毛孔,給機體的每個組織係統供應充足的能量,從而使新陳代謝旺盛,增強機體的生理功能,生命力日益旺盛,自然就會增進健康,預防疾病。
經絡學說是中醫指導臨床的一個重要學說,而真氣的調補和運行才是經絡活動的實質。真氣是生命的能量,經絡則是真氣的通路,二者是互相依存的,所以說經絡的活動實質是真氣的運行。
微循環係統與經絡通暢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經脈有一定的循行區域,而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把人體所有的髒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聯絡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中醫經絡理論中,經絡是運行氣血,營養髒腑肢節的通路,是機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現代醫學認為人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能量全部來源於血液,微循環係統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的經絡可能就是人體的微循環係統,經脈是微循環相對集中的區帶,絡脈是經脈區帶以外的微循環,穴位可能是微循環開放的集中點。經絡現象可能是人體微循環血管與支配微循環的神經係統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現。
中醫認為經絡的通暢與否,關係到人體的生死病康,“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指的就是經絡是否通暢,靜養能夠調補人體元氣而疏通人體的微循環(經絡),所以能治療疾病,有些疾病之所以頑固難愈,往往是因為微循環障礙很難打通。
靜養的根本原則——順其自然
靜養主要通過放鬆身心,一切順其自然而達到保養元氣、貫通經絡、燮理陰陽、調和氣血、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從而使身體內部的固有潛能得以挖掘,發揮自我調節、自我康複等一係列自我治療的能力,達到防病治病、開發智慧、美容健體、延年益壽的良好效果。
靜養通過全身84 000個毛孔的自然呼吸和能量交換,達到疏通經絡係統,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而獲得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效果。機體生理功能呈現趨於年輕化的變化,繼續鍛煉,仍以靜為務、順其自然,向煉神還虛的高級階段邁進,冀以達到長生久視、返璞歸真的終極目的。
善攝生者,通過堅持不懈的養生鍛煉,由後天返先天,腎氣源源不斷地灌溉腦海,整個身心都會發生全麵的變化。《丹經》說:“要得不老,還精補腦。”任督二脈就像天地的子午,任脈統攝諸陰經,督脈總統諸陽經,任督一通,十二經絡隨之而暢通,得到旺盛的真氣運行,陰陽平衡。
真氣運行為機體提供能量
人的身體是由幾百萬億細胞構成的,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等現象都是在細胞新陳代謝基礎上形成的,而促使細胞新陳代謝的動力就是從循環係統不斷地獲得養料和氧氣,通過細胞的代謝變化而產生能量(即氣化作用),這個能量就是中醫所說的真氣。
根據中醫理論,真氣在人體內的集中和運行,是有一定的規律和路線的,它沿著特有的路線有節律地充養全身,賦予各組織細胞生命活力,這就是十二經、十五絡、奇經八脈的活動實質,先天元氣集中運行於任督二脈,是生命動力的源泉。人出生以後,開始了外呼吸,用後天的生活形式代替了先天的生活形式,而後由於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節、勞傷等,先天元氣運行的道路便逐漸滯塞,甚至不通,這就使人體正常的真氣運行受到影響,身體逐漸衰弱,疾病乘虛而入,未老先衰。所以,根據生命的形成、生長的規律,注意後天調攝和鍛煉,培養本元,恢複先天元氣運行,就可以充分發揮機體的內在活力,增強自我修複、自我建設的本能,這才是抗病免疫、保健延年的最根本的辦法。
郭某、女、公司老總,2010年10月開始實施閉目養神法,通過靜養改善了健康狀況。因受到她的影響,她西安老家近40人都堅持做閉目靜養。令她感觸最深的是她的小姨,因為22年前腰和腿都受了傷,使其拄著雙拐都不能獨立行走,醫院的治療對她的病一直都沒什麼效果。她從2011年春節開始
做靜養,每天堅持2小時,同年4月初的一天早
上起來突然覺得腿有勁了,不用拄拐就
能走路了。
元氣——溫養人體的小火爐
元氣是隨著生命而來的先天之氣,即由元精化生出來的,所以也叫元,人在生活過程中,元氣不斷消耗,因此必須得到後天精氣不斷地補充,才能夠化源不絕。後天精氣是由口鼻攝取的氧氣和養料,隨著血液循環到達組織間隙被細胞攝取後,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的熱和能,為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故《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黃帝內經》認為,元氣是先天元精化生,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通達周身,推動五髒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的活動。元氣與精氣相結合,則為真氣,真氣所在部位不同,表現出來的功用也不一樣,“氣在陽即陽氣,氣在陰即陰氣,在胃曰胃氣,在脾曰充氣,在裏曰營氣,在表曰衛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在經隧的叫經氣。”《素問·離合真邪論》說:“真氣者,經氣也。”說明真氣的功用是多方麵的。
閉目養神就是根據陰陽互根、動靜相育、體用並存、保持動態平衡的生理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凝神調息,培養真氣,貫通經絡,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加強大腦皮質的自調能力,以恢複先天的生理機製,旺盛元氣運行,所以具有良好的保健養生功效。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故可概稱為生命活動的能量。精,秉受於先天,與生俱來,為生命起源的物質,真氣是生命的動力,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之所以能正常地工作,各盡職能,就是依靠真氣溫養賦於能量,否則,就沒有精的再生,也就神去身亡了,在後天的生活中,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為了積精全神,首先應以培養真氣為主。
靜以養生
相傳軒轅黃帝,曾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告黃帝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四五千年前人們就從“靜極生動”這一自然規律中探索到養生的方法。三聖治世以來,人民生活安舒,心地淳樸,當時社會形式單純,沒有過多的交往和幹擾,除了正常的生產勞動外,有充分的休養生息時間,每在清靜無為的精神狀態下,體內便產生有益的生理活動,對防病治病,增進健康,有顯著的效果。
《老子·十五章》中,具體說明實踐初始的條件,靜養過程中體內產生的一些生理變化,以及由衰返壯的修為結果,並指出要少浪費精力,這種既開源、又節流的措施,後世稱為黃老之道。
導引行氣攝生
老子主張無為,也就是要合乎道的自然規律,隻要虛靜,體內自然發生變化,深度入靜時呼吸極度平勻、深長,說明人的呼吸就像風箱,鼓蕩、推動真氣運行;呼吸似有似無,但是感到呼不完、吸不盡。莊子在攝生方麵很重視動靜結合,導引行氣並用,他說:“吹口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極大地豐富了行氣攝生內容,比以前的“靜以養生”更加積極主動。
《黃帝內經》真氣的理論,認為真氣運行,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和核心,通過真氣循經運行,克期通督,由後天返先天,恢複再生力,可以旺盛機體的自我調節、自我建設、自我修複的能力,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延年。
動靜結合顯奇效
動與靜是宇宙間事物運動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靜養則是有效地利用了靜與動的關係,促進真氣運行和元氣的調補,使機體更好地發揮生命活力,以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有動必然有靜,有靜必然有動。靜極生動,動極複靜。靜養追求的是外靜內動,即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形體屬陰主靜,真氣屬陽主動,隻有陰陽互根,動靜相育,形氣並存,才是一派生機活潑的狀況。
靜養就是使身體安靜下來,通過放鬆身心、自然呼吸而推動真氣運行,大腦皮質高度發揮它的調節管製功能,使內環境生機旺盛,從而防病治病;動養則是利用運動形式,導引真氣運行,用姿勢來調整自己的精神,排除雜念,慢慢地使大腦皮質由動而靜,旺盛機體的生理功能。前者是靜中求動,後者是動中求靜,達到的目的也不一樣,但動養則必須有靜養的基礎,動靜結合,效果才理想。
怎樣才算靜呢?我們所說的靜,就是使身體安靜下來,放鬆身心而達到自然呼吸,推動真氣運行,衝通任督,貫通經絡,靜養到一定程度,真氣在經隧中一刻不停地運動,這種內景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身體各部功能也都處於積極主動、生機盎然的狀態,因此,我們認為的靜是指對外界反應或思維活動暫時的相對的靜。
同樣人體的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靜下來休整生息,以利再動,比如練習華佗的五禽戲等,以合理的姿勢帶動呼吸,導引真氣旺盛地運行,練習到身氣合一、形神俱妙的時候,隻覺得通體輕鬆,心情愉悅,鼻息微微,一念不起,處於無我的狀態,站到那裏——動也不動了,充分表現出動極複靜的自然規律。總之,陽主動、陰主靜,自然界萬物正是在陰陽交替動靜之中生生不息地發展,早上陽氣升發之時,宜練動功為主;晚上陰氣降至之時則應以靜養為主,隻要真正把握閉目養神的動和靜,就一定能使機體產生大量“真氣和元氣”,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水到渠成獲得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