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讓身體愛上閉目靜養

閉目養神可以改變人體能量代謝,使能量消耗減少,能量代謝減弱,同時促進合成代謝,加強細胞生理功能,從而延緩衰老,可以改善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泌尿係統、血液係統的功能,起到防病延年的抗衰老作用。唐代藥王孫思邈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所以通過學習閉目養神可以首先實現健康的目的,老年人可以作到身心舒爽、不拖累人;中青年還可以開發智慧,培養治國和經營事業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和事業和諧,最終達到天地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第四章

讓身體愛上閉目靜養儲能量,促健康

現代醫學科學創造了許多先進療法,但對於機體中極其細微的微循環係統和微神經係統,及其伸向組織、髒腑最深層的疾病,往往是收效甚微,或極難根治。而這個難題的解決,恰恰是靜養的優勢所在。鬆靜的層次越深則境界越高,僅此而論,鬆、靜、自然可謂指導靜養習練的基本規律。

初練習者要做到什麼也不想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切不可急於求靜而用心去降心,用意去伏意,這樣反而會造成思想緊張。要做到鬆、靜、自然,第一步要做到周身放鬆,不緊張,不拘束,感到非常舒服;第二步要做到心無雜念,不管過去,現在、未來的瑣事,大腦完全休息;第三步要做到入於渾渾沌沌的狀態,內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做到入靜狀態。這三步(也叫三個層次)要逐步達列,不能強求,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能逐步做到第一第二步就不錯了,第三步作為目標、標準,但還是需要努力去達到第三步,才算真正做到“忘我”的入靜狀態。

 身體鬆靜,順乎自然

放鬆、入靜是靜養的基本要求,它既不等於一般的休息,又不能理解為疲憊和鬆弛。靜坐過程實際上為機體組織細胞及各種體液進行生理活動提供的自然狀態,因而鬆、靜又是閉目養生鍛煉的基礎,因為放鬆可產生多重效應及綜合作用,例如:寧靜效應、聚能效應、疏通效應、特異效應等。由鬆而靜,鬆與靜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鬆,見諸於身,靜見諸於心,鬆是靜的基礎,靜是鬆的效果;肌體一旦放鬆,內心便立即產生寧靜之感,謂之“體鬆心方靜”;靜是練精化氣,進而還神、還虛的先決條件,是印合、溝通宇宙及萬事萬物的鑰匙,也是人體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人天合一”的根本形式。

鬆與靜的關係密切,全身放鬆能促進入靜,而入靜後,也必然呈現全身放鬆,故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要伴隨著全身肌肉放鬆,使整個身體有一個舒適鬆快的感覺,同時還要消除緊張狀態,達到精神意識的放鬆。所謂靜,是指相對安靜而言,在呼吸方麵出入無聲,體會悠閑自得,在意識方麵強調放鬆心情,排除雜念,最終達到入靜。總之,鬆靜自然是靜養的關鍵,掌握得好,可以迅速獲得良效,掌握不當,往往會出偏差。

 心情舒暢,不意守

在靜養過程中必須強調情緒平衡,心情愉快,這樣才能促進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習練後都會有舒適和欣快的感覺。靜坐過程中的“不意守”是符合醫學道理的,因為如果精神高度集中意守某個部位或經絡的循行,而突然外邊有什麼響動,就會產生驚功,就容易出現瘀血導致出偏。出偏是一種病態現象,也往往表現在經絡的堵塞,所以靜坐過程中必須注意不要意守,這樣就不會出偏了。工作繁忙的人可以把手機、電話放在手邊,靜坐中也可以在功態下閉著眼睛接電話,通話結束後再繼續靜坐。

 麵帶微笑,美容養顏

“麵帶微笑”是練習靜養的一個主要環節,閉目養神法要求練習者要入靜,而全身放鬆、精神愉快、情緒放鬆,才利於入境,麵帶微笑則是鬆靜的前提和具體表現。麵帶微笑可以鬆開麵部肌群,促使唾液腺分泌津液。經專家研究證明,口腔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裏含有一種重要成分——表皮生長因子(EGF),其進入胃腸道,具有保護胃黏膜、營養上皮細胞,減少胃酸分泌,促進細胞再生作用。“麵帶微笑”是發自內心的微笑,隻有內心光明磊落,才能經常笑容滿麵。隻要大腦中樞神經接收到愉快的微笑的信號刺激時,顏麵表容的笑肌就立可放開,出現笑的表情動作。麵部放鬆,其他肌肉也相繼放鬆,更好地達到放鬆入靜的功效。

閉目養神美容養顏及其抗衰老的獨特效果,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得到廣泛的應用,靜坐中的調身、調息和調心具有調解或促進機體的免疫功能,以及各大係統的組織細胞功能、能量代謝的作用。練習者既可提高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功能,又能增強特異性細胞的免疫功能,還可提高體液的免疫功能,加上練習後唾液的增加,這些都能調節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發揮其抗衰老的作用。此外,閉目養神可以改變人體能量代謝,使能量消耗減少,能量代謝下降,同時能提高體內的三磷腺苷(ATP)水平,促進合成代謝,增強細胞生理功能,從而延緩衰老。閉目靜坐還可以改善呼吸係統、循環係統、神經係統、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泌尿係統、血液係統的功能,起到防病延年的抗衰老作用。

養出清醒的頭腦

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煉精化氣,精氣化神,煉神還虛”,在精氣神三寶中,養神尤為重要。莊子提出了“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才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的觀點,從而得出了“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生(神)之道也”(《莊子·刻意》)的結論,順著老莊哲學所開啟的這條思路,後代的養生家無不提倡“養靜為攝生首務。”

經常有人會問,為什麼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每天閉目靜養30分鍾,就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道理在哪裏呢?清代大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燕居》裏說:“養靜為攝生首務。”書中仔細分析了前人的靜養思想,從實際出發,給“靜神”賦予了新的內容提出“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他主張神宜相對的靜,認為神不用不動固屬於靜,而且用之不過,專一不雜,動而不妄動,同樣具有靜的意義。所以“靜神”即清靜以養神,清靜一般是指精神情誌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使真氣內存,達到心神平安的目的。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由於“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故神常處於易動而難靜的狀態。

那麼如何做到“靜以神藏”呢?

 心靜則頭腦清醒

中醫理論所講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維活動,包括神、魂、意、誌、思、慮、智等,主宰著人體生命活動的盛衰。“神”的正常與否,正如(黃帝內經》所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養生以求健康長壽,關鍵就在養神。中醫閉目養生即每日至少閉目靜坐30分鍾,放鬆身體和心情,主要包括練意和練氣兩方麵的內容,相當於古代的靜坐、吐納、調息、服氣等方法,其中的練意(又稱調心),即是放鬆心情、調整精神狀態,以達到促進神氣入靜的作用。故《黃帝內經》中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養生四要》也說:“人之學養生,日打坐,日調息,正是主靜功夫。但要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隻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見,中醫養生是以靜神和調氣為主要目的的一種鍛煉方法,而靜神又是養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常練靜功有清靜神氣的作用。

 抑目靜耳不累神

眼耳為人體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著神的主宰和調節。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若目馳耳躁,則神氣煩勞而心憂不寧。俗話說“閉目養神”,中醫倡導大家每天閉目靜坐30分鍾,眼睛要自然閉合,由於“目不亂視,神返於心,乃靜之本”,眼睛的自然閉合即垂簾,會使眼部穴位放鬆,鬆則氣血充足,也有益於眼睛的保護等。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此即是說亂視雜聽,則會使耳自過用不清,而耗傷神氣。老人由於閱曆萬千,思慮易起,故神更是易動難靜,《千金翼方·養老大例》針對老年人這一特點,強調指出:“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抑目靜耳二者,對於神氣來說,抑目尤為重要,因為“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說明了目視累心動神,所以靜神必先抑目的道理,當然,目不可以不視,耳不可能無聽,關鍵在於不要為了滿足私欲而亂視妄聽,使神氣不寧。

 凝神斂思聚精神

《素問·疼論》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而養神的重點又是清靜,清虛靜定,使神氣內藏而不外泄,不外耗,人體的生命活動才正常,不易生病,而能延年益壽。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裏所雲:“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現代人都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下奔波終日,精神和思想都高度緊張,不能放鬆下來,疾病也就隨之而來。《醫鈔類編》裏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與呂洞賓道長提倡“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的養心斂神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托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的。

所以,養靜實際是培養一種安靜的心情,即把安穩、安靜的心理狀態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隻有能肯定自己,悅納自己,喜歡自己的人才能靜得下來,才會不為外界環境所動,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業,表現出“名利於我如浮雲”的超然達觀態度。安靜的本身也是一種徹底的放鬆,在人生道路上,多少恩恩怨怨、多少榮辱貴賤,如今都像過眼的煙雲一樣,這時的心理,不正是一種輕鬆和徹底解脫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對人生的大徹大悟,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有的隻是一種平靜安寧的心態。

總之,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旺則百病不生。《淮南子》也講:“夫精神誌意者,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所以說,精盈、氣充、神全,是養生長壽的根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又在於養神。靜養生之所以能成為巴馬和如皋老人的長壽法門,也就是因為它兼顧了精、氣、神的調養,把龜蛇長壽的奧秘發揮到了極致,用一個“靜”字讓人體小宇宙與外界大宇宙完全契合,最終達到人體的三元太和境界及長壽的目的。

養神不避灸

“上工治未病”,既體現了醫學的本質,成書於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明確而係統地提出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醫學主張,開創了中醫“治未病”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在世界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深遠,至今仍代表著醫學的前沿學科和發展方向。元代醫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專列“不治已病治未病”一節,明確提出明“攝生”以治“未病”,指出:“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意思是有了病痛再救治,不如在沒有患病之前進行養生,要重視預防,未病先治。

 深刻理解“治未病”

中醫“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那麼簡單,實際其中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後防複。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發生之前,采取各種措施,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包括了既病防變,指早期診治根據人體陰陽失衡、髒腑功能失調的動態變化,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規律,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愈後防複則是指疾病初愈時,采取適當的調養方法及善後治療,防止疾病複發。

以現代所謂的亞健康為例,其往往潛伏著危機,需要通過靜養的綜合治療來預防。很多年齡在20~45歲的年輕人往往持續性或反複發作的疲勞、低熱、咽喉痛、肌肉痛、關節痛、頭痛以及心情煩躁不安、抑鬱等神經精神症狀為主的症候群。患者睡眠紊亂,休息質量差,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此外,還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如憂鬱、情緒緊張等,到醫院去檢查,又說不清是什麼病,這就是典型的亞健康。人們往往因為無法判斷它的確切疾病而忽視它,最終可能導致巨大的病痛和損失,甚至猝死。

我們通過靜養的方法,可以促進先天之本的腎髒和後天之本的脾胃的平衡,滿足我們體內氣血供應從而推動血液的加速循環,在靜坐過程中就可以起到預防疾病和挖掘體內潛伏疾病的作用,並衝擊潛伏的病灶、最終恢複健康。

為什麼有的人靜養後病好得快,有的人病好得慢呢?其實這隻能相對而言,一般來說,患者對靜養是相信的,又屬於比較敏感的,性格是開朗的,多做好事,還堅持天天練習的,病就好得快。其中是否相信是個重要原因,因為隻有相信才能接受好的信息。相反對閉目靜養治病抱懷疑態度,性格是遇事易怒,好生氣,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又不堅持練功,病好得就慢,治病的效果也往往不佳或沒有療效。

通過靜養病好了,指標正常了,身體也健康了,是否還要繼續練習呢?回答是肯定的,需要繼續練習。因為靜養的鍛煉,強健身體的效果是不能一勞永逸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肌體會不斷老化,加上外界環境經常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一些病菌、病毒對人體的侵害是無孔不入,隻有堅持練習,才能不斷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能力確保身體健康。另一方麵,靜養不僅僅是為了祛病健身,還要進一步開發智力,為人類、為社會服務。

此外,動養與靜養要相輔相成,有的人應以動養為主,靜養為輔。如有高血脂、高血壓病、冠心病、肥胖遺傳基因的人,身體胖、血脂高、腰圍及腹圍超標的人應以動養生為主,靜養生為輔。反之,血脂不高,腹圍、腰圍正常,體重不超標,無高血壓、冠心病、肥胖遺傳基因的人,應以靜養為主、動養為輔或交替進行。處理好動養生和靜養生的關係,才能達到精力好又能延長壽命的最佳目的。

 扶陽長壽選艾灸

病入骨髓和病入膏肓是一個概念,扁鵲說人病入骨髓時,司命之神也,沒有辦法進行救治,可見奇經八脈和骨髓有病,那就是最嚴重的了,因為沒有任何藥可以入奇經八脈。這類病基本上就是指現在所說的疑難雜症,即現代醫學沒有很好治療方法的疾病。在古代有一個方法叫灸法,就是把點燃的艾草直接放在穴位上燒,並要燒到一定的數目為止,通常選三個穴位:膏肓穴,主治人體的上部心肺及全身的病;中脘穴,主治中上焦的病;關元穴,主治中下焦的病。中國傳統的治療方法叫“針石湯火”,這個“火”指的就是灸法。古代是拿灸法當做養生藥法來進行的,每年都要在身體的某些穴位去重灸,最終達到養生的目的。

很多疾病,特別是仍沒有有效治療方法的一些病,可以選擇用灸法治療。但是灸法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比如說氣血特別虛弱的人,就不適合選用。熏是可以的,比如八九十歲的老人突然出現腹瀉,吃藥、紮針也不太方便時,就可以用隔薑灸治療。膏肓是可以灸的,就是要患者趴在椅子背上,把整個身體弓好,把膏肓穴打開,然後把艾炷放在上麵,灸到一定妙處的時候,就像有一股熱水“嘩一下”流下去的感覺,你會感覺到身體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舒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