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精氣平心百毒不侵

在日常工作生活及閉目養神過程中身心的放鬆非常重要,國內外眾多的研究已經表明,心理調節對心身的健康重要性是非常明顯的,可以改變人對疾病的傳統錯誤認識;首先可以明顯地改變對疾病的恐懼情緒,對提高身體免疫能力,減輕或消失疾病症狀,改善體質,延長生命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五章

精氣平心百毒不侵修身更要修心

在靜養過程中除了要修身,更要修心,包括修平常心、慚愧心和智慧心。一要修平常心,就是青菜豆腐常吃不厭,布衣粗服常穿不惡的心;是嗔憤驚怖常受不苦,世樂俗趣常有不迷的心。平常心就是當吃飯時就吃飯,當睡覺時就睡覺,當歡喜時就歡喜,應該說話時就直言不諱,應該做的事就圓滿完成,應該聽話時就以教奉行了,也就是以真實的、平等的、平常心來待人,應該怎樣就表現怎樣的心,即不虛驕作態,又不虛偽欺世,以一種真實自我的流露。二要修慚愧心,就是時時生起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自己的心,做人常常覺得對不起人,對不起自己,他一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三要修智慧心,我們的這顆心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不受時空影響的,隻要能夠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聞,不貪利養,讓心靈清淨無垢,那麼紅塵是非都不能難倒我。

 培養安靜的心理狀態

培養安靜的心理狀態和心情是靜養最為講究的東西,本方法是把安穩、安靜的心理狀態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的,隻有能肯定自己,悅納自己,喜歡自己的人才能靜得下來,才不會為外界環境所動,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業,表現出“名利於我如浮雲”的超然達觀態度。安靜的本身也是一種徹底的放鬆,在人生道路上,多少恩恩怨怨,多少榮辱貴賤,如今都像過眼的煙雲一樣,這時的心理,不正是一種輕鬆和徹底解脫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對人生的大徹大悟,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有的隻是一種平靜安寧的心態。

 良好的心態

精神意誌活動,是五髒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誌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製自己的精神和髒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髒篇》說:“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禦”“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誌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以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

要具備良好的心態,首先要有好的情操,好的情操就是要具有犧牲、奉獻、忍耐、慈悲、公正、無私、誠信、淳樸等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裏沒有這些美德,就是此人沒有好的情操。二要有慚愧之心,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一個人能夠時時仰無愧於天,俯無詐於人,則此人的道德就幾近於圓滿了。三要有容人雅量,語雲:“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眾流,所以才能成為大海;空虛容納森羅萬象,所以才能成為空虛;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諺雲:泰山不辭土壤,所以泰山才會高大;大海不撿細流,所以大海才更寬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不容許他人存在?不能明白這個道理,互相猜疑,隻憑私怨、嫉妒,是不會有大的事業發展的。如能做到以上三點,則進德修業,增功加慧不為難也。

 莫因善小而不為

“真善美”三個字,核心是善,正是人類有了善,才使人成為真正的人,而區別於動物。中國傳統文化是特別講究善的,就是講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做善事、行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古人教導我們的,“莫因小善而不為。”有人說,我也想做善事,做好事,但我要做大好事,大善事,這樣才有意義,才是真正的善事、好事。其實大謬不然,做小善事小好事也是善事,凡善事好事它們在你的人格上引起的後果是並無二致的。所以,有人認為小善而不為,那是沒有道理的,小善積大善,大善化小善,尤為重要的是小善中有大善,大善中有小善,實際的情形也是如此。而且尤為要緊的是,靜養的同時必須在不斷地做善事,哪怕是處於做小善事的過程中,才能實現人格的完善,達到生命的實現。人多做小善事,隨時隨地都會想到要做好事、做善事,這也是漸修的過程,隻有不斷地做好事、善事,靜養者才能達到最後的大徹大悟。所以,每個習練者切記,莫以小善而不為。

治病不療心,等於扔黃金

精神保養在攝生方麵非常重要。《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不知禦神,務快其心”是早衰的原因,精神與健康有著密切關係,精神活動能夠影響人體氣機——一個人,心情舒暢則氣機流暢,氣血調和,身體健康;若情誌失節,或精神刺激過於強烈,可以使氣機升降失常,髒腑功能紊亂。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就是“七情”過極引起的氣機失常。氣機失常則致氣鬱、氣滯,進而又可導致氣滯血密,氣滯水停,氣鬱化火,變證叢生。故《素問·舉痛論》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說。

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是客觀事實,已被現代科學所重視。精神保養第一要加強思想意識的修養,進行“修身養性”。要求做到“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顧,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問·上古天真論》)。這就要求人們,不要貪圖私欲,少欲才能心安,沒有奢欲才能“皆得所願”,要滿足生活現狀。如果一個人整天追求超越客觀條件的個人享受和名利地位,怎能“皆得所願”呢?怎能不勞神呢?此外,還要有樂觀主義精神,要熱愛勞動。隻有這樣,才能守神而無懼,形勞而神怡,才符合養生之道。第二,隨著季節變化,進行“四季調神”也是精神調養的好方法。第三、如能結合呼吸導引等進行“入靜”狀態更是一種精神保養的有效方法。總之,精神保養的關鍵是“恬裕虛無”“精神內守”。《素問·遺篇刺法論》說:“人神不守,非達至真。”《靈樞·通天篇》指出:“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遵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心理致癌的新論據

中醫學從整體觀出發,認為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主要是由於正氣虛損、陰陽失衡,髒腑功能失調,留滯客邪(致病因子),致使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膠結,蘊鬱成腫瘤。癌瘤的生長又會進一步耗損正氣,正不遏邪則又助長了癌瘤的發展。迄今為止,人們已經發現眾多的環境因素與癌症的發病有關,與此同時,科學家們的研究還表明,心理因素同樣可以成為癌症的誘因。50年代中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萊西曾對一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作過調查,他發現這些患者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從童年時開始便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他們或早年喪母,或青年失戀,或中年喪偶,或老年失子。所有這些精神刺激,使他們變得沉默寡言、孤影自憐,對生活失去信心,對工作缺乏熱忱,進而抑鬱悲傷、情緒緊張、精神壓力沉重。美國一學者曾對8 000名癌症病人進行調查,其大多數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都發生在失望、孤獨和其他沉重打擊與精神壓力頻繁發生的時期。我國也有調查資料表明,許多癌症患者發病前半年有較大精神刺激,其比率超過50%以上。

心理因素為什麼能引起癌症的發生呢?根據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緒能對機體免疫功能產生抑製作用,從而影響免疫係統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功能。在健康者的體內,雖然正常細胞也存在著發生突變而成為癌細胞的可能,但人體的免疫係統能在這些細胞增殖之前,及時地將它們破壞和消滅。但是,如果人的情緒或其他心理因素長期不好,則會降低體內的免疫功能,從而對癌細胞的肆虐束手無策。因此,一個人能夠經常保持豁達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緒,培養和維護健全的人格及社會適應能力,對於預防癌症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誠如美國得克薩斯州州立癌症研究所所長約翰·卡茨伯格所說:“如果人們從兒童時期就學會克服緊張心理的話,癌症的發病率就會相應地降低。”

 妒忌之心不可有

嫉妒的心理,簡單說來,就是人對別人的某些方麵高於自己時所產生的一種羨慕、惱怒、無奈和悲傷的心理。嫉妒仍然產生於與別人的比較,人正是在比較中才看到了別人高於自己的地方,才羨慕,才惱怒、才無奈、才悲傷、才產生嫉妒心理。一個嫉妒別人的人,他首先在心理上就是一個弱者,一個自卑的人。正因為他自卑,所以才嫉妒,而嫉妒對人的傷害遠甚於其他不良心理,應加以克服。

兩年前一位好朋友帶著妻子到我家問病,下午2點他的33歲的妻子剛剛在體檢時被高度懷疑患了甲狀腺癌,醫師建議開刀取樣,然後再根據化驗結果是良性還是惡性而進行針對性手術。根據我的診斷,他妻子實際主要問題在肝氣不疏,由於工作、家庭等方麵的不如意,加之長期加班熬夜,造成肝膽經的氣滯血瘀,從而影響到頸椎、頭部供血及導致子宮的肌瘤(2.6cm),如今表現為甲狀腺的影像異常,而實際跟頸椎經絡(膽

經風池穴)不通有很大關係。讓我頗為感慨的是,他妻子是國內某重點大學的年輕副教授,工作非常令人羨慕,因為工作要強、長期加班熬夜,加上無法排解工作、生活中碰到的不如意,長時間使得肝膽不能得到恢複,造成三焦和內分泌的紊亂,而這樣的情形在我看過的病人中還是占大多數的。對此內分泌科白教授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的重要因素。”從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就診時的主訴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

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

神持續緊張,與發病更有密切關係,而農村

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就較少。

自古重視的情誌致病

《黃帝內經》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即情誌致病往往是先傷人體的陰陽,後傷形體,所以七情致病,有別於外感六淫。六淫傷人多傷形體,而情誌致病,多先傷人神氣,再傷形體。情誌致病的機製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運行障礙、髒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

 情誌致病五大類

◎ 陰陽失調。《黃帝內經》說情誌過激,可損陰傷陽,又說:“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中醫認為陰陽協調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陽破散可導致疾病,“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所以七情致病必須高度重視。

◎ 先傷神,後傷形。《彭祖攝生養性論》說:“積怵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魄神散矣,喜怒過多,神不歸定;憎愛無定,神不守形”,說明七情太過,能使人精神異常,這裏所說的魂魄都是屬於精神活動的一種形式,其中魄是一種本能的,非條件反射性的感覺和動作,包括聽、觸、視、痛覺,以及肢體某些動作;魂則是神的一種活動形式,如果離了神的支配而單獨活動,便表現為夢遊、幻覺等。所以情誌太激不僅傷神,亦能傷形。

◎ 損傷髒腑。《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具體地說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而臨床上並非是一情隻傷一固定髒腑,既可一情傷幾髒,又可幾情傷一髒。比如大喜傷心,而《黃帝內經》又提出:“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是說一切不良情緒都能影響心髒,由於“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所以心受傷人體的整個功能則都會受損。

◎ 氣機紊亂。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而情誌致病,首先是擾亂氣機,這裏的上下,說明氣機升降失常;這裏的結,說明氣機鬱滯,運行不暢;此外,消、緩、亂,亦是氣的運行障礙。可見,七情太過對於人體氣機的影響是很嚴重的,“百病生於氣”,即許許多多疾病的發生皆與七情刺激,引起氣機失常有關。

◎ 精血虧損。《黃帝內經》說暴怒可致血隨氣逆,發生嘔血,恐懼太過,五髒所藏之陰精失去統攝,耗散不止。《醫學入門》也指出:“暴喜動心不能主血”,意思是過喜則使氣血渙散,血行不暢,也可耗傷心血,影響食欲,造成氣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虧損。

 心病宜靜養

閉目靜養其實是一種精神統一的“入靜”狀態,可以起到淨化心靈的良好作用。近代醫學家們設計了多種心身療法,如精神分析療法、自我暗示療法、漸進鬆弛療法、自律訓練法、森田療法、形象控製療法等,都是提供一種有效調控自心的技術,鍛煉人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以一種明智的態度積極主動地應付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佛教醫學養生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一個流派,講究醫患之間在心靈溝通的境界下進行氣意神合的操作。科學養生是根據患者靜養時經脈流注的時間、狀態進行調理,其韻味更為渾厚,感受深遠,妙不可言。

對機體與情誌間的辯證關係,《黃帝內經》同樣具有一定的科學見解。《素問·六節髒象論》認為“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是說明機體對情誌的決定作用;而《靈樞·本藏論》所指出的“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則旨在表明情誌對機體的調節功能。《黃帝內經》認為情誌活動乃人之正常生理功能。但若太過,可能造成內髒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從而導致疾病,如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因而十分注重通過調節情誌,以有助於消除病理變化,恢複生理功能。

中醫學中雖然沒有“醫學心理學”“心身醫學”等名詞,但是卻有極其豐富的相關內涵,《黃帝內經》的182個篇章中,論及醫學心理學者占67.7%。中醫學強調“形神合一”及“心身合一”,因而心身相關的思想始終貫穿在中醫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養生等各個方麵。曆代醫學對此也極為重視,“心身合一”或“形神合一”是中醫心身相關思想的核心,是中醫學對心理與生理、精神與軀體間的關係的最準確、最完整、最精辟的概括。中醫在醫療實踐中,曆來視患者為有機整體,此整體既有其自身心身的變化,又有大自然的影響而發生的變化,故其醫學模式2 000餘年來一直為“時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西方醫學自20世紀70年代才改變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

西方醫學模式改變以後,在醫學心理學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治療和測驗方麵,都發展迅速,醫學公理學已成為醫學中的一個專科(不等同於精神病學)。相比之下,中醫學這方麵的優勢亟待發展。近年來因心理因素所致的健康問題,如抑鬱、失眠、疲勞、氣血瘀滯與心理障礙等日益增多,心身疾病如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胃潰瘍、哮喘、一些皮膚疾病與癌症等的發生,也是形勢逼人,如果隻治身而不治心,不注意情誌養生,則屬於揚湯止沸。

 本是同根生——告別高血壓與胃下垂

脾主運化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把胃所消化的食物,將其中的精微部分吸收、輸送到心肺,通過心肺而營養全身;二是運化水濕,調節水液代謝,把飲入胃的水液中的精微上輸到肺而再輸全身。上述這兩種運化的特點都是上升的,所以脾主升清氣。若脾氣不能升舉而下陷,即可導致泄瀉或內髒下垂諸症。中醫認為胃下垂主要機製是“中氣下陷”,從而易致肝氣橫逆,日久腎氣虧損,閉目養生可使三焦氣機通暢,促使脾胃水穀運化功能的健旺,同時也可心神平和、肝氣調達。由於中焦氣機通暢、脾胃功能增強,精微物質得以下儲於腎,因而腎陰腎陽得到充實,腎陽又可鼓舞脾陽,中氣由此壯威,機體逐漸增強。靜坐過程中能解除情緒對胃的擾動,在功態下大腦也可獲得保護性抑製,從而促使機體各係統之間的功能調整和恢複,因此,在靜坐過程中可增強胃腸道的蠕動,從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有利於胃體張力的產生和恢複原位。

胃下垂通常是由於不愛運動造成的,很多人吃飽飯後就馬上坐下來,最易形成胃下垂,很多司機和辦公室工作人員通常都易患不同程度的胃下垂,特別建議司機同誌,吃飽飯後最好不要馬上開車,能夠在座位上閉目靜坐40分鍾就可以很好地防止胃下垂,辦公室工作人員飯後也不要馬上睡覺和工作,如果能夠閉目靜坐40分鍾,不但可以預防胃下垂,而且還可以治療職業的頸椎增生等。

高血壓病屬中醫學“眩暈”“頭痛”“肝風”等範疇,從曆代文獻的記載可見其病因、病機複雜,但病之根本為氣血陰陽失調,病位在肝、腎、心、腦,其中以肝、腎為主,病機為本虛標實,早期以肝腎陰虛為本,風(肝風)、火(肝火)、痰(痰濕)為標,繼而陰損及陽,終致陰陽兩虛,髒氣衰微。

高血壓病則是一種以全身動脈壓增高為特征並伴有心血管,腦腎等器官功能或器質性異常的全身性疾病,閉目養生可調節和改善心髒功能及血管微循環態,提高機體對負荷的適應能力,這利於冠心病減輕症狀,緩解心前區疼痛、增強體質,對心力衰竭病人,心髒神經官能症等有改善作用。高血壓病的發生主要由於風、火、痰以及虛損“七情”等因素引起陰陽氣血平衡失調,表現為“上實下虛”、肝陽偏盛,上實為肝火上擾氣血逆衝於上,下虛為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致使肝陽偏盛。靜功治療高血壓病,使病人身體放鬆,有利於消除緊張狀態,緩解人體對外界不良刺激的反應,促使氣血運行疏暢和人體內部功能的調整,改善大腦皮質功能,發揮其調整身心活動的主導作用,恢複機體的陰陽動態平衡,改善“上實下虛”征象,使病人較高的血壓得以調整,趨於正常。

中醫學所講的高血壓病通常是指表現出來的血壓高或者因為先天腎本不足造成的血壓上升而導致的頭暈、心慌的現象,這實際不是真正的血壓高,無非是因為氣血不足致使腎功能不足和肝髒造血功能不好,無法輸給我們的腦循環係統,也就是腦供氧和腦部微循環係統不能正常的工作,這樣引起血壓上升而產生頭暈、心跳過頻等現象。

對於有這種現象的人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閉目養神(每天至少應該在1個小時以上),當然這種病人往往會碰到衝擊病灶的現象,即在原來不靜養的時候,血壓偏高,通過靜養以後可能猛然高起來了,甚至是高得可怕,這實際上是我們在閉目養神治療機製中談到的改善過程,或者說是衝刺過程。因為在靜養過程中促進和推動我們體內的血液加速循環和運動,以前身體是腎本不足,無法形成加大對心髒的供血和使造血功能暢通的勻速運動過程,通過靜養就能夠加速氣血運行的速度和力度,造成血壓升高,有的可能高得很厲害,會感覺有些承受不住,這個時候就需要正確對待,該吃一點降壓藥,然後還是要堅持刻苦地去習練,最終從根本上改善高血壓的病症。

包頭的趙某,堅持中醫經絡養生2年多,血壓由原來高壓160毫米汞柱,現已經降至140毫米汞柱;原來頸椎經常難受,現已好轉;原來10個手指頭6個麻木,現已經好轉,基本上不麻了;小腿原來也是又涼又沉重現也有好轉,一直沒再犯過。

石某是包頭市青山區人,20歲時得了胃病,幾乎每天胃都不舒服,經常發脹、反酸水,吃得過於豐盛就會嘔吐,每天不能斷藥,人也特別瘦,沒精神,也不能正常工作。去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問題,長期下來,石某心情很不好,總愛發脾氣。1996年經朋友介紹認識楊老師後開始靜養。第一次坐完1.5小時後,感覺胃舒服多了,從此以後每天上午習練3小時,下午習練3小時,經過1個月左右的時間,胃再也沒出現過痛感,而且人也精神了,脾氣也好了,在他的帶動下,全家人都和他一起開始了靜養,現在全家人的身體都很好,家庭也很和睦。

心身療法與科學七大法則

中醫認為情緒波動,容易生病,精神愉快,才能身心健康。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要給自己建立一個“君子坦蕩蕩”的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現代醫學模式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與社會、心理和生理學三個方麵的因素有關,任何心理活動的產生,都有其生理基礎,心理上的每一變化,都能引起心率、血壓、呼吸、代謝和體溫等方麵的複雜生理變化。例如,憤怒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悲傷時腸胃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食欲銳減。這是因為神經係統和體內各個器官是支配者。所以,在我們皺眉、瞪眼、切齒之時,身體內部也在“倒海翻江”。由於心理的變化必然帶來生理上的變化。如果情緒的變化是短暫的,生理變化的影響僅僅是功能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常處於消極或緊張的不良心理狀態之中(焦慮、抑鬱、恐懼等),就可能使體內器官和組織出現器質性的病變,導致心身疾病的產生。要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積極性,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三大係統功能的自我調適,在重視切斷形成心身疾病的惡性病理循環,重新建立起恢複健康的生理循環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過心理治療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

 科學七大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