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複驗證麥凱伊的實驗中還發現,限食鼠群幾乎不患腎髒病和心髒病,還表現出較持久的智能,鼠毛既多又有光澤,體內血糖含量也比較低。故據此推測,人類采用節食的方法壽命可延至120歲。

為此美國還對猴進行同樣的實驗,讓100隻猴飽食,另100隻節食。10年後觀察,飽食組:①肥胖多;②脂肪肝多;③冠心病多;④死50多隻。而對照組(節食組):無肥胖、脂肪肝、冠心病等症發生,隻死亡12隻。這個實驗同樣很有說服力,且采用的是靈長類動物、更接近人類。

另外,美國阿肯色小石城,有個世界上最新奇的實驗室(如今已是世上最大的動物實驗室基地)。從大量科學實驗中發現,老鼠如果飲食減少70%,可延壽50%。以此推算至人則可延壽至120歲。這麼看來,人短壽的原因是吃多了。

少吃長壽,無論老幼。已證明出生後不久限熱量的鼠壽長,近來首次發現(2004年3月)老年後才限食同樣長壽。加裏福尼亞大學進行了試驗,19個月齡的鼠(離死僅幾個月)限食僅二月,腫瘤少了,壽命長了。所以說節食,是預防老年病,延緩衰老達到長壽目的的有效方法。

二、“生物圈2號”的節食效應

設置於美國西南部亞利桑納州的“生物圈2號”,於1993年發出關於頭6個月試驗的第一份科學報告說:限製飲食有益於身體健康。1991年9月26日進入“生物圈2號”的研究人員共4男4女,他們與3 800種動植物為鄰,頭6個月攝取的熱量每天約7 536.24千焦(1 800大卡),比所希望的10 467千焦(2 500大卡)約少了25%,含脂量不足10%,卻產生了有益於身體的良好效果:體重減輕(男降16%,女降11%),血壓降低(降18%),膽固醇下降,由原來的200多毫克/升降至130毫克/升(下降35%),節食對減肥很有效,而肥胖可導致短壽。細胞死亡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而輕微饑餓會激發體內的潛能,使細胞免於死亡。

三、基因證明節食延壽

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人類基因組的研究,這就由過去的零打碎敲地研究單個基因,發展到對全部基因(基因組)的全麵研究,執行“人類基因組計劃”(HGP),並於2000年6月26日宣告完成。這中間也有關於節食與“長壽基因”的研究。人的細胞核中染色體是由DNA構成,染色體末端(稱為端粒)上的堿基(它是形成DNA的最小單位)隨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而逐漸縮短,即丟失,到一定時候(染色體端粒耗盡)細胞不再分裂即死亡。節食可以有效地延長端粒縮短的時間,從而延長壽命。這一揭示為節食延壽找到了分子機製,使許多原來不相信節食延壽的人,也加入了節食的行列。

四、節食延緩衰老及抑癌機製

1.節食延緩衰老的機製 熱量攝入多,引發肥胖,由此可導致一係列的慢性病。

20世紀圍繞限熱(限食)與健康關係進行了研究,不僅打破一般營養學規律,帶來了理論與實踐的影響至今仍難以估計。限食是指提供的總熱能在實際需要以下,但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必需供應充足。

1915年,Osbome首先發現限食可延長大白鼠壽命。20年後美國康奈爾大學營養學家MeCay對小白鼠限食,有明顯延壽作用,引起廣泛興趣。尤其是近幾十年深入地研究,普遍認為限食可延壽,而且能提高免疫力,減少外來化合物毒性和致癌性,降低增生性及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率(含各種癌)。還可以提高動物學習、記憶的能力、某些耐受力、抗氧化能力等,涉及麵很廣。

大量研究證明,限食可延長幾乎所有試驗動物的壽命。這是為什麼呢?為解釋這一現象,現在有多種假說:①生長發育減慢學說;②體脂減少學說;③代謝率降低等等。以上說法均有正確的一麵,但不能從本質上揭示其機製。從分子生物學入手才能有根本的正確認識。

(1)影響基因表達,年增DNA穩態能力下降。DNA極易氧化損傷,自發突變是細胞衰老的重要原因。限食可增加DNA的修複活性,可延長DNA多聚酶隨年齡的增加而產生的下降,維持基因的穩定,減少自發突變。

(2)影響蛋白質代謝及抗氧化酶活性。

(3)影響糖代謝。

(4)影響細胞的增繁。

(5)可阻斷β-腎上腺素受體隨年齡增加而造成的增多;

(6)阻斷腦中紋狀體多巴胺受體隨年齡增加而發生的損失。

(7)使三磷酸肌醇合成維持一定水平。

2.限食抑癌機製

(1)影響致癌原體內生物轉化;

(2)影響癌基因表達;

(3)增加了免疫調節功能;

(4)提高皮質酮水平;

(5)促癌細胞凋亡。

五、“節食祛病”表現在哪些方麵?

根據現代科學研究,節食有下列好處:

1.保胃腸、促食欲 節食使食物利用率提高,利用更合理,並長期保持好胃口,吃得香。

2.防胖減肥 節食是最好的“收支平衡”,不存在或少有營養的多餘和過剩,當然就不會出現儲存過量的脂肪而發胖。

說到底,肥胖者絕大多數是吃多了(除了病理性肥胖者以外),而且有不少人對食物有特別的親和力。例如胖子進食的特征是:過食、吃得快(更容易胖),用“泔水桶”來形容也不為過。因為他們遇到好吃的,就多吃;遇到沒吃過的,要吃;見喜歡吃的,也是吃。孩子考試吃,朋友結婚吃,就連死了人,也是吃。餓時吃,不餓時也吃;高興時吃;不開心時吃;緊張時吃,看電視吃,睡前還要吃。這樣無限製地吃,哪有不胖的道理。

吃得快是肥胖者的誤區之一。選擇的食物塊大,每一塊又吃得快,咀嚼少,單位時間內吃的塊數多,狼吞虎咽,囫圇吞棗。在幼兒園吃飯,不到10分鍾飯菜就全下肚,一定是小胖墩。

當餐桌“清潔員”是肥胖者誤區之二。尤其是家庭主婦,當媽媽的,差不多就是家庭的“泔水桶”。為了保護您的心髒,拒做餐桌“清潔員”。①不吃剩:剩下的菜,大家分分吃,不要獨自一人“包幹”。②心髒病為什麼女性比男性多,這是因為中國人的風氣,凡餐桌上吃不完的,都進了母親的肚子,還有不發胖的?

在這裏應該學習瘦子的飲食習慣——他們不會多吃一口,吃不掉的就倒,總比吃到肚裏生病好,想通了也就沒有可惜的了。

肥胖的誤區之三是光吃菜不吃飯。不知道菜裏油(脂)水多;有人認為吃魚沒有油,可魚是高油煎出來的,含軟脂肪;有人說我隻喝魚湯,要知道魚湯也是高脂熬出來的。

為了減肥,必須改變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誤區。這方麵應該學學宋美齡的減肥原則,她長壽活到103歲。一輩子堅持先稱體重後吃飯,隻要體重一超標,立即調整飲食,少吃。而不是等胖了以後再減肥。

3.防病、防癌 過食的食物就是毒素,而節食可以使毒素降低到最少,並有利於將毒素及時排出體外和利於排盡。

英國有人發現,致癌的原因是因為兒童時期的暴食。調查了4 000個小兒的飲食狀況,並追蹤至成年,發現童年暴食者,四五十年中,有5%死於癌症(排除吸煙及環境因素)。這個結論,對於那些無限製地滿足兒童暴飲暴食的父母們敲了警鍾;對後代的一生負責,就要避免暴飲暴食。

節食可有效地降低血壓,可作為高血壓防治的一項措施。日本的實驗顯示,頭兩周熱量控製在6 300~7 100千焦,兩周後又降為3 300千焦,節食者血壓降了0.800千帕,血管舒張素增加了31%,前列腺素增加了34%。

日本專家甲田光雄根據臨床實踐證實,現代醫學感到棘手的胃下垂、慢性胃炎、潰瘍病、結腸炎、哮喘、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疾病,肥胖病以及習慣性便秘等疾病,均可用節食法取得滿意的療效,可稱為“節食療法”。

4.抗衰、延壽 從麥凱伊實驗後,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吃不飽的老鼠活得長。當你從餐桌旁站起來,還想再吃一點時,正說明進餐的量已恰到好處了。這是向習慣要壽命的好辦法,“每餐少吃幾口,能活九十九”。

5.益智、防呆 吃得太多,會使人變傻,“從小傻吃,到老吃傻”。吃得太多會損傷大腦,使大腦早衰,因為飽食後腦中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含量會增加數萬倍,此因子可導致動脈硬化。貪吃會降低大腦的血流量,使身體裏大量的血液,包括腦部血液都調集到胃腸道。故飯後常感到昏昏欲睡。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腦血管病、腦梗死患者成倍增加,生活改善,飽食者增多是一大原因。

嚴重的貪吃會抑製大腦智能區域的生理功能。主管腸道消化的自主神經中樞,因過量貪吃食物而長時間興奮,就會引起與其毗鄰的語言、思維、記憶、想像等大腦智能區域的抑製,久之則人變呆傻。而半飽狀態對自主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係統是一種良性刺激,可調動人體本身的調節功能,使內循環、內環境均衡穩定,免疫功能增強,神經係統興奮與抑製趨向於平衡,從而提高抗衰抗病能力。

6.健膚美容 節食可加速腸道內代謝物的排泄,使胃腸對攝入的食物在不超越處理能力範圍內進行分解、消化,這樣就不易產生便秘;增加腸道蠕動,每天清晨可排便通暢。這樣皮膚等組織對代謝產物的外排也會進行得很正常。皮膚是對養分、水分最敏感的器官之一。機體運轉正常,臉部及其他部位的肌膚就會變得紅潤,黑斑及粉刺也會不治而愈或消失。節食還可使人體充滿活力,不易疲勞,頭腦清晰、記憶力增強,緩解緊張等,這些都是人的“神氣”的表現,而“神氣”正是人深層次美的表現。

7.防骨質疏鬆 過去認為造成老人骨質疏鬆(已占老人的1/3)的原因是由於攝取鈣質的不足。美國著名生理專家彼約格·巴爾教授的研究表明,如果平時不注意節食,僅靠攝取含鈣豐富的食物是難以收效的。鈣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極其複雜,它受各種激素的影響,尤其是受降鈣素和甲狀旁腺激素的影響。這兩種激素呈雙向調節作用,降鈣素的作用是使血液中的鈣沉著於骨骼之中;而甲狀旁腺素的作用則與之相反,它使骨骼中的鈣返回血液之中。如果體內的甲狀旁腺素增多,就易使骨骼過分脫鈣而造成骨質疏鬆。

巴爾教授仔細研究了不同食量對小鼠體內甲狀旁腺素含量的影響。結果發現,自由飽食組的小鼠,隨著年齡的增加,體內的甲狀旁腺素含量也明顯增加,故骨骼中的鈣逐漸減少;相反,限食組的小鼠,由於隻吃六成飽,體內甲狀旁腺素的含量卻無變化。他認為,人類也存在著這種情況。不難想像從年輕時就經常飽食的人,到了老年,由於體內甲狀旁腺素的含量明顯增加,即使再另外補充較多的鈣,也難以沉著於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就會明顯增加。相反,從年輕時就注意節製飲食的人,到了老年,由於體內甲狀旁腺素含量增加甚少,所攝取的鈣就很容易沉著於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節食的好處如此之多,難怪“節食觀”被普遍接受,但我們要的是科學節食而不是盲目節食,保證營養是其核心。

節食也應有度,不能保證營養需求的“節食”不但導致營養不良,還可導致神經性厭食,這些都直接影響心身健康,這在一些少女們片麵追求瘦美者身上已體現無遺。我們仍然要遵循古訓——飲食嚴格掌握一個“度”字,食量多,食量少都影響健康與壽命。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飲食以時,饑飽得中”。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體所需要的熱量一般隻是想吃的食物熱量的1/3。但又要認識到飲食並非越少越好,節食要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進行,既要全麵攝食,使營養平衡,又要饑飽適中,保持胃腸正常功能。在這個前提下,因人而異地減少動物脂肪、糖及澱粉食物的攝入,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食物的攝入。我們要記住,多食高熱量的飲食不但可導致人體肥胖,易患心、腦血管疾病,還容易導致短壽。

8.節食清體 我們的祖先早就告訴我們:“食勿過飽”是養生的重要法則,過則傷,則生痰毒。中醫認為:食過則積,積而生熱,日久成痰成毒,滋生出各種疾病。怎樣避免痰濁滋生呢?首先要節製飲食,每餐隻吃7~8成飽,一日三餐,晚間不加餐。如有一頓沒控製好,吃多了,可適當停止進食1~2餐,決無大礙(此時可用飲水和吃點水果來代替飲食)。不要在不願進食的情況下強迫自己進食。如感冒發熱,胃納欠佳,此時幹脆就餓1~2頓。因為在胃功能差的情況下,沒有食欲,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製。此時強迫進食,勢必進一步加重胃腸功能的負擔而受損傷,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而積食生毒。此時的進食,不是為身體提供營養和能源,而是一種惡性循環。

失眠有時與晚餐過於豐盛或近日飲食過多有關,或是因進食肉食和高熱量飲食過多而導致。舌苔厚和大便較臭也是脾虛、內有食積痰濁的表現,予以減少飲食可以改善之。

第10節 斷食(間斷性饑餓)

給腸胃放個“假”。

一、斷食古已有之

《紅樓夢》被評為百科全書是有道理的,曹雪芹不但是個文學大師,同時還懂得醫學和營養學。王熙鳳的女兒巧姐有病,請了禦醫診治無效,又找來了王太醫,不料這位王太醫的“方子”卻是“餓一頓就好了”。王熙鳳想想也有道理,便真的餓了她一頓,巧姐的“病”果然好了。賈府中飲食太精,又不知節食養生,巧姐“積食”了。用“餓”即斷食是個好辦法。

我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若有一頓吃多了,下一頓便不想吃,若有好吃的,特別是兒童,仍貪吃、過食,而不懂得節食,便會引發積食。此時,很自然的會想到“餓上一頓”,餓就是斷食,是一種不花錢的自然療法,此法不但現在有,古代也早已有之。

其實,餓的作用除了消除積食以外,還是一種減毒、排毒的好辦法。營養學家認為,飲食過量,多吃的東西便是“毒”,我們若不能恰到好處地進食,就難免中毒,而斷食即是解此毒的良方。

二、什麼叫斷食?

斷食,即在一段時間內(一個月或數日)有一頓乃至一天不進食。這種方法自古即有,至今仍在民間及一些人群中流行。這不是因為沒的吃而“斷頓”、“斷糧”的,相反,越是富裕、生活水平高的人群,患富貴病的人也越多。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患者,如果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進行斷食,對治療疾病應該是有幫助的。而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由於多年戰亂、幹旱,加上經濟製裁等人為因素,許多難民掙紮在饑餓線上。沒有食物,沒有文化(約3/4人是文盲),人均壽命隻有43歲,他們是由於被迫“斷頓”而缺乏營養,食不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