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因實際困難而不能定時進食,那麼,怎樣可以做到定時進食呢?
1.充分認識不定時進食的危害 患消化係統疾病,如胃病(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杆菌等)患者,腸病(腸炎、痢疾、結腸炎等)患者,以及消化道癌症,乃至貧血、體弱、易疲、易病者多為生活不規律,無定時進食習慣的人。生活規律,保證人體生物鍾運轉正常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而生活規律的重要內容之一便是“進食規律”,即定時進食。因為“食”要向全身供應能量,全身能量要及時充足,就要“定時供應”來保證。定時進食也是保護胃腸的有效措施,那些三班倒的工作(幾天大夜班、幾天小夜班、幾天白班的輪換,人體無法適應),或因“工作需要”經常錯過吃飯時間的人的共同特點便是患有消化係統疾病。
最近,南京市出租汽車司機協會為的哥、的姐做了一次體格普查,患有胃腸病者竟占40%以上。他們的生活方式,可用一位的哥的主訴作為代表。他一大清早就要去接班,因此來不及吃早飯就上班了。什麼時候吃,要看有無乘客,若沒有,便在攤上買一盒飯或點心,坐在車內匆匆吃完,若此時仍有乘客,還是先拉乘客,等空閑時再吃。午飯也是如此,晚上5:00~6:00交班後,賢惠的妻子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胃口大開,吃個酒足飯飽是常事,吃過以後因為明天還要早起接班,隻好早睡。在這裏他犯了好幾個飲食衛生的忌諱:①早飯馬虎,中飯湊合,晚飯豐富;②好食、飽食不應該集中在晚餐,好食應在午餐;③晚餐飽食後不活動就睡覺也犯了忌諱。這位的哥在體檢時,被查出血脂高、脂肪肝、血壓高和動脈硬化等“老年病”。此時才懊悔不該三餐不定時了。
2.定時進食巧安排 在提高不定時進食對人體危害的認識基礎上,就要設法盡量定時進食。許多人都有“幹完了再吃”的習慣,吃過再幹,對工作無損失,而先幹後吃,誤了吃飯時候則對健康不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其實吃遲了也“餓得慌”,特別是大腦等人體重要器官得不到及時的能量供應和補充,會受到損傷,猶如花卉需要及時澆水一樣,若在花卉已缺水時,不及時補充水分,花便會萎蔫。等到萎蔫時再澆水,花卉雖不至於死去,但已受傷害,若經常如此,這花還能長得好麼?還能開出鮮豔的花朵麼?及時吃飯對於保證各器官的能量供應的道理,也如及時澆花一樣。為了預防誤時進食,頭一天就應早作安排,有計劃地工作、生活,才能保證定時吃飯。
至於有人為了玩而誤時進食,歸根結底,還是對不定時進食的危害認識不足,他們不知道誤了吃飯時間,體內產生翻江倒海的微觀變化造成的危害,雖然一時看不見,但卻有積累的功能,當超過了體內調節能力時,便醞釀著疾病。
目前,多數人衣食不愁,知道“享受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把“享受生活”樂趣,誤認為“怎麼快活就怎麼過”。例如“砌長城”(打麻將)盛行,是許多老人“打發日子”的一種方式和手段。他們可以為搓麻將而廢寢忘食,四圈不打完,不回家吃飯,打完四圈,隻要有一人要求再來四圈,便會得到應和,此時吃飯時間早過,卻認為:飯天天吃,遲吃或回家後再做飯吃也無妨,而牌友難得相聚,不打個通宵達旦不罷休。這樣的生活,恐怕快活不長久,時間一長,便有病痛找你的麻煩,到那時就快活不起來了。
第14節 零 食
“羊吃草”即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得很少……這些飲食習慣不會造成體內能量的儲存。——營養學家李瑞芳
自古以來,“日進三餐”才是飲食正道,三頓“正餐”之外再吃,就稱為零食。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把零食與“不良習慣”、偏食、肥胖聯係在一起。但在實際生活中,又有幾個人未吃過零食呢?又有幾個人不喜歡吃零食?小孩子可以說是吃著零食長大的,女性是吃著零食生活的,老人也多是用零食來進補的,眼下的青年男女則是吃著零食談情說愛的。似乎人人離不開零食,但零食的名聲還是不怎麼好,認為零食是壞習慣的人還不少呢。
營養學家指出,隻要把握好零食品種的選擇、進食量及進食時機等環節,零食不但無害且有裨益,甚至是不可少的,使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小小的零食還牽涉到“餐製革命”的大事呢。
一、零食引出餐製革命
隨著營養學研究的深入,“日進三餐”這千百年來流傳的進餐製受到了挑戰,它雖是長期又普遍的吃法,但卻存在著不少弊端,例如間隔時間太長,每餐的進食量偏大等。三餐,就一天來講營養可能是均衡的,但就一天中的每個時段來講營養就不均衡了,人體在一天中處於饑飽不勻的狀態。有時會營養不足,飯前總是饑腸轆轆;而飯後,由於每頓飯吃得偏多以維持到下一頓不餓,又處於營養過剩的狀態。許多過多的食物由於來不及消化吸收會“穿腸而過”。在這種情況下,若於兩頓飯之間有選擇地吃些零食便會使營養均衡,國際上認為此時的零食實為一頓“小餐”,從而提出“餐製革命”概念。根據營養均衡原則,可四餐製、五餐製、六餐製,老人甚至可以像“羊吃草”那樣少吃多餐,以求每一時刻的營養均衡。
但這也不是取消了“正餐”,三頓正餐仍需保留,隻是每頓吃得少了,以免飯後營養過剩,把少吃的食物勻給小餐。若像目前許多地方實際上已存在的,下午16:00左右的一次小吃,即為四餐製,若上午10:00左右小餐一次,則為五餐製;現在夜生活增多,晚間21:00~22:00再小餐一次,則為六餐製。
二、零食的作用
1.均衡營養 零食進展為小餐,實行了餐製革命,可說是食的與時俱進,適合社會需要,實現營養均衡。
2.養生防病 吃零食,一般都是細嚼慢咽即慢食,而慢食的多種優勢(如前述)都可發揮。
3.臨時充饑 上班族、上學族常忽視早餐——質量差,甚至不吃早餐,這嚴重影響了上午的工作、學習效率,更有損大腦,此時的零食便可起到早餐的作用。其餘的兩頓,在許多人那裏也可能會被會議的延長(愈來愈多)或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擠掉了(不能按時進餐),若準備好“健康零食”,則可解體、腦的“告急”,可避免誘發低血糖、胃炎、胃潰瘍之患。
4.鍛煉牙齒 古訓雲:“齒宜常叩”,但很少人能做到。吃零食、尤其是吃耐嚼的食物,無形中就起到叩齒的作用,不僅可健腦,也健齒。牙齒基部血管、神經末梢最豐富,多咀嚼對其是個良性刺激,由於離大腦最近,因此可活躍大腦,且牙齒基底部血管活躍,可使牙齦健康,保護牙齒。
5.調節情緒 零食與情緒密切相關,不少零食有振奮情緒的作用,使人輕鬆愉快,當煩惱不快時,便會想起愛吃的零食,若能及時入口,便有心滿意足之感;愉快時吃零食則可助興,戀愛中的情人是不會空著嘴的,看電影、逛街、兜風,就會吃那些“戀愛零食”;緊張時吃零食則可減壓,足球賽中的守門員、教練、球員多在嘴裏嚼著口香糖;戰爭中,指揮員也常用零食來緩解壓力。
6.用於食療 藥食同源,一些零食不但可享口福而且可療疾,話梅、九製陳皮可開胃順氣、消除積食;鬆子仁、胡桃仁可潤腸通便、壯腰健腎;水果類、堅果類、水產類及肉類零食(肉鬆、魚鬆等)營養價值甚高,可與主食互補。
三、零食的誤區
1.用零食代替主食 兒童中的這種現象最嚴重,由於孩子自製力差,零食又好吃,孩子餓了便會一飽方休,零食吃多了,導致三餐食欲減退。家長應把握好孩子吃零食的時機和量。還有一些嘴饞的女性,吃起零食來沒完沒了,也會影響正餐。一旦養成不良的零食習慣,日積月累,危害於不知不覺之中到來,故應防患於未然。
2.盲目跟著廣告來選購零食 兒童有好奇心,廠家把小食品做得既好吃又好玩,誘導兒童反複購買。廠商還把產品說得天花亂墜,包裝上印著營養、健康等字樣,實際上,往往營養不全或沒有營養。例如廣告宣傳果凍美味營養,實際上僅為食用膠質加香精、色素和糖製成。
3.用方便麵代替正餐 方便麵是以麵粉為主經高溫油炸的食品,其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均嚴重受損而丟失,營養價值較低,還存在脂肪氧化問題,常食對健康不利。但不少人放著豐盛的飯菜不吃,卻偏用它來代替正餐。
4.常吃“營養品”,卻忽視一日三餐 尤其是兒童和老人,常服各種“補品”——口服液、滋補品以補體質之差,這些“補品”並不能代替三餐,所含成分真正對身體有益的很少。例如一瓶氨基酸口服液,所含營養遠不如一個雞蛋,故不能本末倒置。
四、零食的人群
不論哪個年齡段都有吃零食的嗜好,隻有吃得科學才能體現出零食優勢來。
1.上班族——零食充饑 工作忙而忽略早餐,另兩餐可能是油膩膩的應酬餐。把辦公桌騰出一個抽屜,放些經過營養強化的穀物脆片、杏幹、葡萄幹、薯條、紫菜片等,辦公室若有冰箱,還可備些番茄、胡蘿卜汁、酸奶、鮮牛奶等,感到饑餓或體、腦力不濟時吃上一點或喝上一杯便可助上一臂之力。
2.兒童——三餐之外的補品 幼兒期,三餐不能滿足營養需求。美國營養學家認為:零食可更好地滿足孩子對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的需要,應從零食中獲取占總熱量20%的熱量、15%的維生素、15%的鐵。三餐之間加零食更易平衡營養。以乳類、乳製品、含乳的小食品、幹果、水果等為宜。
3.女性——零食養顏 女性有三好(hào)——嘮叨、零食和撒嬌。女性天生愛咀嚼,女性的胃容量比男性小1/3,每餐進食量也少,等不到下一頓就有饑餓感。還有青春期、經期、孕期、哺乳期女性,由於體內變化,總想吃些有刺激性或特對胃口的零食。適合女性的零食很多,花生、南瓜籽、葵花子、芝麻糊、首烏糖、烏棗蜜餞、葡萄幹、核桃仁、人參糖、牛肉幹、炸魚片以及柑橘、檸檬、番茄等水果,既健身,又美容。
4.老人——零食加餐 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宜少食多餐,三餐之外應加餐。據調查,人到老年多已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零食加餐。
5.患者——更需要零食 例如糖尿病患者,一頓吃得多會使血糖迅速、持久地升高,而將三餐食量分而食之——六餐或七餐則利於維持血糖穩定。再如胃炎等消化係疾病患者也宜少食多餐。值得注意的是,應選擇對病有利的零食,稱為辨病論“零”,它與辨證論治同等重要。
6.時尚者 愛吃零食似乎是小朋友的專利,可據報載,如今廣州卻流行起成年人“零食族”。在零食店買零食的大都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尤以女性居多,果凍、果脯、餅幹、巧克力等,盡管自己有了孩子,但本人還是“零食族”。吃零食已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就和追偶像、買品牌服裝一樣。人們反映:“現在的年輕人吃零食也講品牌,越是包裝精美、價錢昂貴的新奇古怪的進口零食就有越多的人喜歡”。比如造型像小石頭的巧克力,看起來像鐵做的可樂牌珠糖等,都是零食專賣店的暢銷貨。據悉,零食專櫃還成了各超市之間競爭的手段之一。在超市,零食貨架每周都會選一兩種零食做特價來吸引人氣。據廣州不久前一份“零食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喜歡吃零食的受訪者超過八成,而不喜歡零食的比例不足一成,隻有8.3%。其中,學生和年輕白領更是零食市場的兩大主顧,學生市場消費力較低,但消費量極大;白領一次消費金額高,且對知名品牌的零食非常感興趣。
零食也是一把“雙刃劍”,吃多了,誤了正餐,難免導致營養不良,這在生活中仍屢見不鮮,而絕對不吃,恪守舊製“三餐之外”不零吃,也不是明智之舉,可見找到適合自己的餐製很重要。
五、餐 製 革 命
許多學者提出: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的時代即將到來。他們認為,作為大腦的能源,一天要消耗120克葡萄糖,肌肉則要消耗80克,所以人體肝髒每天需要補充200克葡萄糖。而一日三餐的每餐補給肝髒的葡萄糖最多為60克,若分散進食,則可補200克以上。日、美等國家進行的餐數試驗表明:四五餐製者效果最好,均優於三餐者。美國科學家列出2005年人們的用餐時刻表:早上7∶00~7∶30;10∶00~10∶30;中午12∶30~13∶00;下午16∶00~16∶30;晚上18∶30~19∶00,加班而晚睡者應加一頓夜餐,如一杯熱牛奶或豆漿,或一小碗熱稀飯或麵條,或藕粉,芝麻糊,幾片麵包,一個雞蛋等。美國的“羊吃草”進餐法也在擴大,特別適用於老人及特殊患者。如胃下垂或胃黏膜脫垂的患者,冠心病飽餐後有不良反應者(胃脹、心絞痛、心律失常等),膽囊炎、膽石症病人、胃潰瘍活動期、胃切除患者、單純性肥胖者、高熱病人、消化係統尚未完全發育的幼兒及老年人。多餐製應注意事項有:
①餐數要固定,定時進餐;
②每餐應少吃,多餐的總食量不能超過三餐的總量;
③主動進餐,到了進餐時間不餓也吃一點(事實上養成習慣後,由於條件反射,會出現輕微饑餓感);
④細嚼慢咽,以素為主。
第15節 苦 食
良藥苦口利於病,良食苦口利於身。
增壽尋覓苦味,苦可“清熱去火”。
中醫學認為,不但藥物分性味,食物也分性味:酸、甜、苦、辣、鹹五味,為食物的五種基本味道。多數人喜甜不喜苦,一談到苦常常與“痛苦”、“苦難”、“困苦”、“貧苦”等許多貶義詞聯係在一起。但從營養學角度來看,苦食對人體有許多益處。
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甚至認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古話,如今更適用於飲食健康方麵了。苦澀和味道不佳的蔬果,如柚子、芽甘藍、芥末和菠菜等蔬果往往是由於含有較多的抗癌物質及天然抗蟲劑等成分,才使它帶點苦、澀或辛辣味,而這些成分對人體十分有益。“愈吃得苦,愈健康”,可是在生產食品時,人們常常通過各種手段把它們除去。其實應把帶有苦、辣或澀味的蔬果加入日常飲食中,以增進健康,甚至可以抑製癌細胞生長。這一看法與我國關於吃苦、吃辣有益健康的觀點不謀而合。
一、苦食——防病多麵手
含有苦味的食品稱為苦食,如苦丁茶、苦蕎麥、苦瓜3種苦食代表被愈來愈多的人接受。它們植物體內的生物堿、苷類、肽類化合物的不少為苦味,但含有豐富的營養,可促造血,抗癌、消毒。苦食有哪些優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