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見袁術答應下來,喜出望外道“多謝大兄,多謝大兄,今後弟一定竭盡全力!”
袁術看著就用一點糧草就收買了的大將之才,也是很高興,拍拍孫堅的肩膀道“賢弟無需多言,你我兄弟攜手共進,定能還大漢個朗朗乾坤!”
“大兄”“賢弟”
兩人雙手緊緊握在一起,相視哈哈大笑。
大方向確定了,孫堅也放鬆了不少。再也不用為煩人的後勤補給發愁了。以後隻管領軍征戰,快意沙場,想想孫堅就熱血沸騰。
袁術如此容易的收攏諸多大將其實不是袁術的主角光環,而是東漢的大環境造成的。
亂世用武,治世用文!
東漢自光武開創以來已經一百多年了,武將漸漸泯滅在曆史的長河中,文人後來居上,做官為吏,成為士大夫統治階層。
既得利益的群體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做得高位之後,就開始拚命打壓另外的武人集團。
漸漸的武人粗鄙,便流傳在士大夫統治階層之中。他們不屑同武人為伍,不屑同武人同席,孤立打壓武人,讓後來的武人很難有出頭的機會。要麼投靠士大夫階層做個打手仆從,要麼就加入邊軍,累計軍功。但是邊軍的頭領亦是士人,官官相護,便是累計軍功都是難上加難。也形成了後世著名的一句話“寒素清白濁如泥,良將高第怯如雞”,這便是當時大環境的寫照。
所以才有了東漢末年董卓在護羌校尉上做了二十年,後來賄賂十常侍才得以晉升;孫堅在縣丞上一待就是十二年,如果不是趕上黃巾起義,還不知道要多少年。
他們兩人的經曆就是當時武人的寫照,報投無門,晉升無路!
要麼跪下當狗,要麼蹉跎一生!
武人都是有自己的驕傲的,寧願一直蹉跎也不願意跪在文弱之人膝下殘喘。
所以袁術才能輕輕鬆鬆的以忠義抱負收服諸多大將,他可能就隻占了一點就是能以後世的眼光看人,不會因為是武人而瞧不起他們。
當時的大環境中根本不可能有袁術這樣的異類,“士庶不立”不是說說的,而是森嚴的等級壁壘。
袁術願以接納他們,而且袁術又是氏族首領的袁氏子弟,這影響力更是無以加負。所以才有後麵諸多武將的拜服投效,袁術瞧得起他們,他們肯定會為袁術效死力。
士為知己者死,將為知遇者亡!
但是利弊都是兩麵的,袁術收了武人的心,就得不到士人的念。
在士人眼中袁術就是大逆不道,數典忘祖之人。誰敢冒天下之大不為投效袁術,悠悠眾口是堵不住的。肯定會被世人唾罵,即便身死也會留下汙點。
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這種狹隘的眼光也局限了他們思想。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才是真理。
綜上所述袁術現在手下武將如雲,文臣謀士不過大貓小貓三兩隻。其他那些死讀書的根本不堪重用,皆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輩。
南陽多名士,其中以岑晊、宋忠尤甚。岑晊字公孝,南陽棘陽人,才高八鬥,五經六藝,無不通貫,與劉表等共稱“八及”名滿天下;宋忠字仲子,南陽章陵人,為東漢大儒,五經四書皆有獨到見解,亦曾校注《易》,更是廣收弟子,魏衛將軍王肅、諫議大夫尹默等都師從宋忠,可謂桃李滿天下。但是袁術在拜訪他們的時候,宋忠直接不見,岑晊則破口大罵,把袁術損的無地自容,如果不是礙於他的名聲,袁術真想一刀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