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卻也熱鬧。
看著熱鬧非常的大帳,袁術深感欣慰。武將都肯用腦子謀劃,這是好事,遇事三思而後行,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這時袁術注意到謀士呂範卻沒有說話,這就讓袁術有點奇怪了。按說作為謀士這應該是他的職責所在,怎麼今天一反常態,一言不發?
於是袁術止住眾人的話語道“諸位之言,皆有可取之處。然攻城事大,需小心謹慎。子衡先生(呂範字),汝有何良策還不快快道來!”
呂範見袁術點自己的名了,不好再裝下去了。於是對著袁術拱手道“主公,諸位將軍所言皆有道理。然孫子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育陽城堅,叛軍人數眾多,強攻不利。吾在想,前日主公施恩於育陽百姓,此或可為突破之道。”
“哦?大軍攻伐與百姓何幹?如何為破城之道?”袁術奇怪的對呂範道。
“主公施恩於育陽百姓,其必感恩將軍仁義。三族叛亂必不得其心,此百姓不會助其守城者也。百姓長居育陽此地,城內城外皆熟,或有隱蔽之通城小徑。若將軍差精兵從小徑入城,偷偷打開城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則可一戰而下育陽。此計無需徒增傷亡,豈不美哉?”呂範把自己的心中所想說了出來。
“此計甚妙,若能從內部打開城門,也可省下攻城器械,又能減少傷亡,甚是,甚是。吾明日便訪周邊百姓,尋求入城小路!”袁術擊掌讚歎道。
其他將領也覺得這樣不錯,畢竟強攻的話,他們有信心破城,但是就不知道要死多少部曲了。手下部曲皆愛戴自己的將軍,誰願意因為不得謀,讓他們盡皆身死?
在確定了呂範的計策後,袁術就安排他們下去休息了,畢竟長途跋涉,又急行軍,哪有不疲憊的道理。
就在這時,有軍士來報,說在育陽城頭發現一個懸掛的木匣,但是因為天黑看不清裏麵裝的什麼。
袁術聽到這個消息,心裏沒來由的咯噔一下,懸掛木匣一般是裝人頭的,這不會是劉辟的人頭吧?!
越想越覺得有可能,袁術整顆心都糾了起來。暗暗祈禱不是劉辟的頭顱,劉辟還沒有死。為了弄清情況,袁術便要出營去城下觀瞧。
眾將領怕袁術出事,皆跟隨其左右一同前往育陽城。眾人來到城門外,在一箭之地之外站定身形,定睛向城頭觀瞧。
就見北門城頭之上確實懸掛一個木匣。借著黃昏的餘光隱隱約約看著像勢顆人頭,發髻散亂從木匣之中露出來,但是天色晦暗,看的不甚清楚!
袁術心急如焚,想確認這是不是劉辟的人頭!如果不是,為何劉辟到現在還沒回來?於是對身邊背著大弓的黃忠道“漢升,可否把此匣射下,劉將軍了無音訊,吾心不安!此匣突然出現城頭,怕不就是其頭顱。然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若不親眼見之,消息或為造謠!”
此時天邊紅日緩緩落下,便要隱沒在地平線內。光線隻在天邊映的通紅,其他地方卻昏黃晦暗,視線模糊。
黃忠打量了下城頭的高度,測算下他們的距離,但還是不敢打包票,於是道“天光晦暗,一箭是否可行某不知曉,不過某定為主公把它射下來!”黃忠想著不行就多射幾箭。
黃忠摘下鵲畫弓,傾出猿臂,在背後箭囊之中抽出一支箭矢,右手撚住箭矢翎羽的末端,搭在弓弦之上,雙臂較力,隨著手臂肌肉的隆起,大弓慢慢的由彎月變成滿月。
弓弦與弓身因受力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黃忠穩住箭矢,瞄準城頭,眼睛微咪,盯著城頭的木匣,感受空氣的流動方向,找著自己的感覺。
大弓成滿月對著城頭良久,黃忠似乎被施了定身法一樣,一動不動。突然,就見黃忠怒目圓睜,雙牟如電,大喝一身“著!”
黃忠右手鬆開弓弦,強勁的獸筋製作的弓弦快速複原,迸發出的彈力把箭矢推了出去。
“嗖!”的一聲,箭矢猶如這黃昏中的一道閃電,宛如霹靂一般射向城頭。
黃忠果然是百步神射,三棱透甲錐形成的鐵箭頭掛著風聲,呼嘯而過,一箭便把吊住木匣的繩索射斷。箭矢威力不減,射上城樓,深深插進城樓的木柱之上。箭矢釘在木柱之上,尾羽嗡嗡亂顫,入木三分。隔著這麼遠黃忠一箭居然能穩穩釘在城樓的木柱之上,可見其臂力確實驚人,何止千斤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