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下一步的計劃,幾人收集軍中白綢、白綾、白布等,全軍縞素,祭奠孫堅。又拆卸門板,暫時打造了一副薄皮棺材,把孫堅的屍首放置其中。總是把屍首停在外麵也不是個事,還是要入殮了才好。
孫堅的帥帳被他們裝辦成靈堂,等著割下黃祖的頭顱之後,帶回老家安葬。
人們都講究個落葉歸根,死了就要埋葬在家鄉。
幾人又為孫堅守了一夜的靈,扶著孫堅的棺槨,訴說著之前的小事,似乎隻有如此才能讓他們的心安靜下來。
絮絮叨叨,幾人從深夜一直說到天光大亮,見到報仇的時刻到了,幾人才站起身來,活動了下僵硬的身軀,對著孫堅的棺槨深深的拜了三拜,道“主公稍安,某等這就去為你報仇!”
說著出了軍帳,找來擊鼓傳令兵,擊鼓聚將。
不多時,鼓聲響起。聽到了集合的鼓聲,大營動了起來,兵士們紛紛穿戴整齊,尋找自己的上官。然後在上官的帶領下,到校軍場聚集。
幾人在校場上站立,等待著部眾的到來。但是隨著進入校軍場的軍士的進入,幾人一皺眉。
嗯?不對勁啊!他們四萬之眾,怎麼才來了這麼一點?
孫堅軍號令鮮明,令行禁止,從來沒有拖遝的軍士,此次怎麼回事?
鼓聲還沒停歇,眾人打算等等再看。他們自信平時對待手下部眾還算不錯,在這緊要的時候,他們不可能會拋下大軍,私自逃跑。
但是左等沒人來,右等沒人到。三通鼓響之後,幾人又等了一炷香的時間,還是沒人前來。
看著眼前這不到萬餘的軍士,幾人憤怒不已。
主帥剛死就出現了逃兵,而且是大麵積的逃跑,十去七八,這不得不說是他們的無能。
幾人不死心,又分頭去那些營帳中尋找,確實是都逃跑了,營帳之中空無一人!
確定了此事之後,他們看著站立整整齊齊的萬餘部眾,沉默不語。
這還怎麼攻襄陽啊,本來襄陽就有八千多守軍,他們尋找孫堅的空檔,又多有荊州軍入城,想來襄陽的守軍怕是得有兩萬眾了。又有堅城守護,他們這萬餘如何攻城,這跟送死有什麼區別?
這些沒走的軍士可都是孫堅的嫡係部眾,不可能都丟在襄陽這樣,他們還要給孫堅留下些種子才好。
想到事不可為,沒辦法,幾人解散部曲,交待他們守好營盤,千萬不能被襄陽鑽了機會。
回到軍帳之中,幾人商議下一步的計劃。
孫堅是江東人,所以孫堅的靈柩一定是要運回江東安葬的。既然沒辦法立刻找黃祖報仇,那他們就沒必要再留在襄陽了。當務之急還是護送孫堅的靈柩回江東。但是襄陽距離江東何止千裏,現在又在仇敵荊州境內,劉表怎麼可能讓他們安心過境?
今後又該何去何從呢?
主帥剛死,士卒便散了,後世描述主帥是凝聚軍士的主心骨,有詩曰:
欲報大仇三通鼓,聚集軍士戰場武。
十去七八留一二,失了軍魂枉為伍。
心有不甘卻無奈,凝聚不散是舊故。
何忍舊部送死去,隻得重新謀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