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不是在幽州麼,怎麼跑到渤海東光城了?管亥百思不得其解。
話說公孫瓚怎麼這麼快就到了渤海,還占據了靠南的東光城?難道是留守的公孫範?但是公孫範還在南皮駐守,如何來的了東光?而且城頭的是帥字旗,隻有主帥才能立之。
在東光城的確實是公孫瓚,但是從青州黃巾入渤海到公孫瓚得到消息,出右北平前來,起碼要兩個月時間,怎麼一個月就到了?
原來公孫瓚在河內被董卓殺敗以後就回到了右北平郡。在右北北平郡招兵買馬,勢力擴充的非常快。而公孫瓚又是個有野心之人,早就對幽州垂涎三尺了,如果不是忌憚劉虞這個漢室宗親的名頭,他早就取而代之了。
幽州是以前燕國的國土範圍,背靠長成抵禦外夷。攤開大漢圖錄可以看到幽州成長帶狀,把持著北方長城,而右北平郡又是在這條長帶上的喉結處。西邊是代郡、上穀郡、範陽郡、漁陽郡以及治所薊縣所在的燕國,東邊是遼西郡、昌黎郡、玄菟郡、遼東郡、樂浪郡。右北平橫在咽喉處,上接長城,下連大海。要去往東邊五郡必須要從右北平過。
公孫瓚在右北平苦心經營多年,他又是幽州遼西人,而且在抵禦鮮卑、烏桓等外族入侵上立了大功的,因喜好白馬,被尊稱為“白馬將軍”。有公孫瓚坐鎮右北平,東部鮮卑、遼西烏桓皆不敢南下劫掠,由此在百姓心中成為保護神似的人物,很有名望。
公孫瓚出身雖然是世家大族,但是其母親為侍女,跟袁紹一樣,是庶出。所以在成長以後性格比較偏激,外寬內忌,喜歡出風頭,有野心。
所以公孫瓚在回到右北平後沒多久,便以烏桓入侵為借口,戒嚴了右北平郡,阻擋左右兩邊的通信。然後采用蠶食的辦法,逐步占據了遼西郡、昌黎郡、玄菟郡、遼東郡,因為樂浪郡太過遙遠才幸免於難。在殺了幾個不聽話的太守之後,平穩的控製了東邊四郡,收郡兵,行吏治,勢力又擴充了近四倍。
野心勃勃的公孫瓚收了東麵四郡以後,眼光又看向西邊五郡。早在前往河內的時候,公孫瓚就對冀州有野心了。幽州苦寒之地,又是邊郡,百姓稀少,物產不豐,但是冀州就不同了,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百姓豐腴,商賈巨富。如果占了冀州,背靠幽州大本營,便可爭霸天下。
但是他右北平郡跟冀州不接壤,當時的海船還不是很好,所以走海路就非常冒險了。因此公孫瓚又瞄上了右北平郡旁邊的漁陽郡。
漁陽郡跟東邊的五郡可不同。漁陽郡地處幽州的中心位置,緊靠在治所薊縣所在的燕國邊上,又連接冀州的渤海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最主要的是,幽州刺史劉虞對這裏的掌控非常強,郡內上至太守下至城門卒都是他劉虞的人。
而且他公孫瓚吞並了東麵四郡之後,劉虞已經開始防範他了。除了北麵不能動的邊軍,其他郡的郡兵都集中在漁陽郡內。層層把關,節節設防,嚴防死守,矛頭直指公孫瓚。
但是要實現自己的野心,入主中原,冀州是必須要占的。要入冀州,就必須打通漁陽郡。
公孫瓚眼珠轉轉計上心頭,他現在還頂著護烏桓校尉的職位,連年的征殺之下,烏桓族對他是俯首稱臣,不敢有半點怠慢。何不讓烏桓入侵漁陽郡,到時候以抵禦外辱之名義,便可名正言順的進入漁陽郡。隻要進入了漁陽郡,跟烏桓前後夾擊,漁陽郡唾手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