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海洋國際合作調查研究更大規模地展開,如國際地球物理年(IGY,1957—1958),國際印度洋考察(IIOE,1957—1965),國際海洋考察10年(IDOE,1971—1980,包括6個分計劃31項活動),熱帶大西洋國際合作調查(ICITA,1963—1964),黑潮及鄰近水域合作研究(CSK,1965—1977),全球大氣研究計劃(GARP,1977—1979,第1次全球試驗FGGE及4個副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1980—1983,包括4個子計劃),深海鑽探計劃(DSDP,1968—1983)。在1980年以後,有關機構又提出了多項為期10年的海洋考察研究計劃,如世界大洋環流試驗(WOCE),大洋鑽探計劃(ODP),全球海洋通量研究(JGOFS),熱帶大洋及其與全球大氣的相互作用(TOGA)及其組成部分“熱帶海洋全球大氣耦合響應試驗(TOGA—COARE)”。1993年決定實施的氣候變率和可預報性研究計劃(CLIVAR),為期15年,而1994年11月正式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則涉及全球海洋的所有方麵和問題。

這期間各國政府對海洋科學研究的投資大幅度地增加,研究船的數量成倍增長。60年代以後,專門設計的海洋研究船,性能更好,設備更先進,計算機、微電子、聲學、光學及遙感技術廣泛地應用於海洋調查和研究中,如鹽度(電導)-溫度-深度儀(CTD)、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麵儀(ADCP)、錨泊海洋浮標、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層剖麵儀、側掃聲呐、潛水器、水下實驗室、水下機器人、海底深鑽和立體取樣的立體觀測係統等。

短短幾十年的研究成果早已超出曆史的總和,重要的突破屢見不鮮。板塊構造學說被譽為地質學的一次革命。海底熱泉的發現,使海洋生物學和海洋地球化學獲得新的啟示。海洋中尺度渦旋和熱鹽細微結構的發現與研究,促進了物理海洋學的新進展。大洋環流理論、海浪譜理論、海洋生態係、熱帶大洋和全球大氣變化等領域的研究都獲得突出的進展與成果,科研論著麵世,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一些多卷集係列著作,如海爾主編的《海洋》(TheSea)、莫寧主編的《海洋學》(OkeahoЛoгия)等,堪稱為代表性著作。

海洋科學的未來

當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銳減,陸地資源幾近枯竭,環境狀況漸趨惡化。眾多的有識之士,預見到這些危機,並把目光再次投向海洋。一些國家相繼製訂了21世紀的海洋發展戰略,許多知名的科學家、政治家、異口同聲地稱21世紀為“海洋科學的新世紀”。聯合國及有關國際組織,也更加關注海洋事務。僅從1994年算起就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成立國際海底管理局,建立國際海洋法庭,召開“海洋和海岸帶可持續利用大會”,“保護海洋環境國際會議”和“世界海洋和平大會”,並把1998年定為“國際海洋年”等。何以如此?蓋因全世界麵臨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幾乎都可以從海洋中尋求出路。如何將上述可能變為現實?海洋科學則是架設在它們之間的橋梁。海洋科學在曆經古代、近代和現代的發展之後,必將迎來一個更為輝煌的新時代。

中國的海洋科學

曆史的貢獻

在人類早期認識海洋的曆史中,中國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公元前4世紀時,中國先民已能在所有鄰海上航行。早在2千多年前,已發明指南針,且至少在1500年前就用於航海,從而使人們更能遠離海岸涉足重洋。至漢朝,中國不僅陸路通西域,海路也通東亞日本、南亞印尼、斯裏蘭卡和印度,甚至遠達羅馬帝國。公元1405—1433年,鄭和先後率船隊七下“西洋”,渡南海至爪哇,越印度洋到馬達加斯加,堪為人類航海史中的空前壯舉。12世紀時中國的指南針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又促進了歐洲的遠洋航行探險。

關於海洋知識,早在公元前11至前6世紀的“詩經”中,已記載“朝宗於海”,公元前2至前1世紀,《爾雅》中記有海洋動物和海藻。公元1世紀,王充已明確指出潮汐與月相的相關性。8世紀竇叔蒙的《海濤誌》,進一步論述了潮汐的日、月、年變化周期,建立了現知世界上最早的潮汐推算圖解表。11世紀燕肅在《海潮論》中分析了潮汐與日、月的關係,潮汐的月變化以及錢塘江湧潮的地理因素。在宋代,已開始養殖珍珠貝。《鄭和航海圖》中不僅繪有中外島嶼846個,而且分出11種地貌類型。1596年屠本峻撰成區域性海產動物誌《閩中海錯疏》。蜿蜒於中國東部和東南沿海的海塘,工程雄偉,堪與長城、大運河相比,而海洋科學知識,則是其根基和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