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曆程

當西方進入海洋科學形成階段時,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苟延,特別是夜郎自大、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海洋科學的發展。鴉片戰爭之後,國家陷入半殖民地狀態,海洋科學處境更為艱難,發展甚為緩慢。進入20世紀之後,才陸續成立中國地學會、中國科學社,開始宣傳海洋科學知識,開展一些海洋研究。1922年海軍部設立了海道測量局,開始進行海道測繪。1928年青島觀象台設立海洋科,1931年成立中華海產生物學會,1935年成立太平洋科學協會海洋學組中國分會,同年6~10月,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組織了首次青島至秦皇島沿線調查。之後,由於日本侵華,戰亂迭起,研究工作大都停頓,隻有馬廷英、唐世鳳等在福建組織了一次海洋考察。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和台灣大學分別創立了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還建立了海洋學係。

美好的前景

新中國建立後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島設立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擴建為海洋研究所。1952年廈門大學海洋係理化部北遷青島,與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合並成立了山東大學海洋係。1959年在青島建立山東海洋學院,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1964年建立了國家海洋局。此後,特別是80年代以來,又陸續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分別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海洋局等,業已形成了強有力的科研技術隊伍。目前國內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海洋資源調查、勘探和開發技術研究,海洋儀器設備研製和技術開發研究,海洋工程技術研究,海洋環境科學研究與服務,海水養殖與漁業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海洋工程、海洋環境保護及預報、海洋調查、海洋遙感與衛星海洋學等方麵,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僅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麵已躋身於世界先進之列。

回顧曆史,在“挑戰者”號的環球調查80多年之後,中國於1958—1960年才進行了近海較大規模的綜合調查,1976年第一次赴太平洋中部調查,則落後了整整100年。然而,此後兩年,中國就參加了全球大氣研究計劃中的中太平洋西部調查。再後則有1984年首次派出南極考察隊且以後每年派出;1985年2月建成南極長城站;1986年加入“南極條約組織”,次年成為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的正式成員國之一;1989年建成南極中山站;1990年聯合國決定在中國建立“世界海洋資料中心”;1991年2月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批準中國申請太平洋國際海底礦區15×104km2;1991年11月中國首次參加世界大洋環流實驗調查;1992年11月—1993年3月參加“TOGA—COARE”的西太平洋強化觀測;1992年完成了曆時7年的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1994年10月在天津正式成立國際海洋學院中國業務中心;1995年又開始了中日副熱帶環流合作調查研究;1995年5月中國首次遠征北極科學考察隊到達北極點;1996年11月,世界海洋和平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北京海洋宣言》。

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和毗連區法》等,屬中國管轄的海域麵積,相當於陸地國土麵積的1/3。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海洋權益,是國人的神聖義務。《中國21世紀議程》對海洋領域給予高度重視,其後製訂的《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則更全麵地闡述了我國海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行動計劃。繼“七五”、“八五”之後,在“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也列入了海洋高技術研究開發的項目。國家委以重任,人民寄以熱望,發展海洋科學,繁榮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任重而道遠,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