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
通州市位於江蘇省南部,東臨黃海,南瀕長江,三麵環繞南通市市區,與上海隔江相望,總麵積1640平方公裏,總人口約146萬。境內地境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饒,素有“金三角上小上海”之美譽。
通州曆史悠久,唐末由沙州成陸,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始稱通州,1912年設置南通縣,1949年設縣治於金沙鎮。1993年1月撤銷南通縣,設立通州市。1988年通州市(當時為南通縣)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縣(市),全市下轄的49個鄉鎮均被江蘇省批準為對外開放重點工業衛星鎮。1991年通州市(當時為南通縣)排在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的第41位。今日的通州市是閃耀在黃海之濱的一顆明珠,盛開在揚子江畔的一朵奇葩。
通州市有較為發達的工業,產品涉及紡織、印染、針織、服裝、輕工、化工、建材、機械冶金、電子儀表等20多個門類,產品品種達6000餘種。尤其以紡織工業見長,已形成棉、毛、麻、絲、化纖五紡具全,紡、織、印染、整理、服裝配套成龍的紡織工業體係,是江蘇省主要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
通州市的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油料、薄荷、黃(紅)麻、留蘭香、中藥材等特種經濟作物;蠶繭、山羊板皮等土畜產品品質超群,是全國綜合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之一。鰣魚、刀魚、銀魚、鳳尾魚堪稱魚中上品。
通州市是著名的建築之鄉,早在兩漢時期,魯班的弟子們就在這塊土地上描圖繪畫,而後名師輩出。著名的建築師孫支廈、陶桂林承建的上海國際飯店、南京中山陵、黃河大鐵橋等,以設計精巧、建築恢宏載入世界建築史冊。通州市被江蘇省批準命名為“建築之鄉”,建築業成為通州市的支柱產業之一。通州市的建築安裝企業基本形成了包括勘察設計、建築安裝、古典裝潢、庭院綠化、建機生產等綜合經營、配套服務的群體。他們的足跡遍布中華大地,享有“通州鐵軍”的美稱。位於世界屋脊的拉薩飯店、北京亮馬河大廈的主體工程、南京水利科學院綜合樓等都是他們建造完成的,並因此獲得了中國建築業聯合會頒發的最高工程質量獎——“魯班獎”。1983年開始,通州市的建築施工隊伍又躋身國際建築市場,在美國、俄羅斯、朝鮮、也門、伊拉克、科威特、新加坡、日本等國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在江淮之尾、黃海之濱的通州,曾留下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跡。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軍包圍了京城臨安(今杭州),南宋小朝廷一片驚慌。文天祥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堅持不降,冒險出使元營議和,不料被人出賣而遭扣留。後來他俟機逃出虎口,到達通州城下,寫下了《賣魚灣》一詩,詩中既描繪了賣魚灣的海域風光,又抒發了熱愛故國的赤子之情,第二天,文天祥從賣魚灣乘船南歸。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後人把文天祥出海的港灣定名為“遙望港”,並建渡海亭以誌紀念。這裏現在是通州市著名的古跡。此外,位於觀音山鎮的太平寺是一處為弘揚曆史文化而複建的景點。
通州市名特優產品薈萃。西亭脆餅始於清光緒年間,製作精巧,每隻18層,以香甜酥脆而久負盛名。石港乳腐曆史悠久,味美醇香。藍印花布保持傳統的“小青缸”染色工藝,圖案古樸,享譽海外。紅木雕刻工藝品,以名貴的酸枝木、花梨木為原料,精雕細刻而成,造型簡潔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