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

淮安市是一座有20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是周恩來總理的故鄉。它位於江淮平原中部,淮河下遊,京杭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在這裏交彙。古時淮安是江淮重鎮,漕運咽喉。淮安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素有“襟吳帶楚多遊客,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

淮安的曆史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解放後曾在淮安青蓮崗發現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春秋時期,淮安屬吳、越。戰國時屬楚。秦時屬古淮陰。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在淮陰縣東南境設射陽縣,是淮安建縣的開始。從東漢末年開始,淮安逐步發展成為古代蘇北地區的政治中心。建安五年(200年),廣陵郡治遷射陽。東晉時先後為兗州、青州和山陽郡治所。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改稱淮安。隋時曾設楚州,唐時一度改稱淮陰郡。元時設淮安總管府,後升為淮安府路,所轄範圍占蘇北大半和安徽一部分。明代改淮安府路為淮安府,仍治山陽,1914年廢淮安府,改山陽縣為淮安縣。1945年設淮城市。1948年底設兩淮市。解放後設淮安縣,隸屬江蘇省淮陰地區,1987年撤縣建市,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也是對外開放城市。全市總麵積1605平方公裏,人口117萬。

淮安古城由舊城、新城、聯城組成,3城相連獨具特色。舊城始建於東晉永和八年,又稱晉城;新城為元末所築,又稱元城;聯城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稱明城,當時為防倭寇,將新舊二城相聯接,故稱聯城或夾城。現在淮安城區基本保存著古城的格局和風貌。城內有明、清遺留下來的街巷,城內的房屋多為康熙七年(1668年)郯城大地震後所建,有幾個保存較好的區域。

淮安古時經濟繁榮,南北朝以後,與揚州、蘇州、杭州合稱沿運河的“四大都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使淮安在曆史上人文薈萃。由於仰慕淮安的文化、名勝,遷客騷人紛至遝來。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歐陽修、範仲淹、蘇東坡、秦少遊、施耐庵、吳敬梓等一些在中國文學長廊中熠熠生輝的人物,都曾在這裏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大戲曲家關漢卿踏訪淮安,寫出了世界名著《感天動地竇娥冤》。著名小說《西遊記》在這裏誕生,《老殘遊記》也是在淮安完成。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哺育出漢初名將韓信,著名漢賦《七發》的作者枚乘,北宋曆算家衛樸,巾幗英雄梁紅玉,溫病學家吳鞠通,抗英名將關天培等。周恩來總理也誕生在這裏,並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

淮安有眾多的曆史文化古跡。“青蓮崗文化”遺址,位於淮安城東北宋集鄉青蓮村,是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支。主要出土的文物有石鏟、石刀、石斧、石盤、石棒、石製陶製紡輪等。鎮淮樓位於淮安城中心,建於北宋年間,原為鎮江都統司酒樓,明代曾在此置銅壺刻漏,用以報時,故稱譙樓,通稱鼓樓。清代後期改為鎮淮樓,有“鎮懾淮水”的意思,整個建築雄偉古樸,富有古代宮殿風格,樓下廣植花木,其中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贈給周總理故鄉的櫻花最為知名。文通塔位於淮安城西北隅的勺湖之濱,又叫敦煌塔和尊聖塔,始建於東晉大興二年,初建時為木結構,高13層,約44米,清康熙年間受地震破壞,僅餘兩層,後改建為7層八麵磚塔,高僅23米,登臨塔上可飽覽古城風光。關天培祠在城內鎮淮樓東縣東街,又稱關忠節公祠,是鄉親故老為表彰他的民族氣節而建的。周恩來故居位於鎮淮樓西北附馬巷內,是周恩來誕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故居分東西兩個宅院。胯下橋位於鎮淮樓南,是韓信少時忍辱負重胯下受辱的地方,後人為紀念他的大將風度,建立了“胯下橋”牌坊。勺湖公園位於淮安西北角,因湖麵彎曲如勺而得名,是以水景為主的古典園林,具有田園野趣。此外,金代銅鍾,東嶽廟,淮安府署,吳承恩故居、墓,漂母祠,漢魏侯祠,梁紅玉祠等都是淮安著名的遊覽勝地。

淮安有豐富的特產。文樓蟹黃湯包,始於清代,距今已有160餘年曆史,皮薄汁足,鮮美異常。鼓樓茶饊,曆史悠久,清乾隆年間曾作為珍品,進貢朝廷。有“金絲茶饊”之譽。平橋豆腐因產於平橋鎮而得名。相傳乾隆皇帝南巡路經平橋,當地紳士用鯽魚腦葷湯燴豆腐款待他,乾隆品嚐後十分滿意,從此平橋豆腐名揚兩淮。淮城蒲菜,鮮勝嫩筍,有“天下第一筍”之譽。鱔魚席又名長魚席,是淮安傳統名菜,此菜有108種口味,鮮美可口。淮安蒲編是以蒲草為原料生產的生活用品,有拖鞋、地毯、杯墊等,式樣美觀,質地柔軟,享譽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