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會,位於長江與淮河之間,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鄰淮南,西靠六安,東北與滁州接壤,南與巢湖相望,全市總麵積7266平方公裏,全市總人口386萬,漢族為主要民族,並有回、滿、苗、蒙、壯、朝鮮等少數民族。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公元前221年,秦設合肥縣,到漢代前期已成為江淮地區的商業和水運中心,成為全國10大商業都會之一。581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在合肥設廬州府,曆經唐、宋、元、明、清諸多朝代,因此又稱廬州。民國元年廢廬州府建合肥縣。1945年抗戰勝利後,安徽省省會遷到合肥。1949年合肥解放,為皖北行署所在地。1952年4月成為安徽省省會。1992年7月,國務院批準合肥市作為對外開放城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今天的合肥已發展成為規模大、功能全、科技發達的新興工業城市。
合肥地處江淮丘陵南麓,地形以衝崗起伏的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大蜀山海拔282米,為本市最高峰。南淝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注入巢湖,上遊建有董鋪水庫與淠杭幹渠相連結,並為市區提供生活和灌溉用水。合肥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由於合肥市曆史悠久,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曆來為兵家所爭之地,所以曆史古跡眾多,自然景觀頗具特色。著名的有:逍遙津公園、教弩台、包公祠、明教寺、三國合肥新城遺址、大蜀山、環城公園和巢湖風景區等。其中巢湖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湖中有孤島、古塔,湖岸有寺廟、亭閣,這裏天水合一,景色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
逍遙津是馳名中外的三國古戰場,位於市區的東北隅,在古代是淝水上的一個渡口。公元215年,曹操手下大將張遼以少勝多,在這裏大敗東吳孫權。這個古戰場遺址現已建成逍遙津公園。裏麵有孫權敗走的“飛騎橋”和威震逍遙津的張遼衣冠塚。離逍遙津不遠處的教弩台為東漢末年曹操所築,專門用來訓練士兵以禦孫權。教弩台原名為明教台,高5米,麵積3700平方米,台上有屋上井,因井口高出當時的街房屋脊而得名。台上的明教寺為梁武帝時所建,原名鐵佛寺,現已列為全國佛教聖地。古跡兼佛教聖地,使教弩台聞名遐邇,早在70年代就載入了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名勝。
合肥不僅是“三國故地”,而且是“包拯家鄉”。北宋清官包拯是合肥人,相傳他幼年時代就在香花墩讀過書。位於合肥南門外包河公園香花墩小州上的包公祠,就是為紀念一代名臣包拯所建。祠內有包拯塑像,並陳列包拯墓出土文物及有關資料。據說包公祠周圍的包河裏生長的紅花藕是無絲的,比喻黑臉包公的鐵麵“無私”。包公祠附近有一口井叫“廉泉”,飲一口清涼爽口,傳說古代貪官都不敢飲這口井裏的泉水,一飲頭就痛。
合肥新城遺址位於合肥城西的雞鳴山東麓,是三國時期魏將滿龐為抵禦孫吳大軍所築,長330米,寬210米,對研究古城合肥的變遷具有重要價值。合肥的曆史文化遺跡,還有距今6000—4000年的商周時期合肥人的生活遺址大雁墩;郊區的建華窯場保存有20多座戰國到漢代的古墓葬等。
合肥的環城公園與西安、濟南的環城公園並列為全國3大環城公園,特色是依托廬州古城牆和護城河修造而成,分6大景區,每個景區各具特色,園內綠樹成蔭,清幽宜人,將曆史古跡和自然風光有機地揉為一體,相映成趣,每年吸引來省內外的大量遊客。
合肥市礦產資源豐富,有磷、鐵、石棉、石墨、石英、重晶石、雲母石、瓷土、石灰岩、紫砂石等。合肥市的植被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區係成分,森林覆蓋率8.8%,曾榮獲全國園林城的稱號。合肥是全省著名的名特土產的集散地,主要有具有300多年製作曆史的火筆畫,具有地方特色的黃峰茶、祁門紅茶,及被書畫家奉為一寶的馳名中外的宣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