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遊南岸。全市人口210萬,全市麵積3317平方公裏。
蕪湖是座古城,遠在春秋戰國時,因“地勢低窪,鳩鳥雲集”故名“鳩茲”,屬吳國。秦屬鄣郡。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蕪湖縣,因“地卑蓄水,而生蕪藻”乃得名。後市區逐漸西移,沿江呈帶狀分布,素有“江城”之稱。1949年4月23日蕪湖解放,1950年5月設市,屬安徽省轄市。
蕪湖地處長江下遊平原,青弋江注入長江的交彙口,東鄰鋼城馬鞍山,西接銅都銅陵市,北望兩淮煤田,南倚皖南山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境內地勢低窪,河湖交錯,水網密布,長江流經境內71公裏,腹地廣闊,物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並部分開采的有鐵、鋁、鋅、鉀、硫、煤、白雲石、黃沙等。同時盛產多種農副產品,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尤以三鮮(鰣魚、刀魚、金盾蟹)馳名中外。蕪湖還是我國藥用牡丹的重要產地,享有“江南牡丹之鄉”的美譽。珍貴樹木有銀杏、香果。珍稀動物有揚子鱷、穿山甲等。
蕪湖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我國生產力“T”型結構布局的主軸線上,是長江三角洲的西北角,扼水上交通要衝,是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縱橫水陸交通樞紐。蕪湖港是長江第五大港,也是溯江而上的最後一個深水良港,可常年停泊萬噸輪,擁有百餘座碼頭,是內聯江河,外通五洲的的全省唯一國家級對外開放的外貿港口。
蕪湖在曆史上曾以商埠著稱,唐宋以來有“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的盛譽。至清代,蕪湖被辟為“通商口岸”,又以中國的“四大米市”之首而聞名遐邇。“三刀”(菜刀、剪刀、剃刀)、“三畫”(鐵畫、堆積畫、通草畫)也十分著名。今天,商貿仍然很發達,每萬人擁有的商業網點數在全國中等城市中位居前列。1984年恢複開業的“蕪湖米市”生意興隆,已進入全國十大糧貿中心行列。蕪湖瓜子是近年興起的名特產品,市內有全國最大的瓜子市場。還有聞名全國的“江南第一茶市”、白肉市場等一批各具特色、且有一定知名度的專業市場。
蕪湖風光秀麗,是通往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風景區的北大門。浩蕩長江環繞西麵,氣勢雄偉;鏡湖、九蓮塘、汀塘等大小湖塘眾多,如片片明鏡鑲嵌於樓宇、綠樹間;赭山、鐵山、範羅山、神山、四褐山等數十座峰巒崗嶺錯落散布,鬱鬱蔥蔥。其中赭山與鏡湖為市內兩大公園。赭山海拔85米,林木茂盛,古跡數處,山巔一覽亭可登高俯瞰;鏡湖水麵15公頃多,岸旁及湖心修有多處亭榭、曲橋,沿湖遍植楊柳及花木。古稱“蕪湖八景”之一的“鏡湖細柳”,乃出於此。赭山與鏡湖緊緊相鄰,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實為城市中心難得一景。蕪湖是安徽文化名城之一,曆史上曾為人才薈萃之地,留下不少文物古跡及詩章。現存名勝古跡主要有:位於赭山南山腰的千年古刹廣濟寺,依山勢建築,氣勢宏偉、金碧輝煌,素有“小九華”之稱。寺後矗立一座赫山塔,高五層,巍峨壯觀,舊“蕪湖八景”中—“赭塔晴嵐”出於此處。聳立於青弋江出口處的中江塔始建於明朝,清初重建,係磚石結構,6層高35米,船到蕪湖時遠處就可望到挺立的塔影。
蕪湖已成為具有較大開放度和較強經濟實力的綜合性中等城市。有機械、紡織、電子、輕工、化工、冶金、船舶、建材、醫藥等30多個大類40多個行業。1982年被列為全國16個中等明星城市之一,1985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甲類開放城市,1986年國家統計局宣布蕪湖為全國37個經濟效益好的中小城市之一,1991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蕪湖港向外國籍船舶開放,蕪湖進入國家一類口岸的行列。1992年7月,國務院宣布蕪湖為開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