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
蚌埠市位於安徽省北部,淮河中遊,千裏淮河由西向東穿境而過。蚌埠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淮河之畔,是一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總麵積5917平方公裏,總人口319萬,以漢族為主,其餘為回、蒙古、苗、白、壯、滿、朝鮮、彝、藏、維吾爾、佘、布依、瑤等13個少數民族。
蚌埠曆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中華民族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時屬鍾離國;秦漢時屬九江郡;唐、宋時屬濠州鍾離國;明清屬鳳陽府,時為鳳陽縣西北一邊陲小集,舊稱蚌步集,因淮河中下遊盛產河蚌而得名。因采蚌可取珠,故又有“珍珠城”之美稱。“蚌步”先意為采珠人的“步頭”,後來演變為“蚌埠”。過去人們常說的“鳳陽八景”之一的“蚌埠流珠”就在這個地方。1911年津浦鐵路建成後,此地發展為市鎮。1947年1月設立蚌埠市,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定為安徽省轄市。
蚌埠地處江淮丘陵北緣與淮北平原交界處。淮河南岸為丘陵區,淮河北岸為平原。地勢南高北低。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自然條件良好,物產豐富。蚌埠是全國六大“南菜北調”基地之一,所轄三縣均是國家商品糧油和畜產基地。其中懷遠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之一,盛產糧油、棉、麻、煙、水產品等農副產品。中華大閘蟹、石榴、花生、蘆筍、薄菏、白蓮坡貢米、優質小麥、雜糧等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懷遠石榴,早在唐代已馳名南北。蚌埠緊傍兩淮煤礦,能源供應充足。境內還有金、鐵、鈦、鋁、鋅、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等礦藏資源。
蚌埠交通十分發達,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港口城市,京滬、淮南鐵路交彙於此,又有鐵路交通的便利,素有“水旱碼頭”之稱。蚌埠港已成為千裏淮河第一大港,四季通航。
蚌埠源於珍珠,興於交通,發於商貿。本世紀初,這裏已成為一個繁華的商埠,是皖北、豫東、魯南、蘇北地區的物資集散地。蚌埠已形成了以輕紡工業為主,並擁有機械、冶金、化工、食品、醫藥、建材、煙草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成為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皖北商貿重鎮。
蚌埠市城區高樓林立,綠樹掩映,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很多。建國初期,市內唯一可以遊玩的小南山公園已改建成兒童公園,它和附近的津浦大塘公園,由160多米長的地下長廊連接相通。蚌埠東麵有曹山,東南麵有魯山,相傳三國時分別為魏國曹操、吳國魯肅屯兵、屯糧之處。蚌埠市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修建了張公山公園、大塘公園和龍湖風景區。元末農民起義名將、明開國元勳湯和之墓就在龍子湖畔曹山腳下。西麵的懷遠縣城附近,荊塗二山隔河相對,相傳大禹治水時曾會諸侯於塗山,現存有禹王廟、啟母石等古跡。荊山上有白浮泉,望淮樓和卞和抱玉的地方——卞和洞。北麵固鎮縣境內的濠城為古垓下戰場,可見楚漢相爭遺跡。霸王別虞姬即在此地。
蚌埠市是改革開放起步較早的城市。1984年即為全國經濟體製改革試點城市,1994年成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十八個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