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

南昌市地處贛撫平原,位於江西省偏北部,長江以南,贛江下遊。東北麵與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毗鄰,境內有贛江、撫河、錦江、潦河、軍山湖、青嵐湖、瑤湖、大塘湖等,河湖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不愧為江南的漁米之鄉。南昌是江西省省會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總麵積7402平方公裏,全市人口388.77萬。

早在5000多年以前,南昌就有較為集中的居民點。漢初,始立豫章郡。公元201年建灌城,是為南昌建城的開始,並首建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至唐宋,南昌已成為江南著名都會,是北來南往的交通要道,對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南昌在曆史上曾數度更易名稱。漢晉時稱豫章郡,隋唐時稱洪州府,南唐中主李璟曾建南都於此,稱南昌府,宋改為隆興府,元稱龍興路,明、清均稱南昌府。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從此,被定為“南昌市”。

南昌是一座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曆史名城,在中華民族曆代反帝反封建鬥爭中都為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同誌,在這裏發動和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地,“英雄城”從此更是聞名於世。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坐落在南昌市區繁華的中山路南端,原為江西大旅社。現在的舊址是“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院內鬆柏挺立,莊嚴肅穆。南昌起義第21軍指揮部舊址在現在南昌市第2中學內。南昌起義時,葉挺同誌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第24師司令部就設在這所學校內的一幢坐南朝北,兩層磚木結構的“工”字形樓房內。朱德創辦的軍官教導團舊址,位於南昌市八一大道58號內,原為江西省陸軍講武堂舊址,1927年春,朱德同誌在此創辦了軍官教導團。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位於市中心,紀念塔高45.5米,正麵是葉劍英元帥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九個銅胎鎏金大字,塔身兩側嵌有青鬆和萬年青環抱的中國工農紅軍旗徽浮雕,塔頂是由花崗石雕成的漢陽造步槍和八一軍旗。南昌還有方誌敏烈士墓、周恩來、朱德舊居等。

南昌曆代是郡、府、州和省府所在地,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南昌的自然景觀超凡脫俗,人文景觀更屬不凡,曆代高人雅士,都曾為之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使南昌各處佳景勝地傳美於世。滕閣秋風、東湖夜月、蘇圃春蔬、章江曉渡、西山積翠、南浦飛雲、龍江西照、洪崖丹井、徐亭煙柳、鐵柱仙蹤被稱為古豫章十景。滕王閣以王勃所著《滕王閣序》而名揚天下。“蘇圃春曉”、“東湖夜月”二景以及百花州,已擴為“八一公園”。梅嶺峰秀穀幽,鬆青竹翠,是西山風景絕勝處,素有“小廬山”之稱。青雲譜是清初著名畫家八大山人的故居。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係明太祖朱元璋第16子朱權的九世孫,世居南昌。明亡後,他隱居青雲譜道院當道士,在繪畫上自辟蹊徑,成為近代水墨寫意畫派的大師。青雲譜在城南7.5公裏的紅色丘陵間,古木參天、陰翳蔽日,紅牆黛瓦的寺觀掩映其中,寺前湖水瀠洄,水上石橋玲瓏。寺內雕梁畫棟,飛簷回廊,古色古香。這裏現已辟為八大山人紀念館。寧王墓位於西山南麓,為朱元璋第16子朱權陵墓,墓分前後三宮,模式與北京的十三陵相似,墓中文物陳列在江西省博物館內。繩金古塔、西山萬壽宮、佑民寺等也是南昌市內著名的旅遊名勝。1986年,南昌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南昌是一座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工業城市。已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擁有冶金、電力、機械、紡織、航空、電子、儀表、化工、建材、造紙、醫藥、食品、塑料、印刷、玻璃等行業。這裏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架自己製造的飛機。出口化工、醫藥、機械、紡織、工藝、五金礦產、糧油產品、土畜產品等,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南昌地處贛撫平原,不僅氣候適宜,且河流縱橫,田湖相間,土地肥沃,盛產稻穀、棉花、花生、芝麻、小麥、黃麻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這裏水產資源豐富,魚類品種繁多,有“春鯰、夏鯉、秋鱖、冬鯿”之名。南昌的交通方便,水、陸、空四通八達,是京九鐵路唯一途經的省會城市。全市公路連接湘、鄂、閩、粵、皖等省,民航航線可達全國各大城市,水陸沿贛江、撫河、錦江和鄱陽湖可到達長江口岸城市。南昌的工藝品和土特產聞名遐邇、久傳不衰。著名南昌瓷板畫、南昌玉雕、燙金旅遊木扇、絹扇、文港毛筆、安義石鼻糕點印模等在全國工藝品係列中獨樹一幟。胡卓人蘄蛇藥酒、南昌大曲酒、南昌丁坊酒、南昌葡萄豆豉、蕌頭罐頭、李渡高梁酒等享譽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