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曾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湖北漢口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鎮。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北毗黃山、九華山,東鄰杭州、千島湖,西連廬山、鄱陽湖,南近龍虎山、三清山,是國務院首批分布的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土地麵積5248平方公裏,全市總人口142萬。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後來又改名“昌南鎮”。自漢代起製造陶瓷,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製瓷曆史。北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宋真宗趙恒下令在此專製宮庭用瓷,取景德年號銘於瓷器底部,時人皆稱“景德瓷”。久而久之,“昌南鎮”名竟為“景德鎮”而取代。景德鎮依憑它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博采定、汝、官、哥、鈞各名窯之長,至明代,已成為全國瓷業中心,曆代王朝都在此設立禦窯。1949年後,從浮梁縣析置景德鎮市。1957年縣市合一,景德鎮為江西省省轄市。
景德鎮瓷器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而蜚聲國內外,青花瓷、顏色釉瓷、粉彩瓷和青花玲瓏瓷並稱景德鎮四大名瓷。被人稱為“瓷國名珠”的青花瓷,采用釉下彩工藝,色澤青翠欲滴,柔和雅致,看上去玲瓏剔透,被外國朋友稱為“嵌玻璃的瓷器”。有“人造寶石”美稱的顏色釉瓷,是用多種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為著色劑,塗在瓷坯上,用不同溫度燒煉而成的各種色彩瓷器,閃閃發亮,光彩奪目。具有濃厚國畫風格的粉彩瓷,畫麵線條纖細,色彩粉潤透明,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被譽為“東方藝術”。瓷都已由單一的瓷器城發展成為以陶瓷工業為主體,電子、機械、建材、醫藥化工為支柱的門類齊全的工業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陶瓷每年都有新品種、新畫麵、新材料問世,景瓷品種已發展到20個大類、200多個係列、2000多個器型、7000多個畫麵,形成了日用瓷、陳設瓷、仿古瓷、旅遊瓷、工業瓷、建築瓷等門類齊全的陶瓷產品體係,其產品遠銷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景德鎮土地肥沃,是江西省商品糧、林業、茶葉、蠶桑基地。盛產稻穀、蔬菜、大豆、小麥、花生、棉花、油萊籽、芝麻、香菇等。所轄東平市、浮梁縣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浮梁茶葉生產曆史悠久,是僅次於陶瓷的又一出口產品大類,該地區的功夫紅茶早在1915年就曾摘取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獎桂冠。東平市近年來蔬菜生產蓬勃發展,現在已成為贛東北主要的蔬菜生產集散地。
景德鎮資源豐富,地表有杉木、毛竹、馬尾鬆、油茶、油桐以及眾多野生植物、藥物和動物資源,森林覆蓋率達39%。地下蘊藏大量瓷土礦,以及煤、鎢、金、大理石、石灰石、白雲石、錳、銅礦等。大理石品種繁多,黃金儲量豐富,是全國四大產錳基地之一。
景德鎮自然環境優美,市區周圍群山環抱,清澈見底的昌江穿城而過,是國家確定的重點旅遊城市之一。位於景德鎮市東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田古窯址以及坐落於青山中的世界優質製瓷原料高嶺土的命名地——高嶺村,均是陶瓷考古專家學者和陶瓷愛好者必欲親臨一睹的古跡。陶瓷博覽區內的古窯瓷廠再現了景德鎮古代製瓷工藝。陶瓷曆史博物館內陳列的陶瓷實物清晰地再現了景德鎮古代製瓷工藝和景德鎮瓷業發展的曆史過程。裏麵古樸幽雅的自然環境和別具風格、保存完好的明清世俗建築群令人流連忘返。市中心的珠山上建有龍珠閣,是明、清兩代禦窯廠遺址。明、清古街位於市區的三閭廟,處在昌江河與西河的交彙處,古為景德鎮與鄱陽、九江、安徽等地的陸路通道,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街區,占地約6公頃。祥集弄明代居民住宅位於市區祥集弄內,是2幢明代成化六年的建築住宅,麵積約400平方米,正堂寬敞、高闊,構架嚴謹,用料考究。紅塔位於景德鎮西北,離市區10公裏,建於北宋初年,至今有1000多年的曆史,是江南最古老的寶塔之一。
躉糖是景德鎮的地方傳統特產,選用芝麻、精麵粉、麥芽飴糖、白糖等原料,精心製作而成。景德鎮的山珍食貨在宋代即有記載,主要有香茹、木耳兩種。扁食泡糕也是景德鎮的特色食品,相傳清乾隆皇帝遊江南時,曾對扁食泡糕大加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