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市
臨川市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中遊,是全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全市麵積2121平方公裏,全市人口88.65萬。臨川市建製有1900多年的曆史。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析南城縣地置臨汝縣,以境內臨、汝二水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設臨川縣。1949年劃東外、羊城二鎮地置臨川市。1951年改為撫州市。1987年臨川縣、撫州市合並複設臨川市。
臨川市南北長,東西窄,南部丘陵綿延起伏,北部平原開闊平坦,撫河臨水繞城而過,山明水秀,風景奇異,素有“二水繞廊五峰鎮城”之稱。在臨川市的南端,矗立著一尊石雕像——長袍拂袖、挺胸睿目、氣度軒昂,腳下赫然刻著: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城頭城尾各一座大橋飛越滔滔撫河,橫貫東西;橋上流光溢彩,橋下浮銀躍金,兩相輝映,似彩虹落人間。大樓一幢幢拔地而起,大有“恐驚天上人”之勢。以寬闊的十裏長街為主線,縱橫交錯的繁華街道把城市編織得如錦似緞,到處車水馬龍。
臨川市是座文化古城,曆來是名人薈萃,勝跡彙集之地。白滸窯遺址在臨川市上頓渡西的白滸渡,該窯為宋代民窯,遺址綿亙2公裏,包括2甲、1甲、毛家3村,廢墟上遍布瓷片、瓷具等遺物。鄧坊牌坊建於明代,牌坊係磚石結構,4柱3間,3層,牌簷為鬥拱形,牌坊石刻紋飾精致美觀,前後均有石獅,形象逼真生動。玉茗堂是湯顯祖用來寫作、會客、排練和演出的場所,也是我國戲劇史上富有紀念價值的一所文化遺址,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2年),竣工於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是湯顯祖興建的沙林新居兩大部分之一,總麵積960平方米。湯顯祖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大師,他與莎士比亞恰似兩顆明星在東西方劇壇上交相輝映。他的主要作品有《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這4部劇合稱為《臨川四夢》。此外,這裏還有:洗墨池、荊公祠、文昌閣、興魯書院、三元樓、文昌橋、靈穀峰、寶應寺等。臨川負山臨津,鍾奇毓秀。宋明兩代,名家迭出。據考,宋有王曾二晏。明有四大名士,四大才子,他們相於大同,相喜於小異,吐納珠璣,其中《王臨川全集》、《珠玉詞》、《小山詞》、《元豐類稿》、《王荊公年譜考略》、《陸子文集》等,均為中國名著,《盯江文集》、《朱子晚年全篇》、《北觀堂集》、《晉書》、《學基》、《羅近溪先生全集》等都為傳世之作。其他卷秩浩繁,列在《四庫藏書》存目中的不勝枚舉。古代臨川人著書立說達2000多卷,真應古人所謂:“臨川分野,上直文昌,鬥十一度,耀采含章”。民間也有《臨川才子金溪書》之說。
臨川市擁有全省“三足鼎立”之一的紡織工業,崛起的汽車工業,國家重點工程的造紙廠,飲譽海內外的特鋼曲軸生產廠,產糧居全省之冠的贛撫糧倉。現已形成了農林牧副漁、鄉鎮企業並進的現代大農業格局和以紡織、食品、機械製造為三大支柱的綜合發展工業體係。臨川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籽、紅薯等;主要農產品有蔬菜、油料、肉、柑桔、荸薺等。臨川西瓜久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