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
海寧市位於浙江省杭州灣北岸,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東臨海鹽,西接餘杭,南臨錢塘江,與蕭山市、上虞市隔江相望,北連桐鄉,東北一隅與嘉興郊區接壤。市人民政府駐地硤石鎮。距省會杭州市65公裏,距上海市125公裏。市境東西向狹長,呈鑰匙狀與錢塘江平行,東西最大距離51.8公裏,南北最大距離28.6公裏,全市總麵積681.5平方公裏,人口63萬,主要民族是漢族。
海寧市曆史悠久。東漢末建安8年(203年),孫權以陸遜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是為海寧最初之名。三國黃武二年(233年),改海昌縣為鹽官縣。自晉迄宋,名稱如故。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升縣為州,因境東南瀕海,潮汐為患,泰定年間尤甚,乃派官員監築海塘,至天曆二年(1329年)築成塘岸,海水始寧,乃改州名為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複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州為縣。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由省直轄。
海寧市境地處杭嘉湖平原,地勢平坦,河流縱橫。南部略高,北部略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山峰有南木山、大尖山、高陽山、望夫山等。主要河流有新塘河、上塘河、洛塘河等。
海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是建築石料。野生動物主要有黃鼠、草兔、刺蝟等哺乳動物和百種鳥類以及少數爬行類、兩棲類動物。自然植被資源有針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鹽生植被、水生植被等。
海寧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稱,是糧、油、繭、麻、棉、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地區。桑蠶繭和黃、紅麻是全國重點產區之一。主要土特產有:海寧桑油、斜橋榨萊、上河青甘蔗、小湖羊皮等名優產品。
海寧的硤石燈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工藝獨特,製作精細,聞名中外,曾在1913年“南洋勸業會”和1934年法國巴黎燈彩賽會上榮獲大獎。
海寧是舉世聞名的觀潮勝地,錢塘江湧潮曾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譽為“壯觀天下無”。鹽官鎮是觀潮的最佳勝地,每年農曆八月十八傳統觀潮節,來此觀潮的國內外遊客數以千萬計。在30公裏觀潮線上有四大奇景,即鹽官一線潮——雪浪翻滾,萬馬奔騰;八堡碰頭潮——雙龍相撲,天崩地裂;老鹽倉回頭潮——蛟龍脫鎖,怒吼回首;鹽官半夜潮——月影銀濤,十萬濤聲。
硤石西山公園、東山公園和惠力寺,兩山隔河相對,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也是具有遊覽觀賞價值的風景點。
海寧曆史源遠流長,名勝古跡頗多。位於鹽官鎮西北隅的安國寺經幢,建於唐代,共有三座,均為石製。其中一幢高7米,腰簷仿木構建築,是現存古經幢中出現石構仿木構做法年代最早者。此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鹽官鎮的海神廟,建於1731年(清代),祀浙海之神,占地約3公頃。現正殿、禦碑和門前石獅、石坊均尚存。石坊共2座,高8.7米,下設四柱,上按三樓,通體紋飾精美,全用漢白玉石製作。此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鹽官鎮堰瓦壩的陳元龍故宅,建於明代。陳元龍曆仕清康熙、雍正兩朝,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陳宅占地4公頃,時稱浙西園林之冠。現尚存“雙清草堂”及小廳數處,側廳外還有一株樹齡600年的羅漢鬆。此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鹽官鎮西門的王國維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國維是我國近代有國際影響的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故居為王國維青少年時居住之地,現存二進式宅院1座,有3間平房,3間樓房和東西廂房。此外,境內還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綿亙百餘裏的我國古代偉大水利工程魚鱗石塘和始建於明代的古塔占鱉塔等古跡。
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海寧市為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地區。海寧是浙江省經濟十強縣(市)之一。1992至1994年連續三年評為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