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市

蕭山市位於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遊南岸,是長江三角洲南翼的一座新興城市。東鄰紹興市,西連富陽市,南接諸暨市,北隔錢塘江與舉世聞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杭州市相望,距省會杭州市24公裏。

蕭山市境東西寬57.2公裏,南北長59.4公裏,總麵積1492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麵積251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16.8%。

蕭山是個多民族的城市,除漢族外,還有回、壯、苗、滿等20個少數民族。人口120萬,密度平均為每平方公裏770多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蕭山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商、周時期已有部落和村莊。春秋戰國時為越國屬地。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建縣,稱餘暨縣,屬會稽郡。三國吳黃武年(222—228年)間易名永興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永興為蕭山。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攻占蕭山,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為避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之諱,蕭山一度改為“莦珊”。民國肇始,撤銷府一級建置,蕭山為省直轄縣。1949年6月1日建立蕭山縣人民政府,屬紹興專區。1952年改為省直轄縣。1957年8月改屬寧波專區。1959年1月改屬杭州市。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並被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地區,躋身於新興現代化中等城市的行列。現蕭山市為省直轄(縣級)市。

蕭山市境地處浙東低山丘陵區北部、浙北平原區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是低山丘陵地區,高度一般在海拔400—600米之間,間有小塊河穀平地;中部是水網平原,河湖眾多;北部和東部是沙土平原,人工河渠縱橫交錯,呈格子狀分布,為典型的江南風貌。屬亞熱帶北緣的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蕭山境內火成岩與沉積岩交錯分布,非金屬礦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礦產有泥炭、石英石、石灰石、白雲石、明礬石、粘土等。

蕭山農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生產糧、棉、麻和其它經濟作物的綜合農業區。其中優質黃、紅麻是全國重點產區。主要土特產有楊梅、浙江龍井、蕭山雞、蕭山花邊、仿南宋官窯瓷等。

蕭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於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湘湖,已成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聯姻”之作。它四麵環山,林木蔥鬱,風景秀麗,有一覽亭、越王台、老虎洞、菊花山、壓鳥山、石岩山等八景各領風騷,巧奪天工。

錢江湧潮為舉世聞名的一大景觀。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在圍墾大堤觀潮,潮頭似白色城牆,一線東來,雪濺雪吼,驚濤拍岸,蔚為壯觀。在美女霸,除“一線潮”外,還可以看到“回頭潮”和“潮中潮”等奇特景象。

城廂鎮西山和臨浦鎮峙山,風光秀媚,現已辟為公園。園內環境清涼幽悠,處處蒼翠蔥蘢。每年吸引著省內外大量遊客。

蕭山境內文物古跡較多。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茅灣裏印紋陶窯址、越王城遺址、清代抗英殉國的民族英雄葛雲飛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成立的農民協會——衙前農民協會舊址等4處。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商周時期的蜀山古文化遺址、上董越窯址、曆史學家蔡東藩墓等11處。此外還有古西興鐵嶺關遺址、祗園寺、白龍寺、西施古跡群以及嶽飛抗金時行軍駐足、渴飲而得名刻有“宋嶽武穆行軍經此,飲潭而歡”的歡潭等。

蕭山地處浙江南北要衝,素為戰略要地。錢塘江大橋和錢塘江汽車輪渡聯結南東往來車輛,浙贛、杭甬鐵路與公路縱橫貫串市境,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在境內交會相間。蕭山扼南北水陸交通之咽喉,故有“杭州南大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