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
慈溪市地處浙江省東部,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北部,西接餘姚市,東連寧波市,北與上海市隔海相望,是華東沿海的新興城市,西距省會108公裏。全市總麵積1154平方公裏,總人口98萬,人口構成以漢族為主要民族,還有壯、滿、回、仫佬等13個少數民族。
慈溪市曆史悠久,古時候稱句章。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歸楚國。到秦朝時始設句章縣隸屬會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鄞、鄮、餘姚三縣並入句章。唐開元二十六年(625年)始設慈溪、奉化等縣,隸屬明州。慈溪一詞的由來是城東有一溪流,因有東漢董黯“母慈子孝”的典故而稱此溪為“慈溪”,後來借慈溪之名為縣名。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縣令丟失縣印,便下詔改為慈谿縣。1949年5月複設慈溪縣,屬寧波專區。1954年,國務院為了集中建立棉花產區而調整轄區,由原慈溪、餘姚、鎮海三縣北部(俗稱三北)為基礎,構成新的慈溪縣境。1988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慈溪撤縣設市。
慈溪市位於滬杭甬金三角中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境東西長,南北狹,北鄰大海,南入丘陵區,自南向北呈丘陵、平原、海塗、淺灘台階式格局,二山一水七分地,為寧紹平原的一部分。南部為翠屏山丘陵的一部分,高丘海拔300~400米之間,主要有大蓬山、五磊山、老鴉山和栲栳山等,其中老鴉山的蹋腦崗海拔446米,為全市之巔。丘陵以北為杭州灣衝積沉積平原,地勢由西向東緩緩傾斜,平原為眾多河渠切割成棋盤格式地塊。境內河渠縱橫交錯,四大河區作網狀分布於平原地區,主要河流有淞浦、古窯浦、淹浦等73條。緣山地帶有梅湖、杜湖、上林湖等中型水庫。因此交通運輸水陸相濟、四通八達。這裏的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慈溪曆史悠久,名勝眾多,上林湖越窯遺址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上林湖座落在慈溪市滸山鎮東南,湖麵開闊、水波浩渺;沿湖群山逶迤,樹木蒼翠。在青山綠水之間出土了大批越窯遺址,經普查達一百多處,屬唐宋窯址。這裏精製的名瓷不僅供奉朝廷,還曾遠銷日本、印度、菲律賓、伊朗等地。除唐宋窯址,還發現有東漢、南朝、三國、東晉時期的窯址,構成了東漢至五代的遺址“係列”,被中外專家譽為“洋洋大觀的越窯遺址”、“露天博物館”。作為我國青瓷的發源地,這裏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南部翠屏山丘陵一線,有幾個各具特色的風景區。東部達蓬山,有宋代摩崖題刻多處,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時,曾欲由此航海達蓬萊仙境,因此得名“達蓬山”。秦方士徐福出海求仙藥,最終抵日本不歸的起航地,也在慈溪達蓬山,至今留有大量記載、傳說和遺跡。達蓬山景區重巒疊翠,怪石崢嶸,有鬥雞石、佛跡岩、秦渡庵摩崖石刻等勝景,登高望海,令人陶醉。西部有石磊山景區,位於達蓬山、栲栳山之間,有內外五峰,其間古木參天,岩壑幽深。景區由二寺二湖組成,分別是五磊寺、金仙寺、杜湖、白洋湖。其中的五磊寺,相傳三國赤烏年間印度高僧那羅延在此結廬,唐建禪院,為浙東名刹之一。景區還分布著30多處古跡遺址、遊樂設施,每逢清明節,香客遊人多達數萬。
位於城區南麵的峙山公園麵積26萬平方米,園內雙峰峙立,特點是亭園建築與古跡遺址相結合,在漫山的鬆竹間建有震旦、嘯風等涼亭,及茗香樓、丹楓山莊、蓮心池等景點,景點間曲徑盤山,構成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園林。登高遠望,市景盡收眼底。西北側新建高24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雄峙山巔。
慈溪市位於浙東“三北”平原,土壤以典型的組合型平原土壤為主,土層深厚、肥力穩長,是浙江有名的“棉倉”和“鹽庫”。慈溪市北部有長達60多公裏的海岸線,因此海塗、動植物資源豐富,捕撈、養殖業發達。礦產資源有鐵、銅、石墨、天然氣、泥炭等8個礦種。土特產品有麥冬、楊梅、絲瓜絡及草編製品,暢銷海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