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
上虞市地處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曹娥江下遊。東鄰餘姚市,西接紹興市,南界嵊州市,北瀕錢塘江河口,隔水與海鹽縣相望。上虞距省會杭州市73公裏,全境麵積1427平方公裏,總人口75.82萬,主要為漢族,並有回、壯、苗、滿、瑤等16個少數民族。
上虞市曆史悠久,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浙東重鎮”之稱。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裏生活。據郭沫若考證,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在新石器時代,上虞餘姚河姆渡文化區域,父係氏族社會後期,據傳虞舜避丹朱於此地,“上虞”之名由此而來。自秦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這裏設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上虞撤縣設市。
上虞市全境呈南高北低階梯形,南部為低山丘陵,中部是河穀盆地,北部屬江塗平原,地貌為“五山一水四分田”。南部山地東部屬四明山脈,西部屬會稽山脈,大致以曹娥江為分界。上虞、嵊州兩市交界的覆卮山,海拔861米,為市內最高峰。中部丘陵,高度不大,低丘、廣穀較多。屬於寧紹平原一部分的北部平原東西延伸,瀕杭州灣一帶多為海塗。上虞市河流縱橫交錯,湖泊眾多,較大的河溪有37條,其中曹娥江縱橫南北,杭甬運河橫穿東西,是市內兩條主要的河流。主要湖泊有皂李湖、西溪湖、白馬湖、小越湖、康家湖等。眾多的河、湖有利於發展淡水養殖和航行。上虞市的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上虞市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名勝5處,古文化遺址3處。其中,位於上虞西南的曹娥廟以其宏大的規模,眾多的雕刻、匾額、楹聯聞名於世,被譽為“江南第一廟”、“江南的一顆藝術明珠”,199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廟始建於東漢元嘉元年(151年),以後幾度毀壞,又幾經重新擴建。現存建築主要有山門、正殿、後殿、曹娥墓等,占地麵積7000平方米,尚存匾額9塊,楹聯36副。此廟特色為廟內所有石柱、梁、軒和石板上,都布滿了千姿百態的雕刻,內容有連環古戲、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風土人情,令人目不暇接。
全省聞名的東山位於城南20公裏的曹娥江畔,因地處古代會稽東部而得名。東山是東晉政治家謝安41歲前長期隱居之處。東晉升平四年(360年),謝安離開東山從政,成為著名的政治家,成語“東山再起”即緣於此。傳說謝安當時在山腰築有“白雲”、“明月”兩堂為遊宴之所,山下有“國慶寺”為其住宅。謝安以後,謝氏家族仍長期居留東山,並湧現出謝靈運、謝惠連等詩人和文學家,使東山盛名曆久不衰。由於東山緊挨曹娥江,山水映襯,風景優美。
迄今為止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產地也在上虞市。位於城西南20公裏的小仙壇青瓷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古瓷器。這些青瓷器皿胎質細膩,表麵有幾何圖紋,經鑒定屬於東漢時期(公元25—200年)的瓷器。浙江青瓷的時代,其上限過去都定在三國,這一發現把上限提早到了漢代,因此這裏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家的關注。該窯址瀕小舜江畔,風光旖旎。這裏還有300多處曆代古窯址。
白馬湖位於城東5公裏,原名漁浦,傳說虞舜避丹朱到上虞時曾在此打魚。白馬湖三麵環山,湖周20多公裏,水源豐富,幽靜怡適,景色宜人。在山色水映的白馬湖畔,有一所春暉中學。1921年,當地陳姓富商捐資興學,經亨頤、夏丐尊等在這裏創辦春暉中學,聘請朱自清、豐子愷等知名學者任教;何香凝、蔡元培、黃炎培等都來校講過學,當時贏得了“北南開,南春暉”的稱譽。春暉中學現為省重點中學,夏丐尊故居“平屋”整修一新並向遊人開放。
上虞市氣候適宜,兼山海之利,且處於曹娥江下遊,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曹娥江在章鎮附近一段盛產黃沙,是建築工業原料,每年有大量外運。北部瀕杭州灣地帶有遼闊的海塗,為棉、糧、漁的主要產區。市境內已查明的礦藏資源有3類19種,主要有鐵、錳、銅、鉛、鋅、金、銀等,儲量最為豐富的是葉蠟石礦,現已大量開采利用。